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創指數 源於與曾淵滄爭拗長青網文章

2014年11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11月20日 06:35
2014年11月20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中原老闆施永青早前在研討會上指出,15年前他因和城大教授曾淵滄對樓市有不同意見,約了對方出來討論,發覺當時市場沒有通行而貼市的樓價指數可參考,難說哪方的意見正確,便想到不如由擁有三成市佔率的中原地產與城市大學合作,計算可用的樓價指數。


有自家貼市數據 伙城大設計

施永青說,中原因擁有自己的成交數據,可以較差餉物業估價署計算的數據更貼市,可以每周公布「領先」指數,參考作用更大,而由城大設計和計算加權指數(加權用以反映不同單位因坐向及質素而出現的數價變化),會更有公信力,而最初城大不少教授對建議並不積極,認為和代理合作會拉低大學的形象,所以不許將指數名為「中原城市大學樓價指數」,只許標示為「中原城市指數」,但當有關指數大行其道並建立了江湖地位後,施老闆說當時的城大校長反向他笑說,為何當初不加入「城市大學」四個字。


施永青又指,及後發覺中原在指數上要不斷投入,但城大參與的工作愈來愈少,覺得不划算,便多花一筆錢買斷指數擁有權,但仍讓城大作指數的顧問。


時代變遷 每次升跌因素不同

對於指數應用,施引述兩句古希臘的說話,一是「太陽底下無新事」,另一則是「沒有人可以踏入同一條河兩次」。


他解釋說,「太陽底下無新事」,即歷史會不斷重複,所以有人會以中原樓價指數的過往走勢,以及支持和阻力位來預測未來市況。至於「沒有人可以踏入同一條河兩次」,則是因為河水不斷流入流出,每次踏入同一條河,其實河水已是不同,寓意世界在變,不能一本通書睇到老,指數雖有周期起落,但每次影響的因素都會不同,不能硬來,否則分析失準之餘,投資也容易吃虧。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