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10個詞彙看世界 (二)﹕尊宗教捍自由 考歐洲智慧長青網文章

2015年01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1月25日 06:35
2015年01月25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穆斯林移民在歐洲引起身分認同爭議,一些組織高舉捍衛基督教傳統回應,近期最受矚目的是德國「愛國歐洲人反對西方伊斯蘭化」(PEGIDA)。該組織集會中常見塗上德國國旗的十字架,以宣示德國的猶太—基督教傳統,但其流露出的「伊斯蘭恐懼症」引起主流社會警惕,總理默克爾便公開呼籲國民不要參加。


不過,默克爾本人在2010年曾宣稱「多元文化主義已失敗」,這番話恰恰是PEGIDA集會上常見的標語,當PEGIDA例行遊行上周一因襲擊威脅取消時,她又毫不含糊稱不容集會自由受到威脅。這突顯德國以至其他歐洲國家,在平衡尊重宗教與世俗化歐洲社會尊崇的自由價值之間的兩難困局。


明報記者 林康琪(二之二)

德國的政教分離並不如法國嚴謹。法國自1789年大革命以來逐步把宗教驅趕出公共政治領域,德國政黨則仍可以毫無忌諱以「基督教」為招牌﹕默克爾所屬的政黨便是基督教民主同盟(CDU)。德國甚至是歐洲少有未廢除「瀆神法」的國家之一,其刑法早於1871年便把瀆神列為罪行。這適用於不同宗教,但隨着世俗主義思想膨脹,實際應用已很有限。1969年德國修訂瀆神法,規定僅當有關行為「會擾亂公共秩序」才要受制裁,最高刑罰為入獄3年,自此只有10人因該法入罪。


「不禁辱回折射反伊斯蘭意識」

據「德國之聲」2012年有關該法的報道稱,法庭若視對宗教的挑釁在藝術上能夠成立,便不受理;但若挑釁不能喚起藝術自由或譏諷意味,則另作別論﹕一名男子2006年把印有《可蘭經》字樣的廁紙寄給德國22座清真寺及伊斯蘭團體,便被判緩刑1年及社會服務300小時。2011年一名博客因指天主教會是「跟小孩私通者的教派」被告,法官卻拒絕受理,稱有關評論背景是天主教會爆出連串狎童指控,並無意「擾亂公共秩序」。


一直有不少伊斯蘭學者質疑,歐洲不禁辱回,是西方反伊斯蘭的意識形態作祟。極右政黨Pro Deutschland 2012年曾宣布播放被指辱回電影《穆斯林的無知》,伊斯蘭團體及部分擔心安全的政客提議收緊德國反瀆神法來阻止電影播放,但時任德國內政部長弗里德里希(Hans-Peter Friedrich)反對收緊,強調德國法律同時保障了「表現及藝術自由」。 另一邊廂,德國部分天主教團體及政客亦有要求收緊瀆神罪,理由是這可令他們的信仰也免被嘲諷,跟伊斯蘭「平起平坐」。


「自由界線不容恐怖分子劃定」

香港大學歐洲研究副教授兼課程主任奧爾(Stefan Auer)向本報稱,宗教尊重跟表達自由之間如何平衡、言論自由是否應有界線、界線應在哪裏,這些問題對德國以至歐洲均是一大挑戰。他表示,德國不像法國有嘲諷宗教傳統,政教分離亦不嚴謹,但在當代政治對自由的堅持沒分別。《查理周刊》遇襲後,德國多市有反伊斯蘭示威,萊比錫基於保安理由,禁止展示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卡通,但禁令招來「向恐怖主義屈服」批評,最終撤銷。奧爾稱,在《查理周刊》遇襲一事上,德國跟法國有強烈的感同身受,他個人雖然認為自由應該有界線,但「界線不容恐怖分子劃定」。


自由價值受威脅對在東德長大的默克爾來說可謂別有一番滋味,《查理周刊》事件後,她在漢堡對黨友表示﹕「圍牆25年前倒下時,很多人以為『我們終於做到了』;但我們剛剛看到,不少人跟我們並不擁有共同價值。」


默克爾高呼﹕德國包含伊斯蘭

不過,默克爾同時亦力抗「伊斯蘭恐懼症」。基於納粹的慘痛教訓,德國對排外向來較敏感。德國目前有400萬穆斯林,揚言捍衛德國的猶太—基督教傳統、「去伊斯蘭化」的PEGIDA招來德國主流傳媒及政客批評。《查理周刊》遇襲後該組織聲勢更盛,大本營德累斯頓的集會人數創新高。默克爾特別跟穆斯林領袖手挽手參加集會,抗衡「伊斯蘭恐懼症」。她大聲宣布﹕「伊斯蘭是德國一分子。」


德國《明鏡》周刊等輿論認為,向來以謹慎著稱的默克爾,在《查理周刊》事件上無論力挺自由價值還是抵抗伊斯蘭恐懼症,表現得大膽得多。這些大膽舉動不免引發爭議,德國電視二台(ZDF) 的民調顯示,只有48%受訪者認同她有關「伊斯蘭屬於德國」的說法;CDU姊妹黨基督教社會聯盟(CSU)的領袖更唱反調﹕「我仍然認為伊斯蘭不屬於德國。」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