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經常從親友和他們的孩子口中聽到有關對家課的埋怨。孩子不喜歡終日埋首於一堆堆的作業中,剝削了玩耍的時間,加上不少孩子對做家課興趣不大,便馬虎了事,希望快快完成,便可重獲自由身了!家長卻要監管孩子是否準時完成功課?是否精確無誤?如果認為功課不夠多,便會「加料炮製」,如什麼KUMON、補充練習、TSA練習、補習班……往往與孩子產生很大摩擦,其實這些現象是可以避免的。
重視堂上習作 減課後負擔
首先,派發家課的老師,必須具備非常清晰的概念﹕如何按學習者的能力、興趣和需要設計功課?功課對學習有什麼作用?怎樣決定功課量等?如何提升功課的質素、趣味和學習效能?
其次,所有學習活動必須與成果掛鈎,老師便可以從而理解學習者是否學會不同的學科知識和技能。在課堂進行時,老師用心觀察學習者所完成的習作,例如語文科的聽、說、讀、寫及拼音等表現,而在家中有待完成的部分不會太多,否則學生負擔太重,老師亦未必能準確評估其學習效能。我校的家課政策是不鼓勵過量、機械化抄寫和重複測默,總之是貴精不貴多。因此,老師必須重視學生各自有不同的能力和需要,才能設計一些令學生感興趣和有成效的功課。饒有趣味的功課形式很多,如專題研習、角色扮演、模型設計、在紙鞋上作一首簡單有關旅程的童詩等等。低年級同學主要還是享受「親子閱讀」,這樣不但為同學自小建立閱讀的習慣和興趣,打好語文基礎,更能令親子關係更和諧更親密。
學生主導 主動備課
我設計了一個單元課程——「世界公民」,讓所有即將畢業的小六同學參與專題研習。我們將全級3班約90名同學分成十多個小組,同時在學校的「學習中心」進行研習。該中心佔地五千多平方呎,藏書3萬,設Wi-Fi系統,且有多部手提電腦和平板電腦供學生自由使用;中心還設有視覺藝術室,為富藝術感的同學提供物資隨時使用,可謂資源豐富,應有盡有。由於整個學習過程,學生為主導,責任不少,學生對學習的擁有感、歸屬感和投入感可謂推至高峰。不少同學回到家中,仍會自動自覺閱讀有關書籍,預備下一節的材料,實在是全天候學習。這課程能充分發揮不同學生的才華,為了在指定時限完成一個具質素的專題展覽,給予學生的創作空間很大,同學都施展渾身解數,絞盡腦汁,追求卓越,要成為學習和功課的主人!
閱讀專題研習較有幫助
我經常到世界各地進行教育考察,理想的教育制度從不會使用功課勞役學生,不會讓同學終日埋頭苦幹沉悶地抄寫,而未能閱讀自己心愛書籍和玩耍,功課主導的學習簡直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曾經與一位加拿大某著名大學教育系教授交談有關功課問題。根據她多年研究的經驗,對小學生而言,比較有幫助的家課只有兩類,就是閱讀和專題研習。
小女兒在英國讀書多年,成績理想,心思細密,分析力很強,她認為英國的老師總是看到學生的所長,運用很多資源,鼓勵和幫助學生發揮,引導學生走向多元的發展,平日測驗功課不會太多太難,加上老師對自己所教授的學科充滿熱誠,很能感染身邊的學生也喜歡學習。
只要教育工作者與家長明白如何善用功課來提升學習者的興趣與能力,做功課不應該是苦差。
文﹕救恩學校校長 陳梁淑貞
■下期預告﹕英華小學校長 林浣心
重視堂上習作 減課後負擔
首先,派發家課的老師,必須具備非常清晰的概念﹕如何按學習者的能力、興趣和需要設計功課?功課對學習有什麼作用?怎樣決定功課量等?如何提升功課的質素、趣味和學習效能?
其次,所有學習活動必須與成果掛鈎,老師便可以從而理解學習者是否學會不同的學科知識和技能。在課堂進行時,老師用心觀察學習者所完成的習作,例如語文科的聽、說、讀、寫及拼音等表現,而在家中有待完成的部分不會太多,否則學生負擔太重,老師亦未必能準確評估其學習效能。我校的家課政策是不鼓勵過量、機械化抄寫和重複測默,總之是貴精不貴多。因此,老師必須重視學生各自有不同的能力和需要,才能設計一些令學生感興趣和有成效的功課。饒有趣味的功課形式很多,如專題研習、角色扮演、模型設計、在紙鞋上作一首簡單有關旅程的童詩等等。低年級同學主要還是享受「親子閱讀」,這樣不但為同學自小建立閱讀的習慣和興趣,打好語文基礎,更能令親子關係更和諧更親密。
學生主導 主動備課
我設計了一個單元課程——「世界公民」,讓所有即將畢業的小六同學參與專題研習。我們將全級3班約90名同學分成十多個小組,同時在學校的「學習中心」進行研習。該中心佔地五千多平方呎,藏書3萬,設Wi-Fi系統,且有多部手提電腦和平板電腦供學生自由使用;中心還設有視覺藝術室,為富藝術感的同學提供物資隨時使用,可謂資源豐富,應有盡有。由於整個學習過程,學生為主導,責任不少,學生對學習的擁有感、歸屬感和投入感可謂推至高峰。不少同學回到家中,仍會自動自覺閱讀有關書籍,預備下一節的材料,實在是全天候學習。這課程能充分發揮不同學生的才華,為了在指定時限完成一個具質素的專題展覽,給予學生的創作空間很大,同學都施展渾身解數,絞盡腦汁,追求卓越,要成為學習和功課的主人!
閱讀專題研習較有幫助
我經常到世界各地進行教育考察,理想的教育制度從不會使用功課勞役學生,不會讓同學終日埋頭苦幹沉悶地抄寫,而未能閱讀自己心愛書籍和玩耍,功課主導的學習簡直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曾經與一位加拿大某著名大學教育系教授交談有關功課問題。根據她多年研究的經驗,對小學生而言,比較有幫助的家課只有兩類,就是閱讀和專題研習。
小女兒在英國讀書多年,成績理想,心思細密,分析力很強,她認為英國的老師總是看到學生的所長,運用很多資源,鼓勵和幫助學生發揮,引導學生走向多元的發展,平日測驗功課不會太多太難,加上老師對自己所教授的學科充滿熱誠,很能感染身邊的學生也喜歡學習。
只要教育工作者與家長明白如何善用功課來提升學習者的興趣與能力,做功課不應該是苦差。
文﹕救恩學校校長 陳梁淑貞
■下期預告﹕英華小學校長 林浣心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