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海2014年最後一樁、也是2015年的第一樁大事總算有了說法。上海市政府21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外灘人踩人事件調查結果,共11人受處分。同時,事件遇難者家屬救助撫慰金確定為80萬元人民幣。其中,50萬元為政府救助撫慰金,30萬元為社會幫扶金。
很快,各類討論又出現了。80萬的賠償金額,究竟算多還是算少?人人平等的賠償方法,究竟是不是合理?
對比另外一宗發生在上海的重大事故:2010年靜安區膠州路一教師公寓樓發生重大火災,58人遇難,每名遇難者的家屬獲政府賠償96萬元。再對比近期另外一起意外:亞洲航空QZ8501航班失事,據稱按《蒙特利爾公約》或國際慣例,遇難乘客每人最低將獲賠16.5萬美元;假若確認是航空公司方面的錯誤導致事故發生,賠付金額還將大幅增加。
人踩人賠償難合理量化生命
即使撇開國內外慣例、商業保險、責任程度等等因素,80萬人民幣這個數字的確不算多。那麼究竟應該賠多少?怎麼賠呢?有人用收入折現法測算,把按遇難者當前收入、未來收入增長預期,按一定的通貨膨脹率,折算到當前時點,得出一個賠償金額。有人認為應該按需求賠償,除基本賠償金外,遇難者需贍養的人,每人應該再額外多得到一筆補償。
其實無論哪種方法,都有明顯的不合理之處。畢竟人生無常,而計算公式是確定的,把鮮活的生命量化成數據,本身就不合理。只不過賠償必須有個數字,才逼得我們不得不算出個數字。這世上總有一些事物,它與數字無關,永遠無法通過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量化方法來計算。換個角度想,「人應該怎樣度量生命的價值」,答案也不會變得簡單。
「布鞋院士」比歌手各有輕重
1月16日,青年歌手姚貝娜因乳腺癌復發去世,終年33歲;她因電視劇《甄嬛傳》主題曲和《中國好聲音》為人熟知和喜愛。她的死訊消息瞬間佔據娛樂版頭條,媒體報道可謂鋪天蓋地。很快,網上有帖子質疑:與歌手去世的轟動相比,院士的離開顯得如此冷清。1月10日,遙感、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小文去世。他是幾何光學學派的創始人,成名作被列入國際光學工程協會「里程碑系列」。2014年,他因一張衣著樸素的照片走紅網絡,被網友稱為「布鞋院士」、「掃地僧」,新華社也在悼文中表示「世間再無掃地僧」。
坦白說,這兩個人誰更有價值,究竟是姚貝娜,還是李小文?相信讀者有自己的答案。每個人都有一桿秤,生命的孰輕孰重只能放在心裏,而不能放在桌面上或帳簿裏。
作者是內地資深傳媒人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