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林泉忠﹕港台「殖民論」語境之異同長青網文章

2015年02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2月02日 06:35
2015年02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無黨籍的台北市長柯文哲以庶民化的獨特風格在台灣政壇所引發的「柯P現象」方興未艾,他的許多言論被封為「柯P語錄」,口脗大多風趣幽默,內容既有他別樹一幟的政治理念與手腕,也不乏涉及政治敏感議題的「驚人之語」。


近日,柯文哲接受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專訪的言論引發爭議。在談到文化時,柯文哲就台灣、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4個華人地區的經驗,指出「被殖民的時間愈長就愈先進,說來難堪,新加坡比香港好,香港比台灣好,台灣比中國大陸好」。


此番言論觸及台灣社會內部基於不同意識形態的歷史觀,批評者指柯P似乎在頌揚帝國主義的殖民政策,認同者則傾向殖民經驗雖然悲哀,但帶來「殖民現代性」卻是歷史事實。


香港也經歷了英國長達150多年的殖民統治,英國的統治為香港社會留下相對健全的法治及與國際接軌的經濟體系,提供了比回歸後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言論與報道的自由。這些都比今天的中國大陸來得進步,也都是不爭的客觀事實。當然,殖民制度中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在權力分配上的不公,也是不應否認的先天缺失。


香港與台灣在近代以來的命運,有着許多相似之處,而與其他衆多殖民地相異的是,港台兩地在結束殖民地之後,不是走向獨立而是無可選擇的「回歸」(台灣稱「光復」)。在「回歸」後,權力從舊殖民者轉到「祖國」政府,有趣的是,兩地社會迄今都沒有掀起其他前殖民地國家對殖民主義全面反思的社會運動,而新的權力者只一味地要求大家「愛國」。


這是由於一旦進入反思殖民主義不公的權力結構時,必定是以「後殖民」時代人民「當家作主」為前提。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台灣人民如今已「當家作主」,香港市民的民主之路則仍佈滿荊棘。


其實,雨傘運動的領導者學聯的許多論述正是建立在對「舊殖民」與「新殖民」的批判上,也因此不為新權力者所接受。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