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日本朋友來港旅遊,看到我家被前方的高樓阻擋陽光,他的5歲小孩好奇問,「為何你們的『日照權』被人侵害?」這個問題,實在難以向小孩解答。
特首梁振英上場後推高樓宇地積比,樓宇起得更高更密,令高密度樓宇「奇景」不時出現,要實行可持續發展建築及城市規劃,又增加了難度。
日本、台灣擁有「日照權」,保障公民能享受居所有陽光照射,理想的環保建築,採光和通風良好不可少,不僅能節省能源,也提高人們的生活質素,看看今回介紹的環保建築便知道。
除此以外,人的使用習慣和態度,也是決定是否可持續的重要因素。
綠色建築 唔止得個樣
綠色建築(環保建築)之風早已吹遍歐美及一些亞洲國家,香港雖然也推動「可持續發展建築」多年,但相比其他地方的成績,看來要加大力度,這不僅是政策問題,市民的心態也是重要因素。在歐美國家,市民普遍對綠色建築較為重視,若物業具備環保元素,升值潛力較高。換轉在香港,如一些調查所言,若你有能耐不吃不喝十多二十年,辛苦儲了首期「上車」,會選擇擁有豪華會所,包含有用及沒用設施的樓宇,還是會對備有環保設計,可節能減排的建築動心?
綠色建築目的是推動環保之餘,也致力提升人們的生活質素。尤其香港人口密度高,如「筷子」的高廈林立,又處於亞熱帶氣候區,令本港建築面對四大問題:空氣流通不足、熱島效應、街道環境狹窄及綠化不足,興建綠色建築更有需要。世界上一些出色的綠色建築,與環境融合,配合軟件上的節能設施,達至節能減排,使用環保建材,減少釋放有害氣體,保障建築內部的空氣質素。
何謂 Green Building?
達至節能減碳 關鍵在於用家
中大建築系教授何培斌致力文化建築保育,也關心綠色建築發展,訪問開始,他問,何謂Green Building?我們認為的綠色建築,到最後是否真的環保?
「現在很多時談Green Building,並非真正的可持續。香港的能源消耗有一半用在樓宇上,特別是辦公室和商場,如何節能以及減碳是重要的部分,但歸根究柢,關鍵在於用家,如果用家的習慣沒改變,即使建築物拿了BEAM Plus評級(香港綠色建築議會認證)都沒意思。例如會議室和大學課室總是關上窗簾,為何有自然光不用,要開燈?建築物的設計、建造和用家,三方面對可持續建設來說都很重要。」
建材進口 碳排放難達標
他續說:「另外,若綠色建築只着重怎樣符合BEAM Plus認證要求,也是很片面。談零碳,可把建材來源考慮在內,現在不論是鋼、鐵、鋁、玻璃、地磚、雲石均從外地輸入,運輸過程有碳排放,可否限制材料是來自珠三角?是否可考慮多用自然材料好過合成材料?這方面我們很少重視。」
四大重點
建材 通風 綠化率 日照
可持續建築設計還是城市規劃,並不意味一定要附加高技術或付出高昂的費用才能達到,中大建築系助理教授任超強調,「好的設計應該是因地制宜。」 香港的情况應多注重建築立面的設計,「如開窗及遮陽的設計,合理利用日光照明,還應注重市內空氣對流通風以及建築立面的滲透率,避免『屏風樓』出現,這樣即使在炎炎夏日,大家仍然能享受自然,而且減少能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活環境質素,可從使用環保或低影響的建材、提高綠化率、遮陽、改善通風,四方面入手。」
世界上一些出色的環保建築,硬件及軟件配合,達至可持續發展。
環保築覺 放眼世界
英國 BedZED
The Beddington Zero Energy Development
全球首個零碳排放社區
英國最大的環保生態住宅區,也是世界上首個零碳排放社區,由著名的零碳建築設計師Bill Dunster設計。任超教授表示:「雖然早在二○○二年落成,但許多設計理念今天仍然適用,例如:取材當地的可再生資源及環保材料、利用燃廢爐產生的能源為住區集中供熱和供電,並全採用良好隔熱材料和三層玻璃窗,以減少傳熱,還有雨水收集及再利用。」而且所有房子向南而建,以吸收最多日照。Bill Dunster於二○○八年再接再厲,設計了RuralZED,一系列零碳預製組裝屋,宗旨是達到能源百分百自給自足。
新加坡PARKROYAL on Pickering
按氣候文化度身訂做 成功詮釋綠色城市
二○一二年開幕的著名綠色環保酒店,綠蔭處處,任教授認為:「酒店成功詮釋了綠色城市這一設計概念,考慮到當地的氣候和文化,將綠化景觀滲透到酒店各個方面,使酒店變成了花園。客房樓層每四層就設有大量空中花園,讓酒店的樹木與鄰近的公園融合在一起,形成連續的綠色景觀。」此外,屋頂設雨水收集系統灌溉植物,太陽能電板則提供景觀區所需的燈光照明。
東京 Sony總部
「多方面」節能設備 碳排減半
外表平平無奇的玻璃幕牆大廈,內有乾坤,設有高效率的燈光設備、感應電燈、高效能空調系統,並借用隔壁污水處理廠的熱廢水來提供暖氣系統熱量,亦裝設二氧化碳感應器來控制換氣抽風機。巧妙設計令Sony省掉部分冷氣費,玻璃牆每隔約三層樓就有一間隙,陽光照進來的熱被兩片玻璃間的空氣吸收,在對流的作用下,熱空氣從間隙自動排出,冷空氣被抽上來,設計有助減少能源消耗。東京Sony總部比同等樓層面積的大樓,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一半。
北京 僑福芳草地Parkview Green
感應探測環境 自動調節減能
二○一二年落成僑福芳草地,集寫字樓、購物中心、藝術中心和酒店於一身。外觀如玻璃金字塔,傾斜屋頂面積不一,避免遮擋北面和西面民居的陽光,以及考慮到冬季太陽照射的角度。大樓周圍以及屋頂設有感應裝置,能探測陽光、溫度、風速,計算室內外環境的平衡,自動控制頂棚的開關。冬天太陽把熱能射進建築內,密封的玻璃罩把熱空氣困住,其他季節則採自然排風。當屋頂打開,冷空氣從大樓底部吸入,熱空氣從頂上排走。建築物整體造價比普通建築高出10至15%,但能大幅減少能源消耗,並提供更好的環境體驗。
樓愈建愈高 如何保障活得見光?
二○一四年《施政報告》,除人口較稠密的港島北及九龍半島外,容許各區住宅地積比率提高兩成,變相可起更多單位,有人批評這與上屆政府,以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過去數年打擊發水樓,降低發展密度的理念與政策背道而馳,恐屏風樓再現。
大廈愈起愈高,愈起愈密,不僅影響通風,也影響其他樓宇的日照。在香港,難以確保住所有一定的日照時間,因為前後左右,高樓大廈隨時出現,即使被擋了太陽,住戶投訴無門。「日照權」是指建築物使用人享有日光照射的權利,住宅內如果採光通風良好,不但能減少病菌傳番,還可以紓緩情緒,日本是推行「日照權」最積極的國家,另外還有「通風權」和「眺望權」。聯合國及先進國家均已制定法例,將「日照權」作為一種基本人權及公民權加以保障,香港「地盡其用」思維下,犧性了市民生活質素。(按:下期續談日照權及搵地建屋問題。)
日本建築物綜合環境性能評價體系(CASBEE)
除了「日照權」,日本還有什麼策略保障市民的生活質素?CASBEE由日本企業、政府及學者開發,評價體系以各種用途、規模的建築物作為評價對象,從「環境效率」定義出發進行評價,不論是住宅、新建築、舊建築改造、街區、都市,作全面指導設計,通過措施降低對環境的負荷。
文/ 李佩雯
圖/ 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編輯/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特首梁振英上場後推高樓宇地積比,樓宇起得更高更密,令高密度樓宇「奇景」不時出現,要實行可持續發展建築及城市規劃,又增加了難度。
日本、台灣擁有「日照權」,保障公民能享受居所有陽光照射,理想的環保建築,採光和通風良好不可少,不僅能節省能源,也提高人們的生活質素,看看今回介紹的環保建築便知道。
除此以外,人的使用習慣和態度,也是決定是否可持續的重要因素。
綠色建築 唔止得個樣
綠色建築(環保建築)之風早已吹遍歐美及一些亞洲國家,香港雖然也推動「可持續發展建築」多年,但相比其他地方的成績,看來要加大力度,這不僅是政策問題,市民的心態也是重要因素。在歐美國家,市民普遍對綠色建築較為重視,若物業具備環保元素,升值潛力較高。換轉在香港,如一些調查所言,若你有能耐不吃不喝十多二十年,辛苦儲了首期「上車」,會選擇擁有豪華會所,包含有用及沒用設施的樓宇,還是會對備有環保設計,可節能減排的建築動心?
綠色建築目的是推動環保之餘,也致力提升人們的生活質素。尤其香港人口密度高,如「筷子」的高廈林立,又處於亞熱帶氣候區,令本港建築面對四大問題:空氣流通不足、熱島效應、街道環境狹窄及綠化不足,興建綠色建築更有需要。世界上一些出色的綠色建築,與環境融合,配合軟件上的節能設施,達至節能減排,使用環保建材,減少釋放有害氣體,保障建築內部的空氣質素。
何謂 Green Building?
達至節能減碳 關鍵在於用家
中大建築系教授何培斌致力文化建築保育,也關心綠色建築發展,訪問開始,他問,何謂Green Building?我們認為的綠色建築,到最後是否真的環保?
「現在很多時談Green Building,並非真正的可持續。香港的能源消耗有一半用在樓宇上,特別是辦公室和商場,如何節能以及減碳是重要的部分,但歸根究柢,關鍵在於用家,如果用家的習慣沒改變,即使建築物拿了BEAM Plus評級(香港綠色建築議會認證)都沒意思。例如會議室和大學課室總是關上窗簾,為何有自然光不用,要開燈?建築物的設計、建造和用家,三方面對可持續建設來說都很重要。」
建材進口 碳排放難達標
他續說:「另外,若綠色建築只着重怎樣符合BEAM Plus認證要求,也是很片面。談零碳,可把建材來源考慮在內,現在不論是鋼、鐵、鋁、玻璃、地磚、雲石均從外地輸入,運輸過程有碳排放,可否限制材料是來自珠三角?是否可考慮多用自然材料好過合成材料?這方面我們很少重視。」
四大重點
建材 通風 綠化率 日照
可持續建築設計還是城市規劃,並不意味一定要附加高技術或付出高昂的費用才能達到,中大建築系助理教授任超強調,「好的設計應該是因地制宜。」 香港的情况應多注重建築立面的設計,「如開窗及遮陽的設計,合理利用日光照明,還應注重市內空氣對流通風以及建築立面的滲透率,避免『屏風樓』出現,這樣即使在炎炎夏日,大家仍然能享受自然,而且減少能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活環境質素,可從使用環保或低影響的建材、提高綠化率、遮陽、改善通風,四方面入手。」
世界上一些出色的環保建築,硬件及軟件配合,達至可持續發展。
環保築覺 放眼世界
英國 BedZED
The Beddington Zero Energy Development
全球首個零碳排放社區
英國最大的環保生態住宅區,也是世界上首個零碳排放社區,由著名的零碳建築設計師Bill Dunster設計。任超教授表示:「雖然早在二○○二年落成,但許多設計理念今天仍然適用,例如:取材當地的可再生資源及環保材料、利用燃廢爐產生的能源為住區集中供熱和供電,並全採用良好隔熱材料和三層玻璃窗,以減少傳熱,還有雨水收集及再利用。」而且所有房子向南而建,以吸收最多日照。Bill Dunster於二○○八年再接再厲,設計了RuralZED,一系列零碳預製組裝屋,宗旨是達到能源百分百自給自足。
新加坡PARKROYAL on Pickering
按氣候文化度身訂做 成功詮釋綠色城市
二○一二年開幕的著名綠色環保酒店,綠蔭處處,任教授認為:「酒店成功詮釋了綠色城市這一設計概念,考慮到當地的氣候和文化,將綠化景觀滲透到酒店各個方面,使酒店變成了花園。客房樓層每四層就設有大量空中花園,讓酒店的樹木與鄰近的公園融合在一起,形成連續的綠色景觀。」此外,屋頂設雨水收集系統灌溉植物,太陽能電板則提供景觀區所需的燈光照明。
東京 Sony總部
「多方面」節能設備 碳排減半
外表平平無奇的玻璃幕牆大廈,內有乾坤,設有高效率的燈光設備、感應電燈、高效能空調系統,並借用隔壁污水處理廠的熱廢水來提供暖氣系統熱量,亦裝設二氧化碳感應器來控制換氣抽風機。巧妙設計令Sony省掉部分冷氣費,玻璃牆每隔約三層樓就有一間隙,陽光照進來的熱被兩片玻璃間的空氣吸收,在對流的作用下,熱空氣從間隙自動排出,冷空氣被抽上來,設計有助減少能源消耗。東京Sony總部比同等樓層面積的大樓,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一半。
北京 僑福芳草地Parkview Green
感應探測環境 自動調節減能
二○一二年落成僑福芳草地,集寫字樓、購物中心、藝術中心和酒店於一身。外觀如玻璃金字塔,傾斜屋頂面積不一,避免遮擋北面和西面民居的陽光,以及考慮到冬季太陽照射的角度。大樓周圍以及屋頂設有感應裝置,能探測陽光、溫度、風速,計算室內外環境的平衡,自動控制頂棚的開關。冬天太陽把熱能射進建築內,密封的玻璃罩把熱空氣困住,其他季節則採自然排風。當屋頂打開,冷空氣從大樓底部吸入,熱空氣從頂上排走。建築物整體造價比普通建築高出10至15%,但能大幅減少能源消耗,並提供更好的環境體驗。
樓愈建愈高 如何保障活得見光?
二○一四年《施政報告》,除人口較稠密的港島北及九龍半島外,容許各區住宅地積比率提高兩成,變相可起更多單位,有人批評這與上屆政府,以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過去數年打擊發水樓,降低發展密度的理念與政策背道而馳,恐屏風樓再現。
大廈愈起愈高,愈起愈密,不僅影響通風,也影響其他樓宇的日照。在香港,難以確保住所有一定的日照時間,因為前後左右,高樓大廈隨時出現,即使被擋了太陽,住戶投訴無門。「日照權」是指建築物使用人享有日光照射的權利,住宅內如果採光通風良好,不但能減少病菌傳番,還可以紓緩情緒,日本是推行「日照權」最積極的國家,另外還有「通風權」和「眺望權」。聯合國及先進國家均已制定法例,將「日照權」作為一種基本人權及公民權加以保障,香港「地盡其用」思維下,犧性了市民生活質素。(按:下期續談日照權及搵地建屋問題。)
日本建築物綜合環境性能評價體系(CASBEE)
除了「日照權」,日本還有什麼策略保障市民的生活質素?CASBEE由日本企業、政府及學者開發,評價體系以各種用途、規模的建築物作為評價對象,從「環境效率」定義出發進行評價,不論是住宅、新建築、舊建築改造、街區、都市,作全面指導設計,通過措施降低對環境的負荷。
文/ 李佩雯
圖/ 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編輯/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