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滬港通反高潮,「北水」未見南來,港股通每日成交不斷縮水,市場自有不同解釋。有說是內地人未適應,也有說是內地人兌換港元買港股的待遇欠佳,卻沒有人說可能最根本原因是港股並不吸引,內地人不是傻瓜,不會高價搶入早被炒高了的港股。
港股未因滬港通而有運行,直至昨天收市後內地減息才見夜期反彈,美股沒有甚麼「通」卻不斷創新高,實在值得大家反省。阿里巴巴去了美國上市,近一個星期的平均單日成交金額,已有300多億港元以上,已遠超港股通單日買賣金額上限的百餘億元,港交所未能令阿里巴巴在港上市,損失的遠超因滬港通所得,而阿里巴巴決定將淘寶開國際版,成功的話,中國商戶會更容易繞過香港做生意,相信會是香港做內地產品貿易中介的一個噩夢。
滬港通反高潮 證港吸引力堪憂
昨天網上流傳一段評論,指近期大家將焦點放在「佔中」,其實這只是一齣小小的娛樂劇,卻沒有留意影響香港未來前途的大氣候在悄然改變。比如早前在北京舉行APEC後,中國分別與韓國和澳洲簽訂了自由貿易協議,往後韓國的化妝品,再也不用先繞道香港再進入內地避過那50%關稅,澳洲的礦產、農作物和奶製品也可直接進入中國。
至於我們自恃的金融業,外資要投資內地股市,不用以前般要買在香港上市的H股,而是可直接去買A股,我們作為人民幣結算中心,也會隨人民幣最終走上國際化之路而令角色淡化,相信將來港元也只會邊緣化。航運和物流?香港的貨櫃碼頭排名早已墮後……網評又話,香港一直擁有的法治優勢,也已因所謂佔中而受損,所餘下的,難道就靠幾幅「爛地皮」?
筆者覺得,香港的相對優勢的確正在削弱,早前財爺曾俊華指要提防香港會盛極而衰,也絕非全無道理。但所謂溫水煮蛙,蛙不會一時三刻便會發覺危險,而且每逢中港危急,「阿爺」便總出手,昨天人行便突然重手減息,恒指夜期便飈逾400點。
人行減息,主要應是內地經濟數據明顯放緩,通脹也受壓,而昨天早上,星展便發表研究報告,指期待內房股會因人行減息而出現向上拐點(inflection point),而就算不計減息因素,內房因銷售不俗而令存貨量減少,而現在主要10個城市的存盤量約等同15個月消化量,其實已低於2009年的20個月和2012年的18個月(圖1),預計內房樓價可以穩定下來。
逾半地方政府信用被評「垃圾」
《金融時報》的一篇文章指出,根據評級機構標準普爾的說法,中國大約一半的地方政府可能應授予「垃圾級」信用評級。這一表態可能會打擊中國中央政府發展市政債券市場的努力。
眾所周知,賣地及相關收入為中國地方政府的極重要收入來源,如內房不景,發展商 買地,令到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不保,則如果發債,其獲得評級也會受壓。文章指出,中國試圖將透明化管理和市場規律引入地方財政,市政債券則是核心手段,在此之前,根據最新官方審計資料,中國地方債已從2010年底的10.7萬億元人民幣,膨脹到2013年中期的17.9萬億元人民幣。
人行減息利地方財政改革
今年5月中國財政部啓動了一個試點專案,允許12個地方政府直接發行債券。近年來,中國地方政府的借款多數是通過不透明的融資平台獲得的,這類機制被用於規避長達20年的地方政府借款禁令。然而,標普的分析暗示,31個被調查的中國地方政府中,15個應評為「垃圾級」,則人行減息,無疑有利地方政府發債和進行財政改革。
回看香港,樓市在㷫烚烚,雖然樓價屢創新高而地價不斷走低,或許香港政府因財政儲備豐厚,對此滿不在乎。事實上,除了樓價向好,中原地產的景氣指數也表現不俗。(有關數據乃將中原樓價指數的成分屋苑,逐個將最新數字與對上一個月作比較,並將按月上升屋苑數目除以指數的整體屋苑數字,如是有一半上升,則指數為50,如全數上升,景氣指數為100,若是全跌則景氣指數為0)。
香港大小單位價差逆向縮窄
近月香港樓價破頂上升,中原景氣指數也是在50以上水平趨升(圖2),反映升勢全面。不過大家也要留意一個現象,如將中原樓價指數分開中小型單位和大型單位計算,1991年海灣戰爭時,中小型單位每呎樓價實高於大型單位,之後收窄而其後大型單位樓價指數漸漸反過來拋離中小型單位,相信乃是其時香港人收入增加,加上人口年齡結構集中初畢業工作至要買樓上車一族,之後子女大了要改善生活,所以大型單位受到追捧。
然而,到了2008年起大型住宅單位與小型單位數價指數差距開始逆向收窄(圖3),是否反映港人收入增長減速,抑或樓價過高令買家只能轉向購入較細單位,還是人口漸趨老化,而年輕人又不想結婚所造成?
陸振球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