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示威者衝擊立法會大樓,挑釁執勤警員,一幕幕非理性暴力衝擊,完全偏離了佔領運動標榜的和平理性非暴力,導致運動的道德光環暗啞失色。佔領運動埋伏了質變因子,情勢已非組織者或領導者所能掌控;在事態未轉壞至社會要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之前,參與佔領各方,特別是學聯、學民思潮和民主派政黨,都應該拿出勇氣,協助叫停這次運動。事實上,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最新調查結果,有83%受訪者認為應該停止佔領行動,說明這次群衆運動背離了絕大多數人的意願,根本就不應該持續下去。
雙學未明確譴責
是否預示運動變質?
今次佔領行動,一度展示和平理性一面,獲國際社會給予高度評價。可是,在示威者暴力衝擊立法會大樓之後,運動便顯得不再純潔,更且成為暴力溫牀。衝擊一幕,政府認為是激進示威者的暴徒行為,建制派直指衝擊者為暴徒,指摘最為嚴厲;泛民黨派調門較低,只說衝擊對運動造成負面影響,非常痛心,更聲言與衝擊者劃清界線。政府與泛民黨派同樣強烈譴責暴力衝擊,但是被認為實際領導運動的學聯和學民思潮(下稱「雙學」),昨天早上對衝擊只表示不理解,並未譴責,其中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更一度表明不會以「譴責」字眼批評衝擊者,及至備受批評,到夜裏才轉變調子,表示「遺憾」、「譴責這種『只攻不守』和『攻完就走』的做法」云云。
「雙學」一直以和平理性非暴力為號召,團結了不少人參與運動,可是激進示威者衝擊立法會大樓的暴烈行為,不單罔顧法紀,也漠視對其他人可能造成的危險,他們這些行徑完全背離運動初衷,是徹頭徹尾的暴力衝擊,「雙學」卻未明確譴責這種衝擊行為,使人質疑他們是否認同暴力?不劃清界線,是否顯示「雙學」也會朝這個方向轉化?這兩個問題,關乎運動會否變質,值得密切關注。
泛民陣營雖然強烈譴責衝擊暴力,但是實際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特別是一貫行事激進的民主黨派,更意圖轉移視線,說什麼有人利用謠言煽動群衆衝擊立法會,是別有用心,意圖破壞和平的「雨傘運動」等。總之,行事激越乖張的民主派,平日遇事多會上綱上線,但是對今次衝擊的說法和評價卻甚為保守,縮小打擊面,也不批評警方,操作上明顯是大事化小。因為他們知道,暴力衝擊對佔領運動的影響十分負面,不單會失去更多市民支持,他們更關心國際社會認清佔領運動的真面目之後,會保持距離。
另外,泛民陣營與「雙學」就立法會議員「辭職公投」,取態不同;泛民有很大保留,「雙學」則積極推動。暴力衝擊之後,有個別立法會議員很快就認為衝擊為「辭職公投」帶來風險,令其他人有可能藉事件抹黑佔領運動,泛民在投票中更易落敗,云云。暴力衝擊肯定給佔領運動帶來負面影響,至於若出現「辭職公投」,不知道憑什麼判斷泛民支持者會不歸隊。從局外人看來,個別議員趁機對「辭職公投」落井下石,是讓人更能領會的弦外之音,折射出泛民與「雙學」貌合神離的一面。
佔領運動較為公認的領導者是「雙學」,最近之所以政府選擇與學聯對話,跟早期「雙學」使佔中3子邊緣化,後來加入泛民與民間組織成為五方平台,突顯運動實際上仍由「雙學」主導有關。不過,3個佔領場地,「雙學」承認金鐘是他們的主場,對於旺角和銅鑼灣兩處場地影響力有限,即使在金鐘佔領場地也經常出現「雙學不代表我」的說法,反映佔領運動並無領導核心。這麼大規模的群衆運動卻無公認司令台,給運動埋下的變數,無法預估。
今次暴力衝擊,涉及的激進示威者是否就是佔領者,仍待查證。不過,在衝擊之前,激進示威者曾經在金鐘號召其他人參與,未獲回應而一度齟齬。這樣的領導與被領導關係,會給大型群衆運動帶來極大風險,因為人人各自當家作主,小群體稍為組合就可以拉隊橫衝直撞,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無人可以預估,這是佔領運動最使人忐忑不安之處。大型群衆運動竟然群龍無首,而運動要推翻政治制度的實質卻看不到有能量達至,運動不斷自我燃燒,部分參與者的想法行為很難預測;運動組織者與領導者要看到這一點,為免社會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所以他們應該拿出勇氣,引導佔領者有尊嚴退場。
逾八成市民籲停止佔領
組織領導者須回應民意
事實上,社會上愈來愈多人要求佔領退場。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本周一、周二(17、18兩日)的調查結果,顯示近五成半受訪市民反對佔領行動,只有28%支持;認為應停止佔領行動的有83%,僅13%認為要繼續;對於特區政府應該清場還是維持現狀,68%贊成清場,25%認為應維持現狀。這些數字,說明反對佔領、認為應停止佔領、支持政府清場的市民,愈來愈多;認同佔領行動並繼續佔領的市民,已經淪為更少數,一個缺乏大多數市民支持的群衆運動,看不到有成功之望。
「雙學」和泛民經常自詡代表市民發聲,可是佔領的正反取向那麼清楚,他們到底把這些民意置於何地?「雙學」和泛民有必要公開交代,在目前的情况下,有何理據支持繼續損害大多數市民利益而促使北京退讓,就可以爭取得有真正選擇的民主普選。若沒有使人信服的理據,佔領運動就必須結束,讓市民重過正常生活。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雙學未明確譴責
是否預示運動變質?
今次佔領行動,一度展示和平理性一面,獲國際社會給予高度評價。可是,在示威者暴力衝擊立法會大樓之後,運動便顯得不再純潔,更且成為暴力溫牀。衝擊一幕,政府認為是激進示威者的暴徒行為,建制派直指衝擊者為暴徒,指摘最為嚴厲;泛民黨派調門較低,只說衝擊對運動造成負面影響,非常痛心,更聲言與衝擊者劃清界線。政府與泛民黨派同樣強烈譴責暴力衝擊,但是被認為實際領導運動的學聯和學民思潮(下稱「雙學」),昨天早上對衝擊只表示不理解,並未譴責,其中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更一度表明不會以「譴責」字眼批評衝擊者,及至備受批評,到夜裏才轉變調子,表示「遺憾」、「譴責這種『只攻不守』和『攻完就走』的做法」云云。
「雙學」一直以和平理性非暴力為號召,團結了不少人參與運動,可是激進示威者衝擊立法會大樓的暴烈行為,不單罔顧法紀,也漠視對其他人可能造成的危險,他們這些行徑完全背離運動初衷,是徹頭徹尾的暴力衝擊,「雙學」卻未明確譴責這種衝擊行為,使人質疑他們是否認同暴力?不劃清界線,是否顯示「雙學」也會朝這個方向轉化?這兩個問題,關乎運動會否變質,值得密切關注。
泛民陣營雖然強烈譴責衝擊暴力,但是實際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特別是一貫行事激進的民主黨派,更意圖轉移視線,說什麼有人利用謠言煽動群衆衝擊立法會,是別有用心,意圖破壞和平的「雨傘運動」等。總之,行事激越乖張的民主派,平日遇事多會上綱上線,但是對今次衝擊的說法和評價卻甚為保守,縮小打擊面,也不批評警方,操作上明顯是大事化小。因為他們知道,暴力衝擊對佔領運動的影響十分負面,不單會失去更多市民支持,他們更關心國際社會認清佔領運動的真面目之後,會保持距離。
另外,泛民陣營與「雙學」就立法會議員「辭職公投」,取態不同;泛民有很大保留,「雙學」則積極推動。暴力衝擊之後,有個別立法會議員很快就認為衝擊為「辭職公投」帶來風險,令其他人有可能藉事件抹黑佔領運動,泛民在投票中更易落敗,云云。暴力衝擊肯定給佔領運動帶來負面影響,至於若出現「辭職公投」,不知道憑什麼判斷泛民支持者會不歸隊。從局外人看來,個別議員趁機對「辭職公投」落井下石,是讓人更能領會的弦外之音,折射出泛民與「雙學」貌合神離的一面。
佔領運動較為公認的領導者是「雙學」,最近之所以政府選擇與學聯對話,跟早期「雙學」使佔中3子邊緣化,後來加入泛民與民間組織成為五方平台,突顯運動實際上仍由「雙學」主導有關。不過,3個佔領場地,「雙學」承認金鐘是他們的主場,對於旺角和銅鑼灣兩處場地影響力有限,即使在金鐘佔領場地也經常出現「雙學不代表我」的說法,反映佔領運動並無領導核心。這麼大規模的群衆運動卻無公認司令台,給運動埋下的變數,無法預估。
今次暴力衝擊,涉及的激進示威者是否就是佔領者,仍待查證。不過,在衝擊之前,激進示威者曾經在金鐘號召其他人參與,未獲回應而一度齟齬。這樣的領導與被領導關係,會給大型群衆運動帶來極大風險,因為人人各自當家作主,小群體稍為組合就可以拉隊橫衝直撞,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無人可以預估,這是佔領運動最使人忐忑不安之處。大型群衆運動竟然群龍無首,而運動要推翻政治制度的實質卻看不到有能量達至,運動不斷自我燃燒,部分參與者的想法行為很難預測;運動組織者與領導者要看到這一點,為免社會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所以他們應該拿出勇氣,引導佔領者有尊嚴退場。
逾八成市民籲停止佔領
組織領導者須回應民意
事實上,社會上愈來愈多人要求佔領退場。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本周一、周二(17、18兩日)的調查結果,顯示近五成半受訪市民反對佔領行動,只有28%支持;認為應停止佔領行動的有83%,僅13%認為要繼續;對於特區政府應該清場還是維持現狀,68%贊成清場,25%認為應維持現狀。這些數字,說明反對佔領、認為應停止佔領、支持政府清場的市民,愈來愈多;認同佔領行動並繼續佔領的市民,已經淪為更少數,一個缺乏大多數市民支持的群衆運動,看不到有成功之望。
「雙學」和泛民經常自詡代表市民發聲,可是佔領的正反取向那麼清楚,他們到底把這些民意置於何地?「雙學」和泛民有必要公開交代,在目前的情况下,有何理據支持繼續損害大多數市民利益而促使北京退讓,就可以爭取得有真正選擇的民主普選。若沒有使人信服的理據,佔領運動就必須結束,讓市民重過正常生活。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