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10年前,在電視前看着董建華離任的記者會的香港人,相信也沒有想到10年後的今天也看到董建華以前特首身分再評論《施政報告》。
10年前,當年的特首董建華因「腳痛」而辭去職務;10年後的1月,董建華以「智慧老人」的姿態舉辦記者會月旦時事。10年前,香港人以為董下曾上,會為香港帶來新氣象,怎料到曾蔭權在高民望接任,離任時民望屢創新低,最後更被冠上「貪曾」之惡名;大部分香港人又怎料到梁振英以關顧窮人之名勝出特首選舉,會變成專制強權之推手?
10年前後,七一遊行仍在,只不過口號由「零七零八雙普選」,變成「我要真普選」,否決政改方案之論述幾乎不變,也是方案名為進步,實為鞏固提名委員會(選舉委員會)之小圈子既得利益和權力。
10年前,香港人剛從23條立法的陰霾走出來;10年後,香港人又需要面對23條立法,甚至引入《國家安全法》之爭議,愈來愈收窄的言論自由空間進一步步入寒冬。
香港政治環境令人極度壓抑,不單是因為中國因素帶來的低氣壓,更是政治人物面孔依舊不變,立法會、政府、建制派、民主派,基本上也是同一班人擔任同一個職務。當同一班既得利益者不斷推銷「袋住先」,指落實普選能為政界帶來新血,將來的特首也需要面對香港500多萬合資格選民等良好願景,可是當我們想到10年後隨時也是葉某、梁某等面孔競逐特首席位,試問又怎會接受「袋住先」,認為人大常委會3閘下的普選方案能帶來真正的競爭、嶄新的政治面孔?
我有時也在想,假若10年後,到梁振英以國家領導人身分再出來舉辦記者會月旦時事,未知香港又會是什麼氣象?可能到時香港這個地方已更陌生了。
作者是中大學生會會長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