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顯而易見,「佔中」以後北京對香港的管治,是要從嚴治港。
對北京而言,「佔中」令泛民露出了底牌,所謂「政治核彈」原來不外如是,不夠3個月便無以為繼,而梁振英這根「硬骨頭」那種寸步不讓的處理方法,看來也頗為有效。北京也大概會對愛國陣營在這段期間鼓動民情的表現讚譽有加,認為連串文攻武鬥完全扭轉了過去在民意戰中全面捱打的局面。種種迹象顯示,北京今後的策略會按硬碰硬的思路繼續出牌,實行乘勝追擊,務必要重創反對派,以求一勞永逸。梁振英故意攻擊《學苑》挑起事端、政治小丑前仆後繼鼓吹引入《國安法》,清楚說明鷹派正全面主導治港政策。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好戲在後頭」的喊話,不是戲言,而是事前張揚的殺着。
面對這種情况,港人當然沒有退讓的道理。我們的民主訴求,從來理直氣壯。目前的困局,完全因北京一再「重新演繹」自己的民主承諾,把落實普選的日子一再拖延。大多數港人也許談不上完全符合北京領導人心中的愛國標準,但社會主流從沒有認真想過獨立分裂,更遑論要顛覆中央。北京此刻以一左二窄的思維看待香港,所要求的不是中港對話互諒互讓,而是要港人表現盲目忠誠絕對臣服,這又教港人情何以堪?民主派態度企硬,在社會上確實是有相當的民意基礎支持的。
但即使反抗才是硬道理,民主派特別是主要旗手的泛民政黨,也必須認真思考當中的策略問題,想想哪種方式才是動員下一波民主運動的最佳辦法。有一種意見認為,今日年輕人當道新社運抬頭,日後的民主運動已不會再由政黨主導。這也許有一定道理,但我相信這股在過去30年持續地在選舉中取得過百萬選票支持、在地區以至各個領域建立多個據點和廣泛網絡、在組織運動和政治歷練有豐富經驗的政治力量,絕對不會忽然變得無關痛癢,完全喪失發言權。在未來的香港政治中,泛民政黨也許會失去以往的主導地位,但依然會舉足輕重,有條件也有責任去繼續發揮作用,共同為民主運動作出貢獻。
刻下泛民政黨要優先處理的,是要在激烈街頭抗爭和議會參與兩種路線之間,作出取捨。
近年新社運興起,其手法有異於傳統的抗爭形式,鼓吹以直接衝突、持續性參與方式去引起大眾關注,甚至不惜以影響一般市民生活的方式(如佔據道路、堵塞交通、拖慢公共服務效率)、正面挑戰禁忌(如公投、暴力衝突)去突顯矛盾,從而打破當權者的權力壟斷,搞亂所謂的正常秩序,以產生政治壓力,迫使對方作出讓步。作為和北京周旋的主導思維,這種策略有其優點。因為過往的民主運動,往往太過強調政治局限,只看到現實中的強弱分野,因而會過分講求自我克制,缺乏想像力,甚至會不問情由「見好就收」、未戰先降,也甘心情願按當權者所定下的遊戲規則博弈。在這樣情况下,本已處於優勢的當權者就更易處理場面,左一句按既有程序、右一句循序漸進,三言兩語便把反對聲音在正常秩序的主旋律下,以行政吸納手段輕易地壓下來。激進派不按常理出牌的好處,便是能打亂對方的部署,令對手無法按舊經驗去回應新挑戰,能在互動過程帶出更多變數,令弱者有更大的迴旋空間和可能。
重視選票必須尋求中庸之道
但議會參與卻是另一種邏輯。即使立法會權力確實有限,但議員始終擁有公權,在決策過程中享有發言權,而議席也可保證一定的媒體關注和公帑補助,所以對推動民主也確實能有所裨益。但街頭抗爭要成事,人數不是關鍵,實際行動只需為數不多卻不怕犧牲(如不惜被捕、留案底)的中堅分子的投入。要爭取社會主流多數選民的支持,卻完全是另一回事。美國眾議院前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便曾對選舉政治有這樣的生動比喻:「爭取選舉成功的政客就如網球手一樣,有時會走到左邊,有時會跑到右邊,但大多數時候你都要留在中間位置」。意思是,重視選票便必須尋求中庸之道,因為社會主流永遠是在中間位置。政黨的支持者當然也有不同立場,甚至有左右之分。但無論如何,這些選民的總體傾向始終較那群崇尚街頭行動社會抗爭,對理想原則較為堅持的新社運支持者溫和。在民意主流的世界裏,不一定永遠如「雞蛋與高牆」邏輯般黑白分明。
試圖面面俱圓兩面不討好
泛民政黨長期以來,總希望能在兩者中左右逢源。理論上,當然沒有理由不可以兩條腿走路,同時爭取兩邊的支持。但在雨傘運動之後,社會分歧更趨兩極化,這種空間已經完全消失。支持抗爭為主導的朋友在佔中以後,大概認為革命形勢大好,因而變得更為進取,認為泛民政黨理應對他們定下的方向義無反顧全面配合,不應猶豫不決拖住運動後腿。但與此同時,主流民意在佔中後期確實出現轉折,對政治紛爭持續擴大感到厭煩。泛民的困難,是前者所要求的是更旗幟鮮明地與梁振英政府劃清界線,與北京全面對着幹,寧為玉碎,不作瓦全。但後者更關心的,是如何走出當前政治困局化解矛盾,也想泛民以行動證明民主普選能有利管治改善民生。當前的特區政治生態下,這兩種取態已慢慢發展為兩個分割的政治市場。
泛民政黨近年最失敗的地方,是長期試圖面面俱圓,結果兩面均不討好。泛民政黨在爭取民意上,本來已不得其法。政黨雖然長期戀棧議席,卻一直只以簡單反對派思維自處,不求為公共政策難題提出其他選擇和解決辦法,輕視政策分析研究,只求以強調政府不仁不義、缺乏認受性等口號攞分。結果長期以來,泛民政黨並未能說服市民自己真的有執政能力,又或者由這群人上台便能解決特區眾多問題。3次特首選舉中,泛民代表在民意中均落後於建制候選人,正好說明這個問題。但泛民政黨眼見新社運抬頭,激進主張有一定市場,雖然自己與這股新興力量格格不入甚至話不投機,又不想與這種路線完全劃清界線,更不自覺地被牽着鼻子走。但這種模稜兩可的策略,既令自己在選民主流中失分,又未能令新社運人士完全相信其革命誠意,結果只令自己兩面不是人,進退失據。
香港民主運動已到生死存亡的關頭,我們有必要善用所有可動員的力量,一個都不能少。儘管我們對泛民政黨有這樣那樣的不滿,她們始終仍是一股不能輕易放棄的進步力量。若泛民要保持自己在未來民主運動的角色,只能在兩條路線中立定主意,重新定位。究竟是要與激進派新社運全心全意共同進退,走上革命抗爭之路,專注以道德感召和理想原則去教化公眾,甚至不惜損失議席,還是選擇專注議會,全力從組織發展、深化政策論述去說服大眾,民主派不單有原則,還有能力去改善特區管治,以爭取認同推動民主。魚與熊掌,難以兼得。和稀泥的政治路線,恐怕已經走到盡頭了。民主運動宜分宜統,泛民政黨必須有所取捨。
新力量網絡網址﹕http://www.facebook.com/synergynet.hk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研究總監、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對北京而言,「佔中」令泛民露出了底牌,所謂「政治核彈」原來不外如是,不夠3個月便無以為繼,而梁振英這根「硬骨頭」那種寸步不讓的處理方法,看來也頗為有效。北京也大概會對愛國陣營在這段期間鼓動民情的表現讚譽有加,認為連串文攻武鬥完全扭轉了過去在民意戰中全面捱打的局面。種種迹象顯示,北京今後的策略會按硬碰硬的思路繼續出牌,實行乘勝追擊,務必要重創反對派,以求一勞永逸。梁振英故意攻擊《學苑》挑起事端、政治小丑前仆後繼鼓吹引入《國安法》,清楚說明鷹派正全面主導治港政策。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好戲在後頭」的喊話,不是戲言,而是事前張揚的殺着。
面對這種情况,港人當然沒有退讓的道理。我們的民主訴求,從來理直氣壯。目前的困局,完全因北京一再「重新演繹」自己的民主承諾,把落實普選的日子一再拖延。大多數港人也許談不上完全符合北京領導人心中的愛國標準,但社會主流從沒有認真想過獨立分裂,更遑論要顛覆中央。北京此刻以一左二窄的思維看待香港,所要求的不是中港對話互諒互讓,而是要港人表現盲目忠誠絕對臣服,這又教港人情何以堪?民主派態度企硬,在社會上確實是有相當的民意基礎支持的。
但即使反抗才是硬道理,民主派特別是主要旗手的泛民政黨,也必須認真思考當中的策略問題,想想哪種方式才是動員下一波民主運動的最佳辦法。有一種意見認為,今日年輕人當道新社運抬頭,日後的民主運動已不會再由政黨主導。這也許有一定道理,但我相信這股在過去30年持續地在選舉中取得過百萬選票支持、在地區以至各個領域建立多個據點和廣泛網絡、在組織運動和政治歷練有豐富經驗的政治力量,絕對不會忽然變得無關痛癢,完全喪失發言權。在未來的香港政治中,泛民政黨也許會失去以往的主導地位,但依然會舉足輕重,有條件也有責任去繼續發揮作用,共同為民主運動作出貢獻。
刻下泛民政黨要優先處理的,是要在激烈街頭抗爭和議會參與兩種路線之間,作出取捨。
近年新社運興起,其手法有異於傳統的抗爭形式,鼓吹以直接衝突、持續性參與方式去引起大眾關注,甚至不惜以影響一般市民生活的方式(如佔據道路、堵塞交通、拖慢公共服務效率)、正面挑戰禁忌(如公投、暴力衝突)去突顯矛盾,從而打破當權者的權力壟斷,搞亂所謂的正常秩序,以產生政治壓力,迫使對方作出讓步。作為和北京周旋的主導思維,這種策略有其優點。因為過往的民主運動,往往太過強調政治局限,只看到現實中的強弱分野,因而會過分講求自我克制,缺乏想像力,甚至會不問情由「見好就收」、未戰先降,也甘心情願按當權者所定下的遊戲規則博弈。在這樣情况下,本已處於優勢的當權者就更易處理場面,左一句按既有程序、右一句循序漸進,三言兩語便把反對聲音在正常秩序的主旋律下,以行政吸納手段輕易地壓下來。激進派不按常理出牌的好處,便是能打亂對方的部署,令對手無法按舊經驗去回應新挑戰,能在互動過程帶出更多變數,令弱者有更大的迴旋空間和可能。
重視選票必須尋求中庸之道
但議會參與卻是另一種邏輯。即使立法會權力確實有限,但議員始終擁有公權,在決策過程中享有發言權,而議席也可保證一定的媒體關注和公帑補助,所以對推動民主也確實能有所裨益。但街頭抗爭要成事,人數不是關鍵,實際行動只需為數不多卻不怕犧牲(如不惜被捕、留案底)的中堅分子的投入。要爭取社會主流多數選民的支持,卻完全是另一回事。美國眾議院前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便曾對選舉政治有這樣的生動比喻:「爭取選舉成功的政客就如網球手一樣,有時會走到左邊,有時會跑到右邊,但大多數時候你都要留在中間位置」。意思是,重視選票便必須尋求中庸之道,因為社會主流永遠是在中間位置。政黨的支持者當然也有不同立場,甚至有左右之分。但無論如何,這些選民的總體傾向始終較那群崇尚街頭行動社會抗爭,對理想原則較為堅持的新社運支持者溫和。在民意主流的世界裏,不一定永遠如「雞蛋與高牆」邏輯般黑白分明。
試圖面面俱圓兩面不討好
泛民政黨長期以來,總希望能在兩者中左右逢源。理論上,當然沒有理由不可以兩條腿走路,同時爭取兩邊的支持。但在雨傘運動之後,社會分歧更趨兩極化,這種空間已經完全消失。支持抗爭為主導的朋友在佔中以後,大概認為革命形勢大好,因而變得更為進取,認為泛民政黨理應對他們定下的方向義無反顧全面配合,不應猶豫不決拖住運動後腿。但與此同時,主流民意在佔中後期確實出現轉折,對政治紛爭持續擴大感到厭煩。泛民的困難,是前者所要求的是更旗幟鮮明地與梁振英政府劃清界線,與北京全面對着幹,寧為玉碎,不作瓦全。但後者更關心的,是如何走出當前政治困局化解矛盾,也想泛民以行動證明民主普選能有利管治改善民生。當前的特區政治生態下,這兩種取態已慢慢發展為兩個分割的政治市場。
泛民政黨近年最失敗的地方,是長期試圖面面俱圓,結果兩面均不討好。泛民政黨在爭取民意上,本來已不得其法。政黨雖然長期戀棧議席,卻一直只以簡單反對派思維自處,不求為公共政策難題提出其他選擇和解決辦法,輕視政策分析研究,只求以強調政府不仁不義、缺乏認受性等口號攞分。結果長期以來,泛民政黨並未能說服市民自己真的有執政能力,又或者由這群人上台便能解決特區眾多問題。3次特首選舉中,泛民代表在民意中均落後於建制候選人,正好說明這個問題。但泛民政黨眼見新社運抬頭,激進主張有一定市場,雖然自己與這股新興力量格格不入甚至話不投機,又不想與這種路線完全劃清界線,更不自覺地被牽着鼻子走。但這種模稜兩可的策略,既令自己在選民主流中失分,又未能令新社運人士完全相信其革命誠意,結果只令自己兩面不是人,進退失據。
香港民主運動已到生死存亡的關頭,我們有必要善用所有可動員的力量,一個都不能少。儘管我們對泛民政黨有這樣那樣的不滿,她們始終仍是一股不能輕易放棄的進步力量。若泛民要保持自己在未來民主運動的角色,只能在兩條路線中立定主意,重新定位。究竟是要與激進派新社運全心全意共同進退,走上革命抗爭之路,專注以道德感召和理想原則去教化公眾,甚至不惜損失議席,還是選擇專注議會,全力從組織發展、深化政策論述去說服大眾,民主派不單有原則,還有能力去改善特區管治,以爭取認同推動民主。魚與熊掌,難以兼得。和稀泥的政治路線,恐怕已經走到盡頭了。民主運動宜分宜統,泛民政黨必須有所取捨。
新力量網絡網址﹕http://www.facebook.com/synergynet.hk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研究總監、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