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街知巷聞﹕大坑西邨愈坐愈冷的老人茶座長青網文章

2015年01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1月25日 21:35
2015年01月25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不知道是否因為四叔李兆基說要清拆、重建成青年單位的消息驚動了邨民,中午過後,我來到大坑西新邨邨,想找老街坊聊聊天,知道這裏的故事,卻只見來往地鐵站的路人,邨裏的公園、空地、幾張長櫈,都很冷清。


「怎會?路邊的長櫈,常有公公婆婆吹水。或者你拍門啦。」我臉皮薄,怕被趕走。「不會,大坑西邨老街坊好好的。」一街之隔的南山邨嬸嬸說。


於是,我在路旁樹下的長櫈等待,終於,第一個伯伯坐下,後來幾個圍着說笑,打發時間。


伯伯說,長櫈叫「老人茶座」,是邨裏街坊的聚腳點,也是很多邨民年老時唯一的社交圈。


直至夕陽西下,時光遠去。


「老人茶座」,愈坐愈少人;大坑西邨,也愈住愈少人。


紳士樓 有搬出無遷入

大坑西邨,是名副其實的老邨。負責興建和營運的平民房屋有限公司,早已凍結入住申請。近些年,只有搬出,沒有遷入,現在留在邨裏的千多人,大部分是老人。這天,我坐在邨裏最人來人往的路上,看見不少老街坊,他們人人手裏拿着一把當是拐杖的長傘,動作緩慢,有些坐在輪椅上讓菲傭推着出入。不過他們已是比較「好動」的一群,還有很多很多,足不出戶——邨裏共八座樓房,高八至九層,全都沒有升降機。


「平民屋宇」 月租不過千

大坑西邨是一九六○年代落成的「私人公共屋邨」。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教授姚松炎說,那個年代,香港有大量難民從內地湧至,政府為了加快興建公共房屋安置低下階層,於是與私人機構合作,由政府出地、私人公司負責興建和營運。大坑西邨是一個例子,一九六一年,政府以三分之一價錢,把逾二十萬平方呎的地皮批予「平民屋宇」興建大坑西新邨,地契寫明須最少提供一千六百個單位,廉價出租給低收入人士。八座樓宇,單位面積由二百六十一至五百二十三平方呎,二○一○年月租由五百至二千二百五十元。這天我遇到的幾個老街坊,都說自己住的單位幾百呎,月租不過千,相比起一般公屋,的確是便宜得多。當年的「平民屋宇」,由多個社會知名人士組成,是個非牟利團體,十個董事之中,六個是紳士,大坑西邨故此也叫做「紳士樓」。不過,平民屋宇本來的董事會並沒有李兆基,幾十年來,平民屋宇經歷多次董事變更,至九○年代,才多了李國寶和李兆基的名字。


樓宇維修保養 私人機構未肯出錢

這種公私合作而建的公共房屋,姚松炎說好處是可以加快落成速度,也可以減輕政府在公共房屋上的財政負擔,而因為往時的建築成本其實不高,私人機構即使以廉價出租,還是有利可圖。可是,隨着時間過去,壞處開始浮現,樓宇日久失修,私人機構未必願意再花巨額維修保養,「當時的私人機構,只是想獲得地價優惠,享租金回報」,要重建的話,也困難重重,「現在大坑西邨也一樣,公司其實已試過幾次,申請放寬地積比,但闖關幾次都不成功,才唯有轉而說『捐地』建青年單位。樓宇日益折舊,再不維修,也得重建,其實是逼政府出手」。另一個壞處,是難以控制屋邨的營運方法,另一條類似的屋邨、位於鰂魚涌的模範邨,現在的命運則與大坑西邨很不同,「本來的模範屋宇會,後來轉手交給房協,現在持續有維修保養,也讓居民成立組織參與邨裏事宜,大坑西邨則相對殘舊」。


大坑西邨的命運

大坑西邨現在的位置,原址是「光明邨」木屋區,一九五三年被大火燒毁。我原本以為,邨裏大多數居民都是大火災民,但這天遇到的幾個老街坊,來自五湖四海,全都說他們是因為「識朋友」,所以搬進來。一個九十多歲的婆婆說,當時是因為有個負責起邨的人,是她丈夫的舊同學,她丈夫於是在邨裏得到了一份保安工作,也有了一個居所,「當時的紳士,其實係起樓畀窮人、窮親戚」。姚松炎說,當時政府容讓這些屋邨自己找租客,給予一定指引,例如符合入息上限,就可以住進來,「那婆婆的說法,與我們所認知的脗合」。


雖說重建看來還要一段時間磋商才有定論,可是大坑西邨事實上也在步入黃昏,沒有新住客入住,邨民只會愈來愈少,在「老人茶座」上開懷暢談家事國事的畫面,愈來愈冷清。


老人茶座街坊聚腳

銀髮婆婆

入住無程序 靠人搭人

將近黃昏,一個婆婆獨自坐在長櫈邊緣。她束銀色短髮,聽說每天都會來坐坐。我走近婆婆,想坐在她旁,她就拿起既是拐杖的長遮,想替我掃走櫈上水滴。「我住這裏,好耐喇,幾十年。」她九十多歲,活動不算自如,聲線柔弱,但說起往事,好想分享。她祖籍惠州,「共產黨打到嚟,咁點算?走啦,共產黨喎」。她與丈夫逃難到港,說本來一直住在「爛泥耙」上的木屋。「爛泥耙」在哪,她說不清,只指着南方,然後繼續說,「後來知道這裏起邨,原來其中有個負責起邨的,是我先生的同學,問我先生做不做工。於是我先生就在這裏做看更,做了幾十年」。


「十紳士起條邨 畀窮人親戚」

婆婆說,她每天下樓來坐,「我算好好彩。以前我住七樓的,地下的茶餐廳,有一段時間日日開雀局,後來有人投訴,個老細本來住在三樓,也被趕走了。我見有單位吉出來,就搬落去」。然後,她又想起,「往時邨裏有個經理,留起晒啲靚『冧把』(單位房號),有人要就收錢囉。最後又畀人趕走,話佢貪污,移咗民」。那年代,這條邨沒有統一申請程序,人人都是靠關係。「呢條邨,十個紳士起㗎嘛,起嚟畀啲窮人、窮親戚。」這裏將來或要拆?婆婆靜默了幾秒,然後繼續緩慢地說﹕「啲街坊笑話,遲吓無地方住,就齊齊瞓街囉。」


維修伯伯

那時「識朋友」 一住幾十年

中午,兩個伯伯坐着閒聊,其中一個,拿着紅傘的,看來是邨裏的「活躍分子」,老街坊經過長櫈,不少都會跟他打招呼;看不見他的,也會被他喊住。「又去遊車河呀?」坐在輪椅上、後面有菲傭推着走的婆婆,笑口回應道﹕「係呀,遊吓車河,剛去完飲茶!」


七十多歲的紅傘伯伯,住在民樂樓二樓,退休才一年多,此前他一直在邨裏做維修,怪不得在邨裏「有頭有面」。他說,未搬進大坑西邨之前,也做水喉電器,住在港島,後來因為「識朋友」,所以「入嚟住」。雖說「識朋友」所以搬來,但他說剛搬進來時,根本不認識左鄰右里。在這裏住了幾十年,也工作了幾十年,他的人際關係全都在這裏,當然,認識的人也走了不少,「老人茶座,愈坐愈少人,哈,好正常啫,個個都老人家」。他看透聚散,可是若要拆邨的話,又是另一回事。生活,會一下子被打散。


「捐咩呀」 「奸商」

這時候,有另一個伯伯經過,坐下就講起四叔捐地。「捐咩呀,計過晒㗎啦,每戶賣100萬,我當你賺30萬,條數點計?」在其他人的翻譯下,我才知道他用鄉下話說了句「奸商」,然後,幾個老街坊說起自己腳下的地方,早變成地王,鄰近地鐵站,不遠處就是九龍塘。老街坊們唏噓,但除了樂觀,看來別無他法。「拆?都無咁快嘅。將來?唔知呀。無咁快嘅。」


抽煙老伯

殘酷樓巿避風港 「最好唔好搬」

下午四時左右,一個抽煙的老伯,坐在「老人茶座」第四張長櫈,背靠自己住的民興樓,眼望前方路人不絕的屋邨通道。他手扙着一把當是拐杖的長傘,我走他旁坐下整頓行裝時,他轉身仰頭,向我微笑打招呼。


行上行落 邨內過日晨

老伯七十多歲,住在大坑西邨「幾廿年」,往時在九龍城的新華國貨公司工作,職至營業主任。耳朶已不太靈光的他說,以前一直住在上班的地方附近,租住私樓,但後來有朋友問他搬不搬來大坑西邨。「呢度平好多,幾百蚊租,出面私樓好貴」。大坑西邨沒有升降機,戶戶老人家都要靠自己雙腿爬上爬落,老伯比較幸運,住在民興樓三樓,二樓對出就是老人茶座,出入只需要一層樓梯的工夫。可是他行動不太方便,最遠會逛逛的地方,或許是旺角,不過絕大部分時間還是留在邨裏,「年輕時,四圍都去。現在不去了」。


問老伯這裏要拆的話,有什麼打算,他只說了六個字,「最好唔好搬啦」。事實上不用問也猜到,若最後沒獲安排上樓,他也只有再次回到捱貴租的生活,而大坑西邨,就只是他暫避幾十年殘酷樓巿的避風港。


花王叔叔

朝九晚五 打理盆栽花圃

與兩個伯伯談得高興之際,一個看上去較年輕的叔叔停下腳步,搭訕了幾句。後來,我在民興樓對外看見他在整理路上的盆栽,才知道他原來是這裏的花王。花王叔叔並不是住在大坑西邨,這裏距離他家大概十五分鐘路程,每天來往上班,與這裏的老街坊都熟絡了。「這裏好做些,環境好一點,街坊個個都友善。」


花王叔叔在這裏打工十幾年,此前是個製衣工人,事業軌迹與很多香港藍領一樣,先是工廠北移,在內地工作一段日子後「回流」,後來做過保安,「做保安好辛苦,十二碼(每天上班十二小時),朝七晚七,放工吃飯不久就要睡,無晒社交生活」。後來經哥哥介紹,於是在屋邨種起花來,朝九晚五。他說,每一兩個月便會更換邨裏的盆栽一次,換掉的運回花圃再種。大坑西邨裏,在民強樓地下,有個像地舖的地方,門外種滿了盆栽,記者一度以為那是間花店。「那也不是我們的花圃,是屬於保養部的。我們的花圃,在旁邊有鐵絲網圍起的地方。平日不用換盆栽的日子,有時就在花圃打理」。農曆新年快到,會否準備年桔?「不會喇,隔籬南山邨,曾經擺過年桔,一下子就畀人摘晒!」


隔籬南山邨 街坊價車仔麵

道別之時,我問老街坊,可以到哪裏填肚?「南山邨啦,那裏有排檔,又有餐廳。再唔係就窩仔街的麥當勞」。一街之隔,就是南山邨,這裏熱鬧得多,有排檔,有店舖,但大坑西邨的老街坊,頂多只來這裏的街巿,不會在這裏閒逛吃飯。正在排檔猶豫不決吃什麼,見到有幾個彪形大漢拿着刻有「雄」字的碗吃熱騰騰的車仔麵,好吸引。甫坐下,才知道要親自到「車仔」前買麵,我要了一個牛腩大腸魚蛋米粉,三餸麵才27元,還送飲品,「你自己在雪櫃拿啦,汽水大支細支都得!」記者誠意推介。


文、圖/ 陳嘉文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