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筆者前年向一位任教於本地傳統學校的資深校長討教有關IB的意見,當時他表示本地學生以IB成績來考大學並不公平,其理據是相比報考本地DSE的學生,報考IB的學生資質未必較高,但大部分報考IB的本地學生的分數卻很高,所以給人的感覺是IB較易考獲高分,當IB學生和DSE學生一同爭取本地大學學位時,前者比後者更有優勢,更易入讀心儀大學和學系。另外,本地IB學校沒有政府資助,故那些有經濟能力的家庭,可以選擇給子女走一條似乎較易的路,而沒有經濟能力的家庭,便只得讓子女在政府資助的主流學校學習,因此對這些家庭並不公平。當時筆者聽到他這樣說時,也曾自我反省過應否讓女兒繼續就讀IB學校。
去年在另一場合,筆者再次遇上這位校長,得知他女兒從本地傳統名校「跳船」,轉到一間本地IB學校就讀,其間她親身到英國參加名大學面試並得到最後取錄。校長的言論和行為的差別,令筆者深思如何理解他的言行。
中產或以上家庭才能讀
筆者得出的結論是,校長告訴筆者的IB意見,是基於他作為本地教育界資深教育工作者對本地教育現况和制度作出的宏觀評論,從所有本地學生應得到同樣的教育機會和支援的角度而言,只有中產或以上的家庭才能就讀的IB課程的確並不公平,故亦有其理據。但當校長回到家中為他女兒策劃升學前途時,他的身分只是一個普通市民,他所考慮的自然着眼於自己的女兒,微觀IB課程是否比DSE課程更有利女兒升學,由他女兒轉校至IB學校而最終得到英國名大學取錄,可見結論是IB比本地DSE課程更適合或更有利他女兒,當然,他女兒亦真的是天資聰穎,才能得到著名大學垂青。
宏觀教育制度的微觀體會
校長的言行給筆者帶來很多啟示,首先是教育界制定教育制度時,是他們從宏觀角度考慮、認為是對大部分受眾有利的,但當制度落實時,家長則從微觀角度來思考和體會這制度,所以便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實况。至於只有有經濟能力的家庭才能讓子女入讀IB學校,和現時本地收取學費的直資、私校主要取錄中產或以上家庭的子女的情况的確大致相同。筆者只能說,由來經濟上的能力,便是給人有更多選擇的機會,實在無可厚非,最重要的是,就算父母沒有經濟能力讓子女入讀IB學校,學生只要努力,仍然能經本地主流教育入讀由政府資助的小學、中學以及大學。筆者亦從微觀角度為女兒思考過IB課程是否適合她,就女兒這幾年來的學習,及其學校近年畢業生以IB成績報考大學的結果而言,IB的確是適合她和幫助她將來升學。
作者簡介﹕本科專研IT,曾任教多間大專院校,自女兒入讀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後,愛女心切,轉攻IB
文﹕邵海祥
去年在另一場合,筆者再次遇上這位校長,得知他女兒從本地傳統名校「跳船」,轉到一間本地IB學校就讀,其間她親身到英國參加名大學面試並得到最後取錄。校長的言論和行為的差別,令筆者深思如何理解他的言行。
中產或以上家庭才能讀
筆者得出的結論是,校長告訴筆者的IB意見,是基於他作為本地教育界資深教育工作者對本地教育現况和制度作出的宏觀評論,從所有本地學生應得到同樣的教育機會和支援的角度而言,只有中產或以上的家庭才能就讀的IB課程的確並不公平,故亦有其理據。但當校長回到家中為他女兒策劃升學前途時,他的身分只是一個普通市民,他所考慮的自然着眼於自己的女兒,微觀IB課程是否比DSE課程更有利女兒升學,由他女兒轉校至IB學校而最終得到英國名大學取錄,可見結論是IB比本地DSE課程更適合或更有利他女兒,當然,他女兒亦真的是天資聰穎,才能得到著名大學垂青。
宏觀教育制度的微觀體會
校長的言行給筆者帶來很多啟示,首先是教育界制定教育制度時,是他們從宏觀角度考慮、認為是對大部分受眾有利的,但當制度落實時,家長則從微觀角度來思考和體會這制度,所以便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實况。至於只有有經濟能力的家庭才能讓子女入讀IB學校,和現時本地收取學費的直資、私校主要取錄中產或以上家庭的子女的情况的確大致相同。筆者只能說,由來經濟上的能力,便是給人有更多選擇的機會,實在無可厚非,最重要的是,就算父母沒有經濟能力讓子女入讀IB學校,學生只要努力,仍然能經本地主流教育入讀由政府資助的小學、中學以及大學。筆者亦從微觀角度為女兒思考過IB課程是否適合她,就女兒這幾年來的學習,及其學校近年畢業生以IB成績報考大學的結果而言,IB的確是適合她和幫助她將來升學。
作者簡介﹕本科專研IT,曾任教多間大專院校,自女兒入讀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後,愛女心切,轉攻IB
文﹕邵海祥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