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瑞郎脫歐風暴 揭銀行風險吃重長青網文章

2015年01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1月30日 06:35
2015年01月30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瑞士法郎與歐元脫鈎,兌美元一度升值近20%。瑞士是小國,瑞士法郎亦不是環球主要貨幣。瑞郎脫鈎的餘波在香港可能只是大陸客赴港搶購瑞士表而已。但事件令我重新反思電子交易平台的風險。


FXCM損失慘重 因孖展客斬倉不及

FXCM(中文名稱是福匯)是美國最大的電子外匯交易經紀,瑞郎脫鈎令它損失近2億(美元.下同),甚至要向美國企業Leucadia National Corp高息貸款3億維持運作。Leucadia對香港人來說可能比較陌生,它在紐約上市,市值大概80億元左右,在行內有「小巴郡」之稱,投資涵蓋電訊、醫療、採礦和金融業。Leucadia也是精品投行傑富瑞(Jefferies)的股東。


在美國,散戶在電子平台進行外匯交易,可以付出低至2%的孖展。瑞郎脫鈎,2%的孖展面對20%的波幅,客戶和經紀商自然損失慘重。FXCM出事後,股價當天一度下跌88%,還好瑞郎浮動吸引了不少炒家入市,FXCM的日均交易量繼後亦創新高,達270億元。FXCM出事主要原因是孖展客斬倉不及。這些零售外匯平台吸引力在於方便和槓桿,正是「成也槓桿,敗也槓桿」。


成也槓桿 敗也槓桿

除了外匯經紀之外,不少環球銀行亦因為電子交易系統反應不及,遭客戶、尤其是對冲基金「捉雞」,損失據聞上億。我記得高盛的首席執行官勞爾德貝蘭克梵(Lloyd Blankfein)曾經說過:「作為CEO,我每天都在想的就是沒有可能發生的事情。」黑天鵝現在已經成了金融普及名詞,亦令原創者Nassim Taleb聲名大噪,但其實「無常」的概念在人類思潮中源遠流長,並不是什麼新事物。


外匯交易電子化推行已經超過10年,外匯作為交易室的一種主要金融產品,比起利率和股票都簡單和標準化得多,亦是最容易被放在電子平台上買賣。


買賣差價收窄 流動性風險轉移銀行

我入行時,是上世紀80年代中,外匯交易是吃香的行業,那時歐元還未誕生,有些交易員專做交叉盤對冲,像mark yen cross(馬克日圓交叉盤),用dollar yen(美元兌日圓)和dollar mark(美元兌馬克)對冲mark yen(馬克兌日圓)的匯價,密食當三番也賺得盤滿鉢滿。如今外匯市場,交易主要集中在歐元,勉強加上日圓和英鎊,花樣愈來愈少,賺錢的空間亦愈來愈窄,銀行要減低成本,自然將大批的客戶趕上電子平台。


30年前,一級投行的外匯交易員在全世界不同地區的交易室加起來,人數隨時過百;今天,即使是最具規模的投行,全球G7貨幣現貨交易員的人數加起來可能不足20人(這裏說的是外匯現貨,期權比較複雜,所牽涉的人手可能比較多)。


外匯交易電子化之後,這幾年金額愈做愈大,買賣差價卻愈開愈窄,銀行不自覺地承擔了更大的流動性風險。瑞郎脫鈎可能是一警鐘。


[張宗永 翼之聯想]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