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導賞﹕當少年軍碰上解放軍長青網文章

2015年01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1月25日 06:35
2015年01月2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二O一五年,香港多了一支「青少年軍」。


那是一個星期日,在昂船洲海軍基地上,一班青少年,第一次穿上綠色制服,不太整齊但昂首闊步地表演步操。


這隨即成為熱話,青少年軍總會說他們是以「中式軍事步操」為訓練基礎,有軍事迷說他們的制服像極了解放軍,民政局長曾德成說制服團體不見得有洗腦意圖,《人民日報》海外版則認為可將港人對「制服誘惑」的熱情視為一種公民運動,讓學生蛻變為「有為青年」。


究竟這支青少年軍,有多似解放軍?

此時此地成立的青少年軍,該如何理解?

青少年軍將來可參軍?

在香港,軍事迷為數不少,但研究這方面的專家原來並不多。這可能與港人不能參軍有關。軍事評論員、澳門國際軍事學會會長黃東,自小就喜歡看戰爭片,對於軍事非常着迷,在左派家庭長大的他,一度的志願是從軍,但被解放軍拒絕;後來他嘗試報考內地的航天大學,同樣被拒。他說,原來解放軍內部有規定,港澳台的人都不能參軍,真有一天打仗時,也不能上戰場,「所以若有人以為參加青少年軍,可望將來有機會參軍,那就是個誤會了。這充其量只能給你一嘗穿穿像解放軍的軍服滋味而已」。


這麼說,青少年軍的制服,真的很似解放軍軍服?「沒錯,外形是似的,只是沒有了軍服的徽章,像是退役軍人的軍服。」僅是制服相像,不能就說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或意圖,但軍服對於一個軍隊來說,也當然不止是一套制服而已。黃東說,每個國家的軍隊,軍服發展都有其歷史演變過程,着眼點也未必一樣。代表整個國家的軍隊,軍服給外人的觀感是重要的,這是關乎國家的形象,「英軍的軍服,就很着重傳統,所以設計相對保守,但就保留很重的紳士味道,貼身剪裁是英軍開始的」,「文革時期的解放軍服,就因為設計剪裁太老套、闊袍大袖,外國人當時是取笑的」。另一方面,對於軍人來說,功能更重要,要防水、防燃、防破損等,而這也反映一個國家的紡織技術有多高、國力有多雄厚。


六四後內地大學生強制軍訓

至於步操,先不說青少年軍的步操「其實不像中式」,黃東認為,步操本身就是一種價值灌輸,「不用有什麼洗腦不洗腦的內容,步操是一種營造凝聚力、向心力的訓練,講求一定的協調、聽從指揮官,是服從的開始,慢慢減弱個人、自由的意識」。


那麼,部分香港人憂慮的,例如洗腦,都合理嗎?「這是可以理解的。就像八九民運後,內地要求大學生新生入學後要先強制軍訓一個月。」數年前,在美國大學任教的中國學者汪錚在《勿忘國恥》一書中,就曾提到六四後,中國政府意圖推行的教育,認為可以鞏固國家主權。「所以有人認為青少年軍是因雨傘運動而起,不無道理。」


解放軍軍服——從雜亂無章走到07式

解放軍的軍服,以年份命名,現在沿用的軍服,叫做07式。此前的型號是97式,當時是為了香港回歸而研發的軍服,可以說是正式踏進現代化,用上先進技術,由駐港部隊帶頭使用,一用就是十年,黃東說:「現在的駐港部隊也已改用07式。」


最早期軍服非綠色

黃東說,中國軍隊的軍服,最先出現於一九三○年代,當時的軍服,不是現在的綠色,而是灰色,「當時這是世界流行的顏色,包括德軍也是用灰色,德軍在當時是世界頂尖的軍隊,中國也是參考德軍的設計」。除了德軍,解放軍的軍服有些元素來自國民黨軍隊,「解放軍來自國民黨軍隊嘛,大家都是黃埔軍校出身,文化相同,不可能完全脫離」。


邁向現代化之路

終於有統一軍服: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解放軍的軍服正式統一,「此前的軍服比較雜,有黃色、綠色、灰色」。後來因為蘇聯的關係,解放軍的軍服很大程度參考了蘇聯,黃東說,現在的軍服炒賣巿場上,有一套解放軍軍服很值錢,叫做55式,它就是一套全蘇聯化的解放軍軍服,也是一套很現代化的軍服,開始頒授軍銜。


老套軍服累死人:直至65式,「又回復到很老套的款式,那時候文革差不多來了,只有一粒紅色的徽章,沒有其他配置,闊袍大袖」。這種闊袍大袖的剪裁,除了不美觀,原來在功能上也是大打折扣的設計,黃東說,一九七九年中越戰爭的74式,也是沿用65式的闊袍大袖,「中越戰爭雖然勝利,但中國其實勝得很慘痛,死了很多人,其中軍服原來也會累死人」。他解釋,一來闊袍大袖阻礙軍隊在林野上前進,「翻山越嶺,在地上爬時會被樹枝石頭卡住,而且也很易損爛」;二來,當時的解放軍取消了軍階,認為階級是資本主義的產物。軍隊裏講求平等,但就令指揮出現問題,「先是軍官與士兵的分別,只在於軍官軍服有四個袋,士兵只有兩個袋,很難一眼就能分辨。而在作戰時,當『四個袋』遇上『四個袋』怎麼辦?誰話事?於是造成指揮混亂」。


軍服現代化:到了一九八○年代,84式設計開始現代化,嘗試摒棄闊袍大袖,但仍然沒有徽章,直至87式才開始恢復軍銜制。黃東說,87式也是一個里程碑,軍服開始走向現代化,有肩章和領章來分辨軍階,也增加了不同品種、配件。十年後,解放軍推出新制服迎接九七香港回歸,97式進一步用上新技術,由駐港部隊率先試用,後來普及至整個解放軍。


美軍軍服——世上最好軍服

黃東說,美軍軍服可以算是現今世界上最好的軍服。什麼是好的軍服?可以有幾個方面,尺碼齊全、功能多元、質料好,「質料好不好,可以反映一個國家的紡織技術有多高,這樣軍服的性能也會有影響,例如防水、防燃、防破損等」。


相對於英軍軍服着重傳統,黃東說美軍軍服的演變比較快,現在的軍服比二戰時分別很大,「齊全很多,配飾、徽章也多了很多,從章裏可以看出屬於什麼軍種、什麼兵種,徽章也有用金屬造的,或者布造。另外,而且軍服分類很仔細,種類多得或許美國人自己也不輕易數清,例如有分男女、尺寸、冬夏、禮服、常服、作訓服」。


軍服種類多,可以反映軍隊分工細緻的程度。就像中國文革時期,軍服軍民二用,「一來平民覺得當兵是種光榮,所以會穿軍服,二來也可以說是因為當時社會很窮,一種衫,全民皆用」。


中式步操——世界最靚步操

至於步操,黃東說,單看報章上刊登的那張步操照片,他認為看上去並不像是「中式軍事步操」,反而有點像英式。「圖中的人,穿著山寨版07式軍服,步操不整齊,這是可以理解的,步操訓練很花時間,要操得很整齊並不容易,但看他們雙手擺動的角度,不見得是中式。」


他解釋,英式、美式的步操姿勢分別不大,兩手放在旁邊前後擺動;俄式則兩手貼在兩旁不動,只用雙腳步操,「是相對容易的步操,因為不用協調兩手,只要啲腳操得齊便行」;但中式步操則兩手是打斜地前後擺動,「是全世界最靚的步操,難度也最高。那是要花很多時間操的」。


黃東說,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有步操,以他的記憶所及,最早見於一九五五年,解放軍穿著55式軍服步操,「那時候韓戰剛過,中國死傷很慘重,痛定思痛要全面換裝,包括軍服、武器、步操」。解放軍的步操,只有在閱兵時才能看到,「那種打斜擺動的『中式步操』,其實也不是所有部隊都用,只有重點那幾個才會」。


其他國家也有青少年軍?

「有的,例如俄羅斯,它的青少年軍是最具規模和歷史悠久的,由前蘇聯時期一直傳承至今,分類也很仔細,例如空軍、陸軍,也分地區,是國防教育上做得最明顯的國家。」至於美國,黃東說他們並沒有針對訓練青少年的軍隊,國防教育用的是比較軟性的方法,例如定期會辦展覽、開放基地等,想做到的是軍民打成一片。而日本,戰敗前是有青少年軍的,但戰後已被取締,刻意摒棄軍國主義的思想,只有傳統閱兵、開放基地予公眾等。


難以迷彩區分國家

保家衛國是軍人的首要責任,執行任務當然不可能穿上禮服,着重功能的迷彩作戰服才是首選。原來迷彩除了幫助士兵在不同環境中偽裝,花綠綠的圖案也是身分認同的象徵,莫說不同國家各有特色,甚至一國之中的不同軍種,也各有制服分庭抗禮。


迷彩之所以能「隱形」,在於顏色和圖案與環境相似,所以當一國研發圖案時,皆參考國土環境,像法國的參照中歐地區的農地與樹木,北歐則色調較淡以適應極地環境。然而近年出現的「數碼迷彩」不同傳統的樹葉圖案,而是以小方塊拼出大圖案,目的在破壞物件的線條,即使被人發現,也難以立即分辨出來。


美國、中國、加拿大、意大利等國近年也採用數碼迷彩,其中美國海陸空三軍和海軍陸戰隊在千禧年代初陸續推出專屬的迷彩,連同特種部隊,美軍內的迷彩圖案便超過十種,當中除了有實際需要,像海軍的藍色迷彩更具象徵意義。不過美軍汲取近年實戰經驗,發現陸軍灰綠兩色的偽裝效果不理想,遂改用通用迷彩MultiCam,聲稱在城市、沙漠和樹林效果良好。MultiCam的偽裝效果廣受肯定,獲英、澳、德、波蘭,甚至俄羅斯採用,現在以迷彩區分國家的界限已經打破。


文/ 陳嘉文

圖/ 網上圖片、資料圖片

編輯/何錦源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