跳到主要內容

羅致光﹕看不清的事實與誠意長青網文章

2015年02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2月03日 06:35
2015年02月0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政治就是要在多元政見當中,尋找可妥協的空間,製造雙贏局面。但當大家總是擺出強硬態度,互批缺乏誠意,各走極端,大有一拍兩散之勢。特區政府在這環境下推出政改第二輪諮詢,看來都是凶多吉少。


在討價還價間,大家必然要力求知己知彼,否則錯判形勢,便只會作出錯誤的策略,不利達至自己目標,更不能爭取到最佳結果。可是,大家永遠都只是瞎子摸象,掌握的都只是事實的一小部分,而理解這小部分事實時,亦難免受主觀願望所影響自己的理解、分析和結論。我亦只可以基於自己片面的知識,分享自己的觀察、分析和結論。


中央有沒有誠意讓香港有「真普選」

每次當我聽到泛民的朋友批評北京沒有誠意讓香港有「真普選」,我都有些莫名其妙。先不討論「真普選」是什麼東西,我差不多可以肯定在中央領導人心中,「真普選」的理念基本不存在;若有,亦全不重要,「真普選」或「假普選」只要符合國家利益及維護國家穩定,便是「好普選」。所以,北京是否有誠意讓香港有真普選,並不是一個有意義的問題。况且,所謂「中央領導人」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多層次、多路線、多陣營的群組。當中有人認為香港應有普選,有人反對香港有普選,甚至有人後悔曾應允香港2017年可以普選特首。客觀形勢有變,這個群組的主流意見便有變化。我估計近月香港的發展,「中央」應有更多人後悔曾應允香港2017年可以普選特首,更有不少人看到「原地踏步」將成事實,沾沾自喜,預備開支50年茅台慶祝。若上述估計正確,「中央領導人」對讓香港有普選的誠意,便自然是淡化了。從多處「吹」來的「風」中所「聞」到的氣味都與上述估計脗合。


8•31之後,立法會泛民各黨派已斷言,一定否決政改方案。任何在8•31人大常委會決議案來優化方案的討論,甚至最近吹風的寫明2022年的特首選舉制度可以改,都被即時否定。本來什麼白票制、提名綑綁制都超越了政府諮詢文件所列的範圍,若泛民表示有興趣研究,北京或是本地保守的勢力便會頭痛,但當泛民斷言拒絕考慮,他們便自然毋須煩惱了。他們一直都擔心,如果2017年實行普選,2020年便要考慮如何全面普選立法會,功能組別存廢的問題。政制原地踏步,他們便不用再吃止頭痛藥了。


泛民政黨反應正中下懷

以現時的政治形勢而言,最高興的是誰呢?最高興的應是那些基本上不同意香港有普選的人士,其次便是那些後悔當年支持應允香港可以在2017年有特首普選的人士;再者那些捨不得立法會功能組別特權的人士,他們可以繼續享有政治免費午餐最少至2020至2024年;當然,還有那些認為香港愈亂愈好,當中有些是想渾水摸魚增加政治本錢,有些是相信香港民主要如火鳳凰需要浴火才可重生。另一邊,最失望的便是希望可以透過一人一票影響未來特首施政的巿民。


沒有今天,不會有明天

有趣的是在香港政治光譜的兩邊,都寧願政制原地踏步,只是在中間或接近中間的人比較希望政制可以向前行。不幸的是,中間受到兩面夾擊,願意發聲的已是買少見少了。8.31人大常委會作決定後,大部分中間派(不論是近泛民或是親建制)都靜下來,雖然,近日亦漸多了一些中間聲音,但總被視之為「忠奸人」。政治發展可以向前走的機會,便日趨渺茫。以各走極端的趨勢而言,今天無進展,明天便更無望。


政制發展的前途

人大常委會8.31決定背後的核心,便是對香港人不信任,怕普選特首會選出一個不愛國愛港的人士,所以要處處設防。雖然在8.31之前,王光亞及李飛由初初說「泛民中人也有愛國愛港」,愈講愈正面,變成「大部分泛民都愛國愛港」。若連泛民都大部分是愛國愛港,選出的又哪有任何可能是一個不愛國愛港的呢?明顯,這個大部分泛民都愛國愛港只是一個公關說法。


大部分人都相信,如果政改失敗,政制原地踏步,香港管治將更困難,鬥爭與對抗便只會更激烈,北京政府對香港的信任,便只會減少。就算下任由小圈子產生的特首再啟動政改五部曲,結果只會變得更保守,落的閘便只會更重和更多,民主倒退的機會便只會更大。就算是香港本土,社會撕裂繼續惡化,政改可以達至共識或主流意見,便只會更難,政制改革便更寸步難移。


當然,上述講法亦非必然。假若泛民政黨否決政改方案後,大失民心,在未來的區議會及立法會選舉中大敗,北京便可以放下心頭大石,不怕會選出一個不愛國愛港的特首了。上述講法,並非一個新的說法,多年來都間中有人提,指出只要泛民在選舉中失勢,北京才會讓香港有民主。不過,我不相信有人會認真考慮,泛民政黨亦不會如此自我犧牲。


結語

香港的確到了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政改不單是政制的問題,亦關乎香港未來社會與經濟的發展。作為一個香港人,我們都應多想一想,怎樣才是對香港、香港人最好。北京當然重視香港多方面的發展,但當領導人認為國家安全和「維穩」為上,香港是否穩定便成為次要,正如李飛上年8月底在深圳,引用當年鄧小平對英國說「國家會勇敢面對香港可能出現的混亂」,大家便明白國家穩定是壓倒一切的,香港不論有多重要,都只是國家的小部分。所以,香港人都只能自求多福。我所說的雖然不會是真理,不過,大家便只有多多辯論,才能有機會更接近真理。我總覺得爭取民主是要寸土必爭,哪怕它只是一小步。


(學者政改評析系列之二)

作者是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不代表民主黨的民主黨黨員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