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理工大學早前公布中學生使用電子產品與睡眠關係的調查,結果發現中學生每日平均使用電子產品近6小時。科技產品的確為我們帶來方便,但同樣地,不論大人還是小孩,對這些產品的依賴日益加深。父母們不知道應該何時給孩子買智能電話,又怕給他們買了後會胡亂使用,面對這些問題,連立法會議員范國威也不知如何拿揑處理。而專家們則認為科技洪流雖勢不可擋,但父母們可以身作則,讓孩子知道該如何適當地使用科技產品,免於沉迷。
用智能手機攞「P牌」 建良好習慣
立法會議員范國威育有一名剛升中一的女兒,他表示女兒由高小開始,已提出想要一部智能電話﹕「她幾乎全班同學都有智能手機,而且眼見父母也在用,有很多好玩的功能,因此也希望擁有一部。」但女兒求了兩年,爸爸也沒有買給她,他希望女兒愈遲擁有智能手機愈好,因為擔心孩子容易透過手機接觸到不良資訊。
女兒升中 需通訊程式收功課
但最後范國威也因女兒升中後,老師表示會透過手機即時通訊程式向學生發功課而無奈「就範」。女兒擁有智能手機後,他更加擔心﹕「就像開了一道大門,她做什麼也可以。而且剛好有朋友的子女真的透過手機結識陌生人,令我更加擔憂。」
選舊款電話功能有限
他曾經提過給她買一部非智能手機,但女兒表示她寧願不要,因為她會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最後范國威給她買了一部兩年前的舊款智能手機﹕「因為這款手機功能有限,上網速度亦較慢,讓她沒那麼容易沉迷。」另外,他亦有三大法寶,包括﹕只讓女兒使用最基本上網計劃;事前約法三章,包括不可在牀上玩手機、不可透過手機結識陌生人等。他又經常跟女兒討論跟手機有關的時事,讓她有所警剔。雖然如此,但范國威坦言,女兒閱讀課外書的時間確比之前減少,而且偶爾又會因使用手機的時間長短而跟父母頂撞。
相信全球處於先進國家的父母,都跟范國威有一樣的煩惱,孩子經常使用電子產品,少了的豈止是閱讀時間,連和父母溝通、跟朋友相處的時間都一樣減少。從事親子工作逾40年、註冊遊戲治療師理盧幼慈(圖),早前在青田教育中心舉辦的講座上,分享了孩子長期使用電子產品對學習能力的影響。
與老師互動較電腦佳
理盧幼慈舉了一個發生在美國的真實個案﹕某大電腦生產商捐了1.5萬部電腦給當地某社區的中學,之後以問卷方式調查,希望知道電腦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幫助,但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的受惠學校認為他們寧可把電腦換成資金,直接聘請更多老師及多買課外書給學生﹕「因為他們發現,老師較電腦更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老師的聲線、眼神、肢體動作可以讓學生明白某一段落的重點,人跟人之間的互動亦令學生感到受重視。」總括而言,她認為電子產品是讓「有知識、懂得發問、懂得批判思考」的人使用,孩子太早及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會影響學習能力。
專家4招教用得其所
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的確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但學童使用電子產品是大勢所趨,如何才能用得其所?理盧幼慈有以下四招給家長參考﹕
1. 跟孩子約法三章,並堅守立場
在決定買手機給孩子前,父母須先跟孩子約法三章,訂明具體獎懲制度。父母並須把規章張貼在當眼地方,例如雪櫃門上,讓孩子經常可以看到。另外,父母要堅守立場,不能因一時心軟而容許孩子違反協定,否則孩子會變本加厲。
2. 掌握最初6個月的「試用期」
理盧幼慈以考車牌作譬喻,要建立孩子良好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關鍵在於最初6個月的「P」牌階段。子女一旦未能養成正確的習慣,日後很難撥亂反正。家長在為子女提供手機前,要特別說明首半年是「試用期」,如果子女在試用期的表現未如理想,例如成績退步,家長可收回手機。
3. 身教比言教更重要
對孩子影響力最大的,莫過於家長的身教。如果父母一方面責怪孩子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自己卻機不離手,恐難以說服子女。上文提及的約法三章也適用於全家人,例如全家均協議進餐時不可用手機等並一起遵守,以身體力行的方法教導子女。
4. 教子女學習應對朋輩壓力
升高小後,孩子的朋輩壓力會增加。有家長便在講座上反映,孩子沒有智能手機時便被同學取笑,給他買了後,又被同學取笑款式、下載的遊戲太舊,下載了最新的遊戲後又被取笑得分太少……好像沒完沒了似的。理盧幼慈認為,父母首要教導孩子面對朋輩壓力,手機事件只是導火線,日後孩子可能因為不懂處理朋輩壓力而出現其他問題。她建議父母可以用角色扮演(role play)的方法,教孩子一旦遇上什麼情况時,可怎樣應對。另外,父母亦需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他有信心抵抗朋輩壓力,並非單純依賴朋輩認同。
文﹕梁淑英、鍾家寶、陳詩雅
圖﹕胡景禧
模特兒:Jonathan、林駿熹、梁海霖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