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歐日量寬鬥開印鈔機 貨幣戰惡化恐難煞停長青網文章

2015年01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1月24日 06:35
2015年01月24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歐洲央行周四宣布規模高達萬億歐元的量化寬鬆(QE)買債措施,企圖拯救疲不能興的歐元區經濟,標誌歐洲繼美、英、日之後全面加入「印銀紙」行列。雖然歐央行行長德拉吉否認目標是要壓低歐元,但歐元走弱無疑是最能令歐洲實體經濟受惠的一環,既有助刺激出口,也能推高通脹,只是歐洲這次出手,實際是給全球貨幣戰火上加油,中國外匯管理局表示關注歐洲QE帶來的影響。各國貨幣持續競相貶值,為全球經濟帶來的系統風險絕不應忽視,G20必須積極介入協調,防止1930年代貨幣戰歷史重演。


美國總統奧巴馬本周發表國情咨文時豪言美國經濟走出陰霾,錄得逾10年來最快的經濟增長。相比美國經濟的一枝獨秀,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都面臨不同程度困難﹕中國經濟增長放緩進入轉型期,日本和歐洲就更糟,日本央行本周下調今年國民生產總值預測,由原先估計增長0.5%變成萎縮0.5%,通脹預測下調至0.9%;同樣地,歐央行上月下調歐元區今年經濟預測,估計增長只有1%、通脹率0.7%。


就像日本央行一樣,歐洲央行也是以對抗通縮為由,決定大舉印銀紙買債,但有專家質疑,即使歐央行大舉QE,對刺激歐洲銀行借貸的效果恐怕有限,唯一肯定能做到的就是令歐元貶值。意大利總理倫齊說,期望歐元進一步下跌,理想水平是跌至兌美元1算,意即比當前匯率再跌一成。


多國央行迎寬鬆潮

人幣面臨貶值壓力

瑞士央行3年前將瑞郎與歐元掛鈎,企圖壓止瑞郎升勢,但在歐元持續下跌、歐央行部署QE之下,最終扯白旗投降,上周決定脫鈎,引發全球匯市震盪。瑞士央行面對的困境,正是貨幣戰愈演愈烈的反映。對於歐央行今次出招,其他國家顯然不會坐視,以日本為例,正如《金融時報》的文章分析,日本汽車的最大出口競爭對手是德國,日本不可能不緊盯歐洲量寬對匯市和本國出口產業的影響;與此同時,英倫銀行內部要求加息的聲音也在減弱,至於加拿大和丹麥本周更宣布減息。有券商報告指出,歐央行加入QE行列,將令全球多國央行迎來一場「寬鬆潮」。


隨着歐元日圓等主要貨幣大幅貶值,包括人民幣在內的新興市場貨幣也將面臨貶值壓力。分析家預期,今年上半年人民幣兌美元的貶值幅度,可能達到3%至5%。中國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說,歐洲QE對中國有利有弊,雖然一方面可以緩解美國聯儲局退市的影響,但另一方面也勢必影響主要貨幣之間的匯率,加劇國際金融市場、特別是匯市的波動,新興市場管理跨境資本流動及匯率預期的難度亦會增加。


去年中以來,美元兌各大主要貨幣已升值了一成,美元指數更升見9年高位。當然,比起美元於1980年至85年間升值近九成,現時美元的升勢仍屬小巫見大巫,但美國決策當局是否甘心任由其他競爭對手一味透過貶值「搶」經濟增長、置美國出口於不利境地,無疑是一大疑問,關鍵在於美國能容忍美元兌各大主要貨幣升值到什麼樣的地步。《金融時報》的分析提到,由於美國通脹水平偏低,債券市場已開始揣測聯儲局是否有可能延遲加息步伐。


不容重演《廣場協議》

協調匯率責交G20

1930年代英鎊大幅貶值,觸發全球貨幣貶值潮的歷史,說明各國貨幣競相貶值一旦惡化,要煞停絕不容易。美國一些評論認為,華府應牽頭協調防止歐亞各國競相貶值,參考1985年美、法、英、日、西德達成《廣場協議》的模式,由美、歐、日、中締訂類似協議。然而必須指出的是,當年促成美元兌日圓大幅貶值的《廣場協場》,實際是以美國政策和經濟利益為主導,是導致日本泡沫經濟的禍源之一。此外,當前的全球經濟環境,也與當年分別巨大。1980年代初,歐洲和日本對遏止美元升勢有共同利益,希望見到本國貨幣升值來壓抑通脹,可是現在各大經濟體之間卻是利益衝突大於共同利益,當前歐、日都苦於通縮壓力,政府債務高企,令當局沒有太多空間透過財政政策大灑金錢刺激經濟,結果只餘下央行寬鬆政策這一招。


美國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科恩(Benjamin Cohen)指出,瑞士央行上周突然宣布與歐元脫鈎,令多國央行非常不滿,最大問題在於瑞士央行在如此重大的決策上獨斷獨行,沒有預先與其他央行好好溝通。科恩坦言,倘若其他國家央行都覺得有權像瑞士央行那樣,為了本國一己利益而單邊行動,貨幣戰確有可能全面爆發。不過,說到2008年金融海嘯後採取以鄰為壑損人利己政策的始作俑者,無疑就是率先「印鈔」買債導致全球熱錢氾濫的美國。G20的抬頭,意味七大工業國不能像當年那樣,隨便指點江山而不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為了防止貨幣戰愈演愈烈,各國應透過G20平台加強協調,絕不能再像1980年代般由美國主導協商、以照顧美國利益為優先考慮。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