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馮智政﹕雨傘心死令外部勢力干預合理化長青網文章

2014年12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12月16日 06:35
2014年12月1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收美國佬錢搞亂香港」或許在雨傘運動之前,對政黨傷害甚大,但運動之後卻未必。佔領70多天後,學聯、學民思潮等組織疲態盡露。政府堅持寸步不讓的意志,維護了中央及人大的尊嚴及權威,捍衛了一國領導。雨傘運動只能在有限時間、有限地方中落幕。


1960年美籍華人史學家周策縱撰寫《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時,提出以思潮及文獻去了解五四運動由來及影響,突破了當時「事件式」有始有終的紀錄,反映社運不會因清場而結束,其思想影響深遠。同理,雨傘運動之後,政府必須面對雨傘遺下的思想價值改變。


佔領70多日後的心死

香港政策研究所民意調查中心在佔領第62天政府總部外,訪問了16歲以上雨傘運動集會參與者。對於佔領運動的重要假設:以香港經濟發展作籌碼來爭取中央政府開放民主政制的做法,只有少於三成示威者(29%)傾向認為這做法有效。超過六成示威者(62%)對於2017年能夠實現特首普選悲觀。比較在同年5月進行的全港住戶調查,只有三成受訪者感悲觀為高。估計雨傘之前,普遍市民對中央政府開放本地民主政制都是心存懷疑,雨傘之後卻變成心死。


「細路仔『扭』玩具瞓街,你估阿爺一定畀玩具你啊!」許多反佔領人士,尤其是年紀較長的叔叔嬸嬸,指摘示威者自大無知,是被寵壞的小朋友。然而,受訪的示威者卻沒有這「大香港」的前設,只有約三成人認同中央政府重視香港。綜合以上結果,佔領62日後,示威者是感覺無助、無力抗爭。


不再「一家人」

兩地關係現實主義抬頭

示威總有完結一日。迴避政治問題令香港人重新思考中央香港兩地關係,由以前普遍的「一家人」血親關係,慢慢變成「現實政治」的兩地關係。 雨傘後,部分受訪的示威者更認同城邦自治及港獨言論立場,分別有31%及25%,無改變的約60至70%。大部分在雨傘運動後更認同上述言論的,不是自治派、港獨派支持者。言則,在雨傘運動後部分受訪者由絕不認同城邦自治及港獨,改變為幾不認同。


筆者監察調查時亦有與示威者對話,發現示威者在兩地問題上苦無對策。兩個多月「白佔」令示威者知道政治上講道理、講價值而沒有政治手腕是不會有效的。與示威者對談,談普世價值、良知公義的時間很短,討論策略、國家局勢的時間較長。有別於過去反高鐵、反國教的左派青年,雨傘之後兩地現實主義經已抬頭。


苦思新籌碼、台灣選舉與英國議會的啓示

「外部勢力」一直被各政團視為政治地雷,學聯也怕被扣帽子才拒絕美國國會邀請出席聽證會。然而,民間對此態度卻是有所動搖,尤其是特區政府企硬之後。


不少藍絲帶在反對佔領時,都帶有一種「咁做無用」「香港憑什麼同阿爺爭」的心態。相信「小香港」的形象是雨傘運動後跨政見的共識。巧合地,雨傘運動尾聲遇上台灣九合一選舉,民進黨與無黨派人士推出「票投國民黨,台灣變香港」的旗幟。國民黨失利後,鷹派國內媒體《環球時報》態度突然變軟。「香港憑什麼」的答案可謂顯而易見。


加上,雨傘運動吸引教育程度較高、較中產、國際人脈關係較廣的示威者,他們在早階段已利用自己網絡及知識把示威文宣翻譯成多國語言,好讓外地媒體報道。雨傘尾聲,適逢英國國會召開緊急會議商討《聯合聲明》問題,並接受香港市民視像作供,部分香港市民毫不忌諱地廣邀朋友參與。我曾問一些不積極參與雨傘運動的人:「如果政黨真的收美國佬錢,你點睇?」。他輕笑一下,答:「Whatever works」。


作者為香港政策研究所研究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