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導賞﹕復修名畫考功夫長青網文章

2015年02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2月01日 06:35
2015年02月0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新水墨運動」先驅呂壽琨逝世四十年後,中大文物館最近獲呂家捐贈二十九張畫作,在他著名的禪畫和抽象水墨以外,這批畫作之中,有趣的是還找到了不少香港山水。「他的山水,獨特的地方是有本土意識。在藝術層面以外,對研究香港歷史都很有趣。」


文物館副館長姚進莊博士說,現在的人畫山水,多會去桂林、黃山,「六七十年代的人,從山水的角度看,覺得香港好靚,覺得香港的山勢、地理環境值得畫進畫裏」。


不過,要觀賞這批珍藏,還需要多待一段時間,事關要先花一年時間復修。


這批畫已損壞?非也,所謂復修,不能等到畫紙發霉才動手,看上去沒問題的畫作,也可能潛藏損壞危機。


防患於未然,也是復修重要一環。


呂壽琨——重思抽象與水墨畫

在裝裱工作室裏,等候復修的六張呂壽琨真迹,兩張是畫荷花,姚博士說這都是禪畫,但看上去又有點抽象;另外兩幅,呂壽琨畫了荃灣和香港一個島嶼,像是山水畫,但山水之中又有高樓大廈;其餘兩幅,一幅是仿前人吳鎮的山水,另一幅叫《急流逆舟》。我問姚博士,畫作種類這麼多,該如何理解?「不需要去把呂壽琨分類為山水畫家或抽象畫家,這種分野比較片面,他最特別的地方,是把古代畫家的精髓呈現,而這些精髓,不止於技巧,而是他們追求的不同境界」。


不拘泥技法 重帶出信息

就以兩幅荷花為例。兩幅雖同畫荷花,但《碧裳紅姿》看上去較具象,一看就看得出花和葉,而另一張《禪荷》,表現手法很不一樣,「呂壽琨畫的不止是荷花,而是像旭日初升,畫的方法更豪放更自然」。姚博士說,中國畫的分類很分明,山水畫、花鳥畫,但對於呂壽琨來說,畫其實不應該這樣分,他所追求的,是帶出來的信息,那信息並不局限於畫的題材、技法。要了解呂壽琨的禪畫,他說可以有兩種角度,一是從圖像入手。「禪畫比較抽象,而當時的呂壽琨,也是受到西方藝術的衝擊。」他重新思考抽象與水墨畫,認為中國古代其實也有這種想法,「潑墨啊那些,關於抽象,他不認為是擺脫自古以來形成的呈現手法,不是一種抗爭,而是一種歷史創作,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可以進一步發展」。之所以,姚博士覺得也不需要把呂壽琨歸類為抽象派,因為他其實並不拘泥於技法,畫作最後帶出的信息,才是重點。「張大千也畫荷花,也用潑墨,畫出來的花,有一種媚態。呂壽琨的荷花,想帶出的是剛直、脫俗。」


姚博士說,這種態度,不止在呂壽琨的禪畫體現。他帶我看《香島一隅》,「你當然在畫裏可以看到前人的影子,你可以追溯他的畫風如何來,但除了這種技巧性的追蹤,還應留意他的藝術思維、抱負」。而這也是今次文物館收到這批畫作的其中一個使命。他說,這批畫作,有趣的地方是,呂壽琨在不少畫上寫的題跋都很長,「幾百字,像篇論文,寫的東西很重要,他把自己的思考、原則,都寫出來。例如一幅臨摹畫,他不是寫這個前人有什麼值得學習,而是寫怎樣用墨、怎樣佈局、線條可以表達什麼,這些畫理對我們的研究很有啟發」。這次呂壽琨的畫作,復修計劃長達一年,獲得美銀美林「全球藝術保護項目」資助,復修完成後,中大計劃出版圖錄及籌辦展覽。


復修兩部曲

(壹)起氣泡:

在裝裱工作室的桌上,呂壽琨一九六八年畫成的《仿吳鎮山水》被捲起來,覆背紙向上,但卻起滿了氣泡,姚博士說,「覆背紙出現氣泡本屬正常,但全面出現屬工藝不佳造成。」謝師傅說,起氣泡的原因有幾個,漿糊質量不好,用來裝裱的紙太硬,而且裝裱師傅的功夫不夠仔細。雖然畫的表面看上去沒有大問題,沒發黃、沒發霉,但姚博士說,復修不應該看到有問題才復修,「畫背的氣泡,長久不處理的話,會讓畫紙起皺,造成摺痕,那時候便會破壞原畫了」。


(貳)重裱﹕

畫作除了發黃發霉或起皺,姚博士說,他們留意到一些畫作如這幅《禪荷》,重新裝裱的話,可以更好地呈現畫家當時畫這幅畫的本意,「這也是復修的一環,所做的,都是為畫而服務」。姚博士說,畫家在創作此畫時應希望給人一種明快、愜意、舒暢的感覺,彷彿觀賞者置身其中,所以在重新裝裱時應考慮畫家的意圖來調整原先裝裱的襯托料色調與尺寸。這幅畫,或許不是由畫家本人裝裱,他畫的時候,也未必考慮到裝裱時的尺寸,但中大文物館認為,現在的畫框太窄,把呂壽琨原本「以有限畫無限」的意境局限了,看上去不單沒有寬大的感覺,反而感到侷促。「我們認為,以白色綾絹為襯托較佳,不搶畫面主色調。另外,我們會拓寬原裱尺寸,增強視覺效果,達到畫家創作『無限意境』之目的。」


裝裱三大關鍵

每幅畫裝裱的過程都需經過:揭覆背紙或畫芯紙(視情况不同決定是否)、淋洗、待乾(待乾期需觀察畫芯有否意外變化),整理整齊畫芯、備料、鑲畫,上覆背紙,上版牆待平,下版牆,等待收縮,再上版牆,待平即成。


一、漿糊﹕

在裝裱時,漿糊可以說是很關鍵的要素,而漿糊的製作、分量,沒有一套精密的程式,每個門派、每個師傅都可能有自己的一套獨門秘方,而謝師傅的漿糊,就是家傳秘方。


他概括地分享了做漿糊的過程,說就像做水餃皮,首先把材料例如麵粉和水混合,搓成大圓球,然後用水冲洗,這個過程會把「筋」除掉,經過沉澱後的奶白色液體,隔出來再加熱攪拌,放涼後再放進雪櫃,成為一磚一磚好像豆腐的固體漿糊。整個過程差不多要二十小時,用前要先把漿糊開水稀釋。


謝師傅說,漿糊做得好不好,最主要看它是否純淨、有沒有除筋。不夠純淨的話,做出的漿糊相對濃稠,不夠稀薄,裝裱時效果較差,而且那些雜質會容易令畫變黃。


二、材料(紙)

用來裝裱的紙質,也有講究,謝師傅用手摸一摸呂壽琨一九六八年完成的《急流逆舟》裱面紙,然後說,「這些機械紙,大量生產的那種,沒有纖維,所以沒有韌性」。紙張太硬,也會容易起氣泡,嚴重的話,會像《香島一隅》起皺摺痕。所以,他說,在裝裱時,拓紙(把兩張紙疊成一起,用漿糊固定)要留意紙張的纖維紋理,需要時,兩張紙的紋理應該交錯放置,這樣紙張收縮的時候,也可以互相平衡,收縮的向度不一樣,皺摺的情况就不至於太嚴重。


然後,他把捲起的《仿吳鎮山水》攤開,再放手,整幅畫自動捲回原形,「裝裱用的好紙,不應該這樣,應該用手攤開,它就自然攤開,不回彈」。


三、師傅功夫

除了「硬件」如紙張、漿糊會影響裝裱質素外, 「軟件」師傅的功夫也很重要。例如在拓紙時,用漿糊把兩張紙糊合時,要仔細掃走氣泡,這樣可以減少裝裱後出現氣泡。


功夫夠仔細,當然可以避免畫作要復修的風險,但若萬一真要復修,也可以讓復修時的難度減低,例如復修工作一般要把畫芯與裱背分開,方法是泡水讓它們自行脫離。謝師傅說,裝裱功夫好的話,這個工序可以做得更容易。姚博士說,「很多人不會想得這樣長遠,裝裱後不會理會復修是否困難,這也反映一個師傅的修為、責任感」。


「新水墨運動」先驅 呂壽琨簡介

呂壽琨生於一九一九年的廣州,一九四八年來港,任職香港油麻地小輪公司稽查員,常有機會看香港的山與水。他形容自己是自學畫家,常臨摹著名國畫大師作品。他最先接觸中國傳統文人水墨畫,後來受西方藝術衝擊,畫作開始出現抽象風格,不過他也取道佛家禪宗思想,禪畫享負盛名。一九五四年,他的作品首次在香港展覽,繼而在英美多次開辦畫展,一九七一年獲英國政府頒榮譽MBE勳銜。


一九六○年代左右,開始在中大任教,這次中大文物館收到的作品,不少都是呂壽琨在課堂上示範的畫作。


文/ 陳嘉文

圖/ 李紹昌、受訪者提供

編輯/何錦源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