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相信很多讀者都知道,購買電器時,只要細看機身上的能源標籤,便知道哪一款較慳電。如果我們在選購二手住宅,或租用商舖、寫字樓時,亦有同類的認證標籤,消費者便可以有更客觀的比較了。事實上在英國和澳洲出售或出租某些指定的樓宇,都必須展示能源或環評證書,使買家或租客能充分了解樓宇的節能和環保程度。反觀香港,我們到底有沒有類似的標籤呢?
既有樓宇的綠建標籤
香港綠色建築議會在上一篇來稿〈綠色建築新趨勢〉中提及,香港在1996年已經開始推出針對本地樓宇的綠建環評工具「HK-BEAM」。工具發展至今,所有新建的一手住宅物業,若要以環保理由申請總樓面面積寬免,都必須在售樓書內印上其綠建環評的標籤。至於既有樓宇,綠建環評亦有工具評核,其評估重點在於如何管理、運作和保養樓宇。在評估工具推出後10年,即1996年至2005年,首100個接受評估的項目中,60%是新建樓宇,其餘40%是既有樓宇,可見後者亦廣泛採用綠建環評。綠建環評的評審標準隨着社會進步而發展,而當工具在2010年更新為「BEAM Plus」後,儘管評估的技術要求較以往版本為高,但既有樓宇的評審仍受到不少公、私營發展商的支持,參與的項目包括葵盛西邨、商界環保協會總部賽馬會環保樓、山頂廣場和渣打銀行大廈等。這些項目在管理和營運樓宇時均加入環保和節能的考慮,例如在處所關門時關掉不需要的設施,在採購時選擇環保的產品等;它們亦在樓宇生命的中期進行設施更新工程,確保樓宇符合當今的環保和節能標準。讀者或許會問,改善既有樓宇是否需要重大開支?是否合乎成本效益?
改善既有樓宇的實例
根據機電工程署就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的能源效益工程資助計劃(首187個項目)進行的研究,透過更換照明、升降機部件和水泵,以及加裝照明自動控制裝置及馬達變頻器等改善工程,平均節能率可達21%,平均回本期為5.9年,如果撇除升降機項目,回本期更短至3年,成效有目共睹。
以葵盛西邨為例,它雖然有39年樓齡,但房屋署近年逐步為屋邨進行設施更新工程,是首個房屋署推行系統化能源管理的屋邨。此屋邨透過跟隨國際標準建立能源管理制度,花費不多,卻能有效節能。另一個實例是商界環保協會總部賽馬會環保樓,這座有18年樓齡的樓宇同樣取得綠建環評的既有樓宇暫定鉑金級評級,重點是業主十分注重大廈的環保表現,定期進行能源和碳審計,又積極和大廈使用者訂立綠色使用指引,共同省電及保護環境。另外,業主亦定期檢定大廈室內空氣質素,讓大廈的使用者都能享受健康的工作環境,生產力亦得以提升。
其他綠建環評工具
為促使舊式樓宇狀况逐步得到改善,本議會在2013年底委託建築環保評估協會,在綠建環評既有建築版的基礎上,多加發展兩條評估途徑,包括讓樓宇分階段改善,以及讓樓宇在個別自選範疇進行評審(例如能源、用水、室內環境等),使綠建環評更易被不同狀况的樓宇採納;新的工具期望可於今年年底前推出,為改善本港既有樓宇注入新動力。
另一項較近期的發展,是在2013年8月推出的綠建環評室內建築評估工具,適用於商業和院舍類的室內裝修工程,至今至少已有7個項目參與評審,當中包括政府機構、私人公司和非政府組織的裝修或翻新工程,建築種類包括辦公室、餐廳、創作工場和展覽場所等。
最後議會亦打算在今年後期推出綠建環評社區評估工具,適用於樓宇總綱發展之規劃,目的是令綠色建築不單應用於室內或個別建築物,也應用於室外公共空間和整個建築群。
隨着多個綠建環評工具的推出,香港綠色建築議會有信心能為本港的建築環境帶來全面的提升。我們將會繼續致力延續香港建築業這革新的成就,推動香港轉化成更綠色的城市,期望大家也參與其中,一起締造更多綠色建築。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