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話你知﹕德勤儉傳統 源自新教扶貧長青網文章

2015年01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1月26日 06:35
2015年01月26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德國堅持緊縮、抗拒財政及貨幣寬鬆措施有歷史基礎,威瑪共和國上世紀20年代經歷惡性通脹崩潰便是一大教訓。哈佛大學歷史教授奧茲門特(Steven Ozment)指出,這種克勤克儉的傳統甚至可追溯至新教路德派。


共濟錢箱向窮人借貸

16世紀促成宗教改革的馬丁路德,把扶貧變成有組織的公民責任,而非只是依靠施捨和救濟,除了慈善外亦強調了公平精神。他建議在德國每座鎮放一個共濟錢箱,向有需要的窮人發放補助或貸款,使他們最終可自食其力。受助者要承諾,情况好轉就要償還貸款,並向共濟錢箱作奉獻,幫助鄰人,負起責任回饋社區。


雖然路德教派影響力已不如昔,但其教訓並未消逝,現任總理默克爾便可能受其影響——她的父親便是路德會牧師。若依路德教派思路來看歐元區救助問題,救助能否最終令受助國最終負起責任回饋社區,在仁慈外亦體現公平,便是德國一大考慮。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