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在在剛過去的施政報告中,特首大篇幅談及創新科技,除了注資,還打算成立一個創新科技局。
先不論他提出的方法是否到位,但這讓人想起,過去政府其實一直「大力」支持香港發展「創新科技」,數碼港、科學園,只是一直好像只空談「矽谷」——千禧年,當時的資訊科技局就曾說,政府以發展香港成為「亞洲矽谷」為理想。
十多年後,今天歐美國家科網股得天獨厚,本地好像也有了點朝氣,但我們距離矽谷還有多遠?
或者,矽谷是否我們的方向?
又或者,我們談的矽谷模式,其實是什麼?
GoGoVan一夜爆紅
自千禧年科網股爆破以後,雖然偶爾還是會聽見香港科網公司的消息,可是感覺就是難以大展拳腳,死氣沉沉。直至智能手機的出現,科網公司再次開始掀起話題,至少在App Store上,我們不時會看見本地公司開發的app和遊戲。從事科網多年、「拉闊遊戲」創始人高重建說,近年香港科網業的確有點發展,「開始成形」,若只計與互聯網有關的公司,「十五年前,可以開發自己產品的公司,十隻手指數得晒。但近幾年,這類公司已過百間,其中有二十間甚至可以做到融資」。近期最火紅的可以說是GoGoVan,三個美國回流的年輕人,打本二十萬自創「電召app」,三個月已招來二千五百個司機加盟,日接四百宗生意,打破香港電召業的寡頭壟斷;一年後,開拓新加坡巿場,獲得當地企業注資五千萬港元,再三個月後,在台灣獲得逾七千萬港元入股。現在,GoGoVan在香港的業務不停擴大,每天近二萬張單,全港六成半司機使用。
這個發迹史,聽上去相當「矽谷」,規模大、增長快,最後還吸引融資,但這就是否代表香港科網業與矽谷的距離拉近了?雖然香港其實很難與矽谷相提並論,不單是科技水平上的分野,社會環境、營商模式、政府政策、培訓系統等,皆是無法比擬,但科網界以龍頭矽谷作為目標,這是理所當然不過的事,現在香港不少企業也嘗試做得更矽谷style。
爭奪網上客群
所謂矽谷style,記者將它粗略分為三個方面,一是營銷模式,二是管理模式,三是增長模式。這一期,我們先探討營銷模式。所謂營銷,其實是我們常聽到的marketing,傳統的marketing手法,可能是賣廣告、搞促銷,但在互聯網的年代,marketing的方法原來已經改變,除了賣廣告,現在無論大機構抑或小店,都開始在網上爭奪客群。而因為營銷方式改變,這也衍生出新的工種,例如有種職業叫做內容行銷content marketing,上班的人,朝九晚五,日日寫blog。
新工種1: content marketer
Content marketing,其實衍生自Inbound marketing(集客式營銷)的概念。有別於過往一直沿用的outbound marketing,例如賣廣告、派傳單、搞促銷等一類方法,有些企業家認為,這些方法過於干擾人的生活(尤其像巴士上的電視廣告節目更是把干擾推至極致),而現在進入互聯網的年代,人們生活更強調自主,有需要買東西時,開始主動找尋相關資訊參考,廣告不再左右顧客的決定。生硬的廣告不單造成干擾,被強迫接收信息的觀眾其實也不再對被硬銷的產品感興趣,左耳入右耳出,於是發展出inbound marketing的方法。例如,一間在北角的餐廳,不在地鐵賣燈箱廣告,也不在街頭派傳單,而是東主在網上分享食譜、食物資訊,盡量在網上儲存一定的資料量,當人們想到北角用膳時,在網上一搜尋,便找到你的食店。
今時今日,很多大型機構也用這種方法行銷,尤其在社區媒體上建立粉絲專頁、透過twitter傳遞信息、在LinkedIn主打公司品牌,藉此創造新一代的口碑,不過大多看來未完全信任inbound marketing的成效,只把它當成一種支援式的營銷,機構仍然投放大部分資源於賣廣告。
不過,在歐美國家,inbound marketing其實早就備受肯定。美國有網絡公司曾做調查,經營部落格的公司,網站流量平均多出55%,而inbound marketing比可讓公司傳統方法省下62%成本。
成功例子!
奧巴馬贏大選 全靠網上公關
其中一次大規模的inbound marketing而又大收奇效的,可以算是二○○八年奧巴馬競選總統時的宣傳。當時奧巴馬本來只是一個聯邦參議員,面對知名度比他高得多的黨內對手希拉里,他沒有充裕的資金,無法在電視、電台密集式地落廣告,也無法一擲千金寄出大量競選郵件、電子郵件,於是當時的網絡戰略軍事Chris Hughes讓奧巴馬展開網絡戰線,他當時曾說﹕目的是讓每個人了解奧巴馬的價值觀,並以一種簡單的方式讓大家加入我們的隊伍之中,同時開通社交工具,打開直接溝通的渠道,讓人們可以方便地將我們的競選信息廣為傳播。
fb六百萬粉絲
這切實就是inbound marketing的核心精神,當時奧巴馬亦透過facebook、YouTube等,得到了一群龐大的支持者,而一傳十、十傳百的效果相當顯著。當時奧巴馬的facebook吸引了約六百萬支持者、Twitter有約四十五萬,YouTube更有逾二千萬人次訪問量。二○○九年,奧巴馬另一個對手麥凱恩的網絡顧問,也曾公開地認為facebook替奧巴馬贏得了大選,而麥凱恩沒有通過twitter與民眾雙向溝通,只單向地發布信息、一味灌輸自己的主張,或許就是輸掉民心的原因。
香港例子!
OneSkyApp 免費資訊「釣大客」
Inbound marketing的營銷概念,衍生出一些新的工種,例如content marketing(內容營銷)。OneSky的Patrick,工作崗位就是一個content marketer,打工時間朝九晚六,主要工作就是替公司寫blog。
OneSky的辦公室在北角,是一間專營翻譯的本地IT公司,「主要服務對象是手機app或遊戲,如果它們想衝出本國,到其他地方launch,我們可以替他們翻譯成其他語言,和協助他們把app本地化」。而作為公司的content marketer,Patrick主要的工作就是經營公司的blog,這個blog,關於apps、翻譯、本地化,或甚至其他看上去好像與業務無關的IT資訊,都會一一寫上去,作為一種資源分享。「有些客人,對於翻譯這回事,完全沒有概念,我們就篇blog談及翻譯其實需要一套常用詞彙、glossary,每一個詞語都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的譯法,那麼人們用你的app、game的時候,才會看得暢順。」又例如,他剛開發了一本eBook,裏面是從最基本的步驟,教你如何把一個app本地化。「完全免費,你只要留低email,就可以免費下載,可以說是一本本地化攻略。」
content marketer 返工寫blog
他說,blog裏也未必有提及他們出售的服務,但箇中精神就是希望對這方面有興趣、渴求這方面知識的人,在網上搜尋時可以找到OneSky,在OneSky免費拿取了資訊後,這批有潛質成為顧客的人,會因為他們提供的資訊有用、可信,而進一步尋求OneSky的協助,使用他們出售的服務。「試過有一次,寫了一個很短的post,但出奇地因為這個post,有個外國人落了幾萬元美金訂,光顧我們。這是很驚喜的。」
在IT公司闖天下,原來不一定要懂得程式設計,Patrick入行之前,對資訊科技算是一竅不通,最後他用了兩個月時間,「不停上網看什麼是inbound marketing、content marketing」,而事實上他要的資訊,也是來自其他美國更大規模的公司的content marketing,「有間公司叫做Buffer,他們的blog,就教你如何利用social media做marketing,例如什麼時間出post最好」。
台灣例子!
民國無雙 sell手遊 談歷史
有份開發手機遊戲「民國無雙」的九龍皇帝,在推出他的遊戲也會用上inbound marketing的概念,「過去傳統的行銷,是講怎樣將信息主動帶到最多人、最遠的地方,而inbound marketing卻是怎樣令自己變得有用、有趣,令其他人主動來注意自己」。他用的例子是超級巿場的鷹粟粉,「它的盒上,有賀年食品食譜,那就是因為他們知道他們主要的客人是主婦,她們未必對你的奇怪包裝感興趣,但食譜對她們來說卻很實用」。九龍皇帝在二○一○年推出民國無雙,現在正開發另一個遊戲「中山立志傳」,而他自己的blog上,除了談遊戲這行業,也常談孫中山,他的讀者群,很大部分就是玩家。
同場加映:科網時代新興工種
新工種2:growth engineer
除了content marketer,在IT公司裏,也有另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叫做growth engineer,可是聽說在全行裏也很缺乏。高重建說,這個崗位,就是負責想方法推高公司的業績,這些人,通常有IT的背景,但同時會考慮marketing,「用數學做marketing。例如傳統報紙現在流行於facebook上載即時新聞,起標題的方法,傳統是靠編輯的經驗。但一些公司則會不斷以標題做實驗,舉例,一單新聞,他們起兩個標題,然後把兩個標題分別發布給不同群組,等候十五分鐘再看反應,反應好的那個標題,就用來再發布給所有人,這樣他們的收看率就可以放得最大。這是其中一種方法」。
新工種3:UI/UX
這個崗位,也是互聯網興起才有的,UI是User Interface,即是介面,「如何把網頁、app等,弄得好看」,例如網頁裏的目錄樹如何分類、用色等,這是讀過設計的人或許更容易掌握;而UX是User Experience,「如何把網頁、app等,弄得好用」,登入app後,用家的體驗如何呢,負責的範圍細緻至按鈕有沒有立體感、loading時如何倒數。
文/ 陳嘉文
圖/ 陳嘉文、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編輯/方曉盈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先不論他提出的方法是否到位,但這讓人想起,過去政府其實一直「大力」支持香港發展「創新科技」,數碼港、科學園,只是一直好像只空談「矽谷」——千禧年,當時的資訊科技局就曾說,政府以發展香港成為「亞洲矽谷」為理想。
十多年後,今天歐美國家科網股得天獨厚,本地好像也有了點朝氣,但我們距離矽谷還有多遠?
或者,矽谷是否我們的方向?
又或者,我們談的矽谷模式,其實是什麼?
GoGoVan一夜爆紅
自千禧年科網股爆破以後,雖然偶爾還是會聽見香港科網公司的消息,可是感覺就是難以大展拳腳,死氣沉沉。直至智能手機的出現,科網公司再次開始掀起話題,至少在App Store上,我們不時會看見本地公司開發的app和遊戲。從事科網多年、「拉闊遊戲」創始人高重建說,近年香港科網業的確有點發展,「開始成形」,若只計與互聯網有關的公司,「十五年前,可以開發自己產品的公司,十隻手指數得晒。但近幾年,這類公司已過百間,其中有二十間甚至可以做到融資」。近期最火紅的可以說是GoGoVan,三個美國回流的年輕人,打本二十萬自創「電召app」,三個月已招來二千五百個司機加盟,日接四百宗生意,打破香港電召業的寡頭壟斷;一年後,開拓新加坡巿場,獲得當地企業注資五千萬港元,再三個月後,在台灣獲得逾七千萬港元入股。現在,GoGoVan在香港的業務不停擴大,每天近二萬張單,全港六成半司機使用。
這個發迹史,聽上去相當「矽谷」,規模大、增長快,最後還吸引融資,但這就是否代表香港科網業與矽谷的距離拉近了?雖然香港其實很難與矽谷相提並論,不單是科技水平上的分野,社會環境、營商模式、政府政策、培訓系統等,皆是無法比擬,但科網界以龍頭矽谷作為目標,這是理所當然不過的事,現在香港不少企業也嘗試做得更矽谷style。
爭奪網上客群
所謂矽谷style,記者將它粗略分為三個方面,一是營銷模式,二是管理模式,三是增長模式。這一期,我們先探討營銷模式。所謂營銷,其實是我們常聽到的marketing,傳統的marketing手法,可能是賣廣告、搞促銷,但在互聯網的年代,marketing的方法原來已經改變,除了賣廣告,現在無論大機構抑或小店,都開始在網上爭奪客群。而因為營銷方式改變,這也衍生出新的工種,例如有種職業叫做內容行銷content marketing,上班的人,朝九晚五,日日寫blog。
新工種1: content marketer
Content marketing,其實衍生自Inbound marketing(集客式營銷)的概念。有別於過往一直沿用的outbound marketing,例如賣廣告、派傳單、搞促銷等一類方法,有些企業家認為,這些方法過於干擾人的生活(尤其像巴士上的電視廣告節目更是把干擾推至極致),而現在進入互聯網的年代,人們生活更強調自主,有需要買東西時,開始主動找尋相關資訊參考,廣告不再左右顧客的決定。生硬的廣告不單造成干擾,被強迫接收信息的觀眾其實也不再對被硬銷的產品感興趣,左耳入右耳出,於是發展出inbound marketing的方法。例如,一間在北角的餐廳,不在地鐵賣燈箱廣告,也不在街頭派傳單,而是東主在網上分享食譜、食物資訊,盡量在網上儲存一定的資料量,當人們想到北角用膳時,在網上一搜尋,便找到你的食店。
今時今日,很多大型機構也用這種方法行銷,尤其在社區媒體上建立粉絲專頁、透過twitter傳遞信息、在LinkedIn主打公司品牌,藉此創造新一代的口碑,不過大多看來未完全信任inbound marketing的成效,只把它當成一種支援式的營銷,機構仍然投放大部分資源於賣廣告。
不過,在歐美國家,inbound marketing其實早就備受肯定。美國有網絡公司曾做調查,經營部落格的公司,網站流量平均多出55%,而inbound marketing比可讓公司傳統方法省下62%成本。
成功例子!
奧巴馬贏大選 全靠網上公關
其中一次大規模的inbound marketing而又大收奇效的,可以算是二○○八年奧巴馬競選總統時的宣傳。當時奧巴馬本來只是一個聯邦參議員,面對知名度比他高得多的黨內對手希拉里,他沒有充裕的資金,無法在電視、電台密集式地落廣告,也無法一擲千金寄出大量競選郵件、電子郵件,於是當時的網絡戰略軍事Chris Hughes讓奧巴馬展開網絡戰線,他當時曾說﹕目的是讓每個人了解奧巴馬的價值觀,並以一種簡單的方式讓大家加入我們的隊伍之中,同時開通社交工具,打開直接溝通的渠道,讓人們可以方便地將我們的競選信息廣為傳播。
fb六百萬粉絲
這切實就是inbound marketing的核心精神,當時奧巴馬亦透過facebook、YouTube等,得到了一群龐大的支持者,而一傳十、十傳百的效果相當顯著。當時奧巴馬的facebook吸引了約六百萬支持者、Twitter有約四十五萬,YouTube更有逾二千萬人次訪問量。二○○九年,奧巴馬另一個對手麥凱恩的網絡顧問,也曾公開地認為facebook替奧巴馬贏得了大選,而麥凱恩沒有通過twitter與民眾雙向溝通,只單向地發布信息、一味灌輸自己的主張,或許就是輸掉民心的原因。
香港例子!
OneSkyApp 免費資訊「釣大客」
Inbound marketing的營銷概念,衍生出一些新的工種,例如content marketing(內容營銷)。OneSky的Patrick,工作崗位就是一個content marketer,打工時間朝九晚六,主要工作就是替公司寫blog。
OneSky的辦公室在北角,是一間專營翻譯的本地IT公司,「主要服務對象是手機app或遊戲,如果它們想衝出本國,到其他地方launch,我們可以替他們翻譯成其他語言,和協助他們把app本地化」。而作為公司的content marketer,Patrick主要的工作就是經營公司的blog,這個blog,關於apps、翻譯、本地化,或甚至其他看上去好像與業務無關的IT資訊,都會一一寫上去,作為一種資源分享。「有些客人,對於翻譯這回事,完全沒有概念,我們就篇blog談及翻譯其實需要一套常用詞彙、glossary,每一個詞語都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的譯法,那麼人們用你的app、game的時候,才會看得暢順。」又例如,他剛開發了一本eBook,裏面是從最基本的步驟,教你如何把一個app本地化。「完全免費,你只要留低email,就可以免費下載,可以說是一本本地化攻略。」
content marketer 返工寫blog
他說,blog裏也未必有提及他們出售的服務,但箇中精神就是希望對這方面有興趣、渴求這方面知識的人,在網上搜尋時可以找到OneSky,在OneSky免費拿取了資訊後,這批有潛質成為顧客的人,會因為他們提供的資訊有用、可信,而進一步尋求OneSky的協助,使用他們出售的服務。「試過有一次,寫了一個很短的post,但出奇地因為這個post,有個外國人落了幾萬元美金訂,光顧我們。這是很驚喜的。」
在IT公司闖天下,原來不一定要懂得程式設計,Patrick入行之前,對資訊科技算是一竅不通,最後他用了兩個月時間,「不停上網看什麼是inbound marketing、content marketing」,而事實上他要的資訊,也是來自其他美國更大規模的公司的content marketing,「有間公司叫做Buffer,他們的blog,就教你如何利用social media做marketing,例如什麼時間出post最好」。
台灣例子!
民國無雙 sell手遊 談歷史
有份開發手機遊戲「民國無雙」的九龍皇帝,在推出他的遊戲也會用上inbound marketing的概念,「過去傳統的行銷,是講怎樣將信息主動帶到最多人、最遠的地方,而inbound marketing卻是怎樣令自己變得有用、有趣,令其他人主動來注意自己」。他用的例子是超級巿場的鷹粟粉,「它的盒上,有賀年食品食譜,那就是因為他們知道他們主要的客人是主婦,她們未必對你的奇怪包裝感興趣,但食譜對她們來說卻很實用」。九龍皇帝在二○一○年推出民國無雙,現在正開發另一個遊戲「中山立志傳」,而他自己的blog上,除了談遊戲這行業,也常談孫中山,他的讀者群,很大部分就是玩家。
同場加映:科網時代新興工種
新工種2:growth engineer
除了content marketer,在IT公司裏,也有另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叫做growth engineer,可是聽說在全行裏也很缺乏。高重建說,這個崗位,就是負責想方法推高公司的業績,這些人,通常有IT的背景,但同時會考慮marketing,「用數學做marketing。例如傳統報紙現在流行於facebook上載即時新聞,起標題的方法,傳統是靠編輯的經驗。但一些公司則會不斷以標題做實驗,舉例,一單新聞,他們起兩個標題,然後把兩個標題分別發布給不同群組,等候十五分鐘再看反應,反應好的那個標題,就用來再發布給所有人,這樣他們的收看率就可以放得最大。這是其中一種方法」。
新工種3:UI/UX
這個崗位,也是互聯網興起才有的,UI是User Interface,即是介面,「如何把網頁、app等,弄得好看」,例如網頁裏的目錄樹如何分類、用色等,這是讀過設計的人或許更容易掌握;而UX是User Experience,「如何把網頁、app等,弄得好用」,登入app後,用家的體驗如何呢,負責的範圍細緻至按鈕有沒有立體感、loading時如何倒數。
文/ 陳嘉文
圖/ 陳嘉文、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編輯/方曉盈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