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挑選「波幅異常」股份 風險低回報佳長青網文章

2015年01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1月23日 06:35
2015年01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基金經理投資策略與散戶投資方式不同,他們會利用不同策略,用較客觀的分析,減少一時三刻股市波動的影響。景順量化策略高級投資組合經理Thorsten Paarmann表示,自己採用低波幅的股票投資策略,以應付最新的市况。


低波幅策略 應付「後QE」市况

他指出,一隻股份的估值並不是單由基本因素決定,價格主要由宏觀經濟及行為因素所帶動。在2008年後,不少國家推出量化寬鬆(QE)政策,這些刺激經濟措施令全球經濟似乎已進入「復蘇模式」。


雖然基本微觀及宏觀數據,以至整體市場情緒轉佳,但多國央行的超寬鬆貨幣政策亦即將結束。Thorsten Paarmann認為這將導致流動資金撤走,引發市場倒退。


他認為,在現階段投資者最好選定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同時坦言投資者無法影響市場波幅,只能作出審慎的投資決定,以應對有關波幅。鑑於無風險資產的實質回報跌至負數,追求回報的投資者,現時適合買股票,從而可分享市場上升潛力,同時有效減低跌市風險。他認為低波幅策略具有應對以上挑戰的潛力。


高風險高回報 未能實證

投資策略若以低波幅為主,歷史波幅走勢會低於大市股票。有別於「高風險帶來高回報」的金融理論原則,學術研究指出低波幅股票的表現亦有機會優於高波幅股票,結果出乎意料。


一般來說,低波幅策略的目標是在整個市場周期內表現優於大市(指數),同時致力把投資組合的風險維持在低於市場風險的水平。根據馬科維茲(Markowitz)及夏普(Sharpe)提出的傳統投資組合理論,主張一項證券的風險愈高,預期回報便愈大(反之亦然),但有趣的是,就多項不同國際股票市場的實證分析結果顯示,情况卻截然不同。這種現象稱為「波幅異常」(Volatility Anomaly),反映馬科維茲假設風險與回報之間的正相關系數,在實證分析中可能會逆轉。


為了解釋有關波幅異常現象,學術研究引述下列行為金融學的觀點:

一、彩票效應:理論上,高波幅股票可締造較高的回報,因此吸引投資者以高溢價買入股票,導致這些波幅股的估值過高。


二、過度自信及盲目相信「風險愈高、回報愈大」的說法:投資者以風險預測取代盈利預測,因而作出錯誤的決定。


三、指標限制套戥:儘管波幅異常已是眾所周知的現象,但不少投資基金的資產配置及選股仍須受指標限制,因此未能充分、甚至進一步擴大利用波幅異常現象進行投資。


量化基本因素金融行為助分析

低波幅投資組合的策略如下:投資組合經理及其投資團隊根據多項主要基本因素比率,以及行為金融學的因素(例如管理行動、盈利預測修訂),分析歐洲股票投資範圍內近1000項個別證券。


在1000項個別證券中再利用量化分析選股模型,以識別波幅異常的情况,因而挑選相對低風險、估值吸引和增長前景亮麗的股份。


明報記者

[投資先機]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