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過去1年全球發生了多宗飛機事故,機毁人亡令人慨嘆,反觀香港,我們似乎仍是事不關己,沒有認真審視香港面對的航空安全問題,對於擬議中的赤鱲角機場第三條跑道計劃,業界只顧沉醉於將來的可能經濟收益,而完全忽略了實在的嚴重航空安全問題,過去3年不同的團體多番提出,但是面對種種的質疑,機場管理局縱願投入大量資源做公關工程,卻始終沒有正面回應這樣嚴肅的問題,即使是民航處也只以「與內地商談中」推卸了事。人命當前,這是應有的態度嗎?
南丫島海難事故記憶猶新,航海有災難,航空也有,1999年赤鱲角機場華航墜機空難,雖然不幸中之大幸,最終死亡只有3人,但是香港不可能永遠幸運。機管局毫不專業的態度,恐怕會讓三跑增加航空風險,事關公眾生命安全,我們實在沒有辦法,在三跑可能拍板的前夕,謹緊急呼籲運輸及房屋局張炳良局長親自過問。
我們仔細檢視了加入三跑之後的赤鱲角機場規劃,注意到為了增加飛機升降量,機場西面多了向北的航道,我們對比深圳機場的航道後,發現多處出現矛盾,如果不加處理,將會違反國際民用航空組織有關空中飛機最低距離的要求,深圳和香港雙方的航班有空中碰撞的危險,必須正視(見圖)。
深圳機場南面起飛和降落的航道,由於正對香港赤鱲角機場,所以「被迫」在離場10多公里處向左右兩方轉彎,可以說深圳機場的設計已經遷就了赤鱲角機場。另一方面赤鱲角機場建成至今,航班起飛後都沒有立即轉向北面飛行,原因正是避免過於接近出入深圳機場的飛機,以防發生撞機。
有撞機危險
現在機管局力推興建三跑,為了放大航班數字,不得已必須提出轉向北飛的航道,因為如果不增加航道,建了三跑等於火車站多建一個月台而站外沒有增加鐵軌,不可能提高接待火車和飛機班次數字。圖中劃了飛機從赤鱲角機場向西起飛然後轉北的規劃航道(註1),與深圳航道在淇澳島(圓圈A)上空重疊,初步計算雙方飛機的高度差距,很可能低於國際民用航空組織安全標準要求的1000呎(300米),甚至有可能剛好同一高度,撞個正着。
還有比較少人知道的情况,如果飛機降落時出現事故要加油重新起飛(術語稱為「復飛」),也有指定的復飛航道,圖中劃了從東西兩方降落赤鱲角機場的復飛航道(註2),它們分別在A和B兩處與深圳航道重疊,雙方飛機上下差距同樣低於上述安全標準,也有撞機危險。
三跑工程預計建成之時是2023年,死亡遊戲上演時,主責的機管局要員大概早已離任,但就押上了香港人和訪港旅客的生命為賭注,張炳良局長作為政府主管航空的問責官員,千萬不可坐視不理。機管局和民航處長期迴避市民提出有關航道和安全問題,只是不斷宣揚將來問題自會解決,不負責任和「自我滿足」(complacency)到了一個不可接受的程度,局長必須親自深入掌握情况,不容有失,因為將來的人命損失會算入他的帳戶。
懇請張局長就民間一直質疑的航道和安全問題,給公眾清晰具體的回覆,是否已經確切得到內地主管部門白紙黑字的協議文件,將來上述北飛航道的飛機可以安全運作。
如果有關協議不存在,三跑項目絕對不能提交行政會議,一則存在航空危險,二則沒有向北航道,建了三跑也徒然(註3)。
人命關天,局長當知權衡輕重。
註1:NATS (2008): Airspace and Runway Capacity Study Phase 1b Final Report
註2:NATS (2008): Airspace and Runway Capacity Study Phase 2 Final Runway Options Report
註3:2014年11月19日林光宇先生《信報》文章〈香港機場的「第三條出路」〉
人人監機會召集人為周月翔(地球之友)、巫堃泰(機場發展關注網絡)、龐婉儀(城市規劃師)、林超英(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客座教授)
南丫島海難事故記憶猶新,航海有災難,航空也有,1999年赤鱲角機場華航墜機空難,雖然不幸中之大幸,最終死亡只有3人,但是香港不可能永遠幸運。機管局毫不專業的態度,恐怕會讓三跑增加航空風險,事關公眾生命安全,我們實在沒有辦法,在三跑可能拍板的前夕,謹緊急呼籲運輸及房屋局張炳良局長親自過問。
我們仔細檢視了加入三跑之後的赤鱲角機場規劃,注意到為了增加飛機升降量,機場西面多了向北的航道,我們對比深圳機場的航道後,發現多處出現矛盾,如果不加處理,將會違反國際民用航空組織有關空中飛機最低距離的要求,深圳和香港雙方的航班有空中碰撞的危險,必須正視(見圖)。
深圳機場南面起飛和降落的航道,由於正對香港赤鱲角機場,所以「被迫」在離場10多公里處向左右兩方轉彎,可以說深圳機場的設計已經遷就了赤鱲角機場。另一方面赤鱲角機場建成至今,航班起飛後都沒有立即轉向北面飛行,原因正是避免過於接近出入深圳機場的飛機,以防發生撞機。
有撞機危險
現在機管局力推興建三跑,為了放大航班數字,不得已必須提出轉向北飛的航道,因為如果不增加航道,建了三跑等於火車站多建一個月台而站外沒有增加鐵軌,不可能提高接待火車和飛機班次數字。圖中劃了飛機從赤鱲角機場向西起飛然後轉北的規劃航道(註1),與深圳航道在淇澳島(圓圈A)上空重疊,初步計算雙方飛機的高度差距,很可能低於國際民用航空組織安全標準要求的1000呎(300米),甚至有可能剛好同一高度,撞個正着。
還有比較少人知道的情况,如果飛機降落時出現事故要加油重新起飛(術語稱為「復飛」),也有指定的復飛航道,圖中劃了從東西兩方降落赤鱲角機場的復飛航道(註2),它們分別在A和B兩處與深圳航道重疊,雙方飛機上下差距同樣低於上述安全標準,也有撞機危險。
三跑工程預計建成之時是2023年,死亡遊戲上演時,主責的機管局要員大概早已離任,但就押上了香港人和訪港旅客的生命為賭注,張炳良局長作為政府主管航空的問責官員,千萬不可坐視不理。機管局和民航處長期迴避市民提出有關航道和安全問題,只是不斷宣揚將來問題自會解決,不負責任和「自我滿足」(complacency)到了一個不可接受的程度,局長必須親自深入掌握情况,不容有失,因為將來的人命損失會算入他的帳戶。
懇請張局長就民間一直質疑的航道和安全問題,給公眾清晰具體的回覆,是否已經確切得到內地主管部門白紙黑字的協議文件,將來上述北飛航道的飛機可以安全運作。
如果有關協議不存在,三跑項目絕對不能提交行政會議,一則存在航空危險,二則沒有向北航道,建了三跑也徒然(註3)。
人命關天,局長當知權衡輕重。
註1:NATS (2008): Airspace and Runway Capacity Study Phase 1b Final Report
註2:NATS (2008): Airspace and Runway Capacity Study Phase 2 Final Runway Options Report
註3:2014年11月19日林光宇先生《信報》文章〈香港機場的「第三條出路」〉
人人監機會召集人為周月翔(地球之友)、巫堃泰(機場發展關注網絡)、龐婉儀(城市規劃師)、林超英(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客座教授)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