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葉健民﹕換個位置,想想他們為什麼抗拒民主長青網文章

2014年12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12月19日 06:35
2014年12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牽動人心的雨傘運動隨着警方清場暫息旗鼓,抗爭之路怎樣走下去、運動策略上的對錯優劣,言人人殊莫衷一是。青年人的堅持和勇氣,固然令人動容,但也可能因此會令我們傾向以「不要拖運動後腿」、「守護學生」、「愛護年輕人」等想法去思考事態發展,不知不覺被群眾的亢奮情緒所主導。不少人甚至認為所謂「大人」的責任,就是要義無反顧地全力給予學生無條件的支持,天天以聲明聯署助威,絕不應對運動發展有任何質疑異議。坦白說,此時此刻,當大家的心情依然受着一幕一幕的戲劇性場景、一張一張無畏無私的青年面孔所牽引,要客觀冷靜分析箇中情况,談何容易。


這79天的抗爭,確實令我們看到希望所在。前所未有的民眾覺醒、抗爭者的堅毅與睿智,以及運動的文明有序,使人對未來的民主運動充滿憧憬。這場全民的政治歷練,肯定已在年輕一代身上激發出對社會的強烈關懷,勢必為日後的民主運動培育出大量的生力軍。但我們在看到曙光的同時,也應該坦白承認這個過程中,社會上也湧現出來自四方八面的抵制情緒。愛國陣營與建制派的強力反彈,自然是意料之中。在北京的全力支援下,他們可以陣營整齊、攻守有序地向佔中運動狂衝猛殺,也不應令人感到太意外。但在這些有統籌有組織的反擊以外,我們確實看到不少本地群眾主動地、清楚無誤地向「佔中」運動說不。就算是由「白頭佬」這種政治小丑動員的簽名運動,數字當然水分極多,但不管我們怎樣去為計算,反對的人數始終仍然是數以十萬計,不能完全視而不見一筆抹殺。而更不容否認的,是佔領行動到了中期,公眾的支持度也明顯大幅下降。單純以「收錢」、「共產黨」、「內地僱傭兵」來解釋這部分的民情,未免過分簡單。


實情是這種對雨傘運動有所保留的人,大量出現在你我身邊,當中有老有嫩或貧或富,許多更是我們的親朋好友,甚至是父母兄弟。他們大多土生土長,也看不出有什麼金錢利益去驅使他們這樣做。他們絕對不是李偲嫣、傅振中的粉絲,但卻對佔領行動有各式各樣的抱怨和抵制情緒。他們不一定看不到民主自由的重要性,起初也可能對警方暴力有所反感,甚至同情學生。但對於現行的政治社會秩序的理解,他們大概認為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就是說,即使他們會同意香港確實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也大概認為梁振英政府真的無德無能與民為敵,但他們卻相信香港始終社會情况相對穩定,物質條件充裕富足,而法治自由的程度也尚可接受。但「佔中」行動一下子全面挑戰現有秩序,完全顛覆了他們長期習慣的生活常規,搞亂了心理上賴以處世立命的參照基準,自然是難以接受。但更關鍵的是,他們不太肯定在破舊立新以後,是否真的可以明天會更好。民主制度對他們而言,並不是學生所關注的理念層次問題:主權在民、加強問責,以至權力制約便能減少貪腐推動公義。令他們對民主猶豫不決的,是始終無法在現實當中觀察到民主政治如何能真正為改善生活帶來好處。「佔中運動」中經常有人質問泛民政黨:「你們為民主做過什麼?」這個帶有侮辱性、背後全面否定過去30年民主運動作用的質疑,我完全不認同,但我同意置身議會中的泛民政黨,過去多年也確實未能以具體行動來說服市民,在民主政制的問題以外,他們比建制派有一套更好的治港方案,能令公眾相信他們能較諸當權派更有能力去搞好香港。這當中固然有制度局限使然,但近年在議會中毫無理據的「拉布」、不問情由的「激烈」行動、泛民缺乏勇氣去甘心被激進情緒牽着鼻子走、長期對政策倡議愛理不理的情况,也確實令市民對「民主」更失信心。


實證去說明普選可帶來更好生活

但民主運動要爭取的,卻正正就是這群置身在完全認同民主理念的支持者,和堅決拒絕改變的既得利益階層中間的這一批人。這一批大概是社會主流的群眾對民主理念若即若離,但卻有被說服的可能,假如你能證明民主制度的有效「工具性」:它可以帶來更好的生活方式、更具持續性的社會發展,和更理想的公共政策和服務。所以下一階段的民主運動的方向重心,不應是繼續盲目空言「形勢大好」、「群眾醒覺」,也不用重複又重複地擺出強硬姿態,整天盤算如何令政府難堪,而應是要切切實實去結合不同群眾去體驗民主,要鞭策泛民政黨在「不合作運動」以外帶出更有政策內涵的主張,更重要的是要透過社區參與去呈現如何可以一種新的全民參與形式介入城市規劃、社區建設、個別社群權益等具體民生議題。大膽作個假設來說,與其誇誇其談說「遍地開花」、「行動升級」,不如全力在明年的區議會選舉中爭取10個議席。這些議席看似對推動民主作用有限,我們當然也志不在走入建制,在議會中消磨日子,但這批公職在4年內卻能提供過千萬的公帑,可以為在這些小社區中開拓的民主試驗區提供重要資源,大大提高展現新的政治生態的可能性,能有機地向大眾示範何謂民主生活。這些實務性的試驗當然毫不吸引,既不會引起多少媒體的持續關注,也難以有很多讓民主新星作豪氣干雲的政治演說的機會,甚至有人認為這會把民主運動慢慢「陰乾」,白白浪費了眼前「革命」的大好時機。但日前有機會與南韓學界去討論民運經驗,遠方友人說法絕對發人深省。友人言詞間對民主選舉不以為意,因為對許多南韓人來說,結束了獨裁統治、有了普選總統的權利,南韓政治卻還是充斥着貪腐,而民生國計的改善又未見立竿見影。這群曾在1980年代全身投入學運,甚至不惜身陷牢獄的學者,當然不是否定普選制度的重要性,反之他們依然熱愛政治平等,只是心中卻有恨鐵不成鋼的怨懟。他們深切反省,認為要爭取公眾支持民主理念,歸根究柢還是要充實民主的內容,要以實證去說明普選制度可以帶來更美好的生活,而運動領袖也不能永遠以掌握真理的態度去教訓「執迷不悟」的群眾,只停留於以抽象概念去面對公眾。


一步一步共同走出新路

這場運動誰勝誰負得失多少,此刻難以斷言。絕對明白在79天的艱苦抗爭後,大家求變心切,人人希望能有所作為,可以為運動出一分力。但與其花時間天天去作口舌之爭,今天隨便說說「不排除暴力抗爭」、明天又去爭論誰「再啟蒙」誰的問題,又或者熱中於種種滿足傳媒、形大於實的「不合作」動作,倒不如與各方有心人靜靜坐下來思考如何提高民主內涵、怎樣腳踏實地去設計走進社區的具體策略、共同構建新的公眾參與公共決策的理想模式。這些課題,當然不可能一朝半天便可以得出結果,也絕不可估計要在多元的公民社會團體間取得共識的難度。但激情過去,我們不妨給大家多一點時間和思考空間,讓各種思緒慢慢沉澱下來,給所有關心香港未來的朋友和社團更多相互衝擊深入討論的機會,一步一步共同走出一條新路,推動香港民主。能推動這場前所未有的民主運動大辯論,也許是雨傘運動的最大成果。


新力量網絡網址﹕http://www.facebook.com/synergynet.hk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研究總監、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