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過去一周,亞太區和東南亞成為全球外交焦點,先有APEC峰會,接着又有東盟峰會以及在澳洲舉行的G20峰會,中美領袖作為會議舞台上的主角,也展開連場較勁。雖然奧巴馬政府近年加緊利用南海問題,離間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關係,但在促進美國與東盟的合作上卻未見長足進展,反而因為烏克蘭和中東危機分心,令中國有機會憑着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等構思,積極拉攏東盟。中國必須把握當前契機,搶回拓展區內影響力的外交主動權。
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與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會晤,在制訂減排目標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美國對北京的「構建新型大國關係」,態度愈益冷淡,皆因在美方外交政策圈子眼中,中方所謂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實際就是要求華府承認中美平起平坐。至於習近平強調「太平洋大得能夠同時容納中美兩國」,更隱含北京要在東亞建立屬於中國的勢力範圍,而不是由美國主導整個太平洋。
美日介入南海挑撥
北京調整策略適應
對華府而言,東南亞近年已成為壓阻中國擴大勢力範圍的工作重點。自從1977年東盟——美國對話關係建立以來,美國東盟雙邊伙伴關係一直發展緩慢,直至奧巴馬推動「重返亞洲」策略,步伐才有所加快。美國先於2009年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翌年開設駐東盟大使館,任命首位美國駐東盟大使。目前美國是東盟第三大外國直接投資(FDI)來源,2012到2013年,東盟與美國之間的貿易,從2000億美元增長到2069億美元,增幅3.5%。
不過,這些數字跟中國的相比,顯然還差一截。自2010年以來,中國連續4年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去年雙方貿易額為4436.1億美元,同比增長逾一成,更是美國東盟貿易額的一倍。東盟問題專家彼得·喬(Peter T. Keo)直言,華府拉攏東盟的力度並不足夠。事實上,直到2013年,雙方才舉行了首屆東盟——美國峰會。
為了在東南亞拖中國後腿,奧巴馬政府近年大力介入南海問題,與日本一起或明或暗力撐越南菲律賓與中國對抗,將南海問題國際化、東盟化,藉以分化離間中國與東盟關係。然而北京似乎已漸適應美日這套策略,並開始反守為攻。去年10月,習近平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發表講話,強調周邊地區對中國的重要戰略意義,被視為調整長期以來所偏重的「大國」外交戰略,轉為「周邊」與「大國」並重,並將發展與東盟友好合作,作為周邊外交的優先方向。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周在出席緬甸東盟峰會期間,提出力爭明年完成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談判。此外,北京還大力推動去年底提出的「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希望透過深化合作加強互信,巧妙避開南海爭端這一敏感話題。
其實除了共建海上絲綢之路的南下策略,北京同時也催谷「共建中亞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西進戰略,藉以鞏固與周邊鄰國關係,打破美日戰略包圍。習近平提出,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為上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建、資源開發、產業合作等項目,提供融資支持。據內地媒體透露,中國相關部門正在指導籌建「海上絲綢之路銀行」,多個東盟國家已表示將參與該銀行籌建,反映北京的銀彈拉攏策略取得初步成功。
海上絲路中國贏支持
美國分心未提供甜頭
雖然今年初的馬航失蹤災難,以及中越南海鑽油台風波,一度掀起政治波瀾,但北京總算成功妥善應對。在鑽油台風波平息後,中越很快便重新將焦點放在深化經濟關係和共同基建發展,越方還同意加入由中國牽頭、被形容為「亞洲版世界銀行」的亞洲基建投資銀行(AIIB) 。雖然美方大力唱衰AIIB、質疑有關融資安排只會令中國企業得益最多,但現實是AIIB上月底在北京成立時,包括泰國、緬甸、老撾、柬埔寨、大馬乃至菲律賓和越南等21國都同意參與。
反觀美國在東南亞地區搞離間分化有餘,但建設性的拉攏工作卻不足。推動逾20國締訂「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係協議」(TPP)本是美國亞洲再平衡策略的重要一環,希望藉此爭做亞太經濟一體化的牽頭人,把中國排除在TPP之外,可是在談判消除貿易壁壘上,迄今仍遇到國內外不少阻力。
當中國以實利實惠拉攏合作,可是美國除了出口術搞分化外,遲遲未能提供甜頭,東盟國家自然懂得在外交上如何選擇。美國資深中國問題專家葛萊儀(Bonnie Glaser)指出,東南亞不少國家都認為,美國影響力正在減弱、奧巴馬日趨弱勢,而華府過去一年也的確因為烏克蘭危機和中東ISIS問題,轉移了對亞洲的視線。對北京而言,這無疑是在外交上轉守為攻的上佳時機。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與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會晤,在制訂減排目標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美國對北京的「構建新型大國關係」,態度愈益冷淡,皆因在美方外交政策圈子眼中,中方所謂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實際就是要求華府承認中美平起平坐。至於習近平強調「太平洋大得能夠同時容納中美兩國」,更隱含北京要在東亞建立屬於中國的勢力範圍,而不是由美國主導整個太平洋。
美日介入南海挑撥
北京調整策略適應
對華府而言,東南亞近年已成為壓阻中國擴大勢力範圍的工作重點。自從1977年東盟——美國對話關係建立以來,美國東盟雙邊伙伴關係一直發展緩慢,直至奧巴馬推動「重返亞洲」策略,步伐才有所加快。美國先於2009年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翌年開設駐東盟大使館,任命首位美國駐東盟大使。目前美國是東盟第三大外國直接投資(FDI)來源,2012到2013年,東盟與美國之間的貿易,從2000億美元增長到2069億美元,增幅3.5%。
不過,這些數字跟中國的相比,顯然還差一截。自2010年以來,中國連續4年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去年雙方貿易額為4436.1億美元,同比增長逾一成,更是美國東盟貿易額的一倍。東盟問題專家彼得·喬(Peter T. Keo)直言,華府拉攏東盟的力度並不足夠。事實上,直到2013年,雙方才舉行了首屆東盟——美國峰會。
為了在東南亞拖中國後腿,奧巴馬政府近年大力介入南海問題,與日本一起或明或暗力撐越南菲律賓與中國對抗,將南海問題國際化、東盟化,藉以分化離間中國與東盟關係。然而北京似乎已漸適應美日這套策略,並開始反守為攻。去年10月,習近平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發表講話,強調周邊地區對中國的重要戰略意義,被視為調整長期以來所偏重的「大國」外交戰略,轉為「周邊」與「大國」並重,並將發展與東盟友好合作,作為周邊外交的優先方向。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周在出席緬甸東盟峰會期間,提出力爭明年完成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談判。此外,北京還大力推動去年底提出的「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希望透過深化合作加強互信,巧妙避開南海爭端這一敏感話題。
其實除了共建海上絲綢之路的南下策略,北京同時也催谷「共建中亞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西進戰略,藉以鞏固與周邊鄰國關係,打破美日戰略包圍。習近平提出,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為上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建、資源開發、產業合作等項目,提供融資支持。據內地媒體透露,中國相關部門正在指導籌建「海上絲綢之路銀行」,多個東盟國家已表示將參與該銀行籌建,反映北京的銀彈拉攏策略取得初步成功。
海上絲路中國贏支持
美國分心未提供甜頭
雖然今年初的馬航失蹤災難,以及中越南海鑽油台風波,一度掀起政治波瀾,但北京總算成功妥善應對。在鑽油台風波平息後,中越很快便重新將焦點放在深化經濟關係和共同基建發展,越方還同意加入由中國牽頭、被形容為「亞洲版世界銀行」的亞洲基建投資銀行(AIIB) 。雖然美方大力唱衰AIIB、質疑有關融資安排只會令中國企業得益最多,但現實是AIIB上月底在北京成立時,包括泰國、緬甸、老撾、柬埔寨、大馬乃至菲律賓和越南等21國都同意參與。
反觀美國在東南亞地區搞離間分化有餘,但建設性的拉攏工作卻不足。推動逾20國締訂「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係協議」(TPP)本是美國亞洲再平衡策略的重要一環,希望藉此爭做亞太經濟一體化的牽頭人,把中國排除在TPP之外,可是在談判消除貿易壁壘上,迄今仍遇到國內外不少阻力。
當中國以實利實惠拉攏合作,可是美國除了出口術搞分化外,遲遲未能提供甜頭,東盟國家自然懂得在外交上如何選擇。美國資深中國問題專家葛萊儀(Bonnie Glaser)指出,東南亞不少國家都認為,美國影響力正在減弱、奧巴馬日趨弱勢,而華府過去一年也的確因為烏克蘭危機和中東ISIS問題,轉移了對亞洲的視線。對北京而言,這無疑是在外交上轉守為攻的上佳時機。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