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關品方﹕佔領之後——香港需要嶄新的青年政策長青網文章

2014年11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11月05日 06:35
2014年11月0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筆者剛從美加回來。闊別香港才兩三周,一看恍似變了個樣子。香港不再祥和守法;年輕人的理想訴求,要走到霸佔街頭,肯定這中間出了紕漏。現在佔中、學聯和學民3個團體臨崖勒馬,擱置在佔領的區域舉行廣場公投,似有轉機。日後政府如能成立多方平台或獨立委員會協調政改,僵局或可打破。事實上,眼下學生和青年在打頭陣,幕後有錯綜複雜的政治勢力在角力,各激進派別試圖借助青年學生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把原本書生氣十足的「愛與和平佔中」的號召扭曲成為破壞法紀的鬧劇。現在法治的基礎被侵蝕,守法的精神被動搖,如果這場運動最終不能和平收場,將會是一場大災難,香港極可能從此由盛轉衰,沉淪一段頗長的日子,其破壞力遠遠不止於經濟上的損失。


套用鄧小平1989年六四事件後的總結,香港這場雨傘運動,是國際的大氣候和中港的小氣候互為影響之下形成的,就像俗語所謂「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早晚要來,避免不了。這場運動是21世紀全球一體化,市場環球化和信息普及化三大因素互動造成的,是新一代年輕人對舊意識、舊體制和舊秩序的徹底反叛和抗爭。資本主義和市場主義是極度個人自利主義的體制,加上環球金融財經制度向金融資本傾斜的內在缺失,智力和勞力的回報率遠低於土地、科技及有形和無形資產的回報率,加上通貨膨脹帶來資產價格不斷上揚,致令年輕一代缺乏向社會上層流動的機會,人浮於事,難於置業,但社會上物質的誘惑就在眼前,感到被富裕階層剝削,形成仇富心理,因此他們要奪回新一代的話語權。這是大氣候。中港關係,受到東西方不同價值觀的碰撞和衝擊,155年英國殖民統治和17年回歸中國的强烈對比有極大落差,加上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高速成長,香港和內地的經濟差距拉近,香港對中國經濟貢獻的重要性今非昔比。因此,中國崛起的勢頭愈厲害,香港年輕一代感到委屈,就愈發感到疏離。內地人來港購物、置業、生小孩、就業、讀書、旅遊、掙錢,來勢洶洶,規模令人咋舌,搶去本地人原來就不多的各種機會,而年輕人就首當其衝,特別深有痛感。加上香港政制架構的某些缺失和當年《基本法》制定時對政制發展考慮不周,分區直接選舉被少數政客鑽了空子,反對派當得容易;以罵政府和罵建制來爭得選票,可做永遠的反對派,而毋須認真地負責任地鑽研政策準備要上台執政。這些政治生態,17年來逐漸變得路人皆知,不少評論都已有深入分析,在這裏不再多說。


從這個角度看,這場雨傘運動,就是不可避免。與其矛盾累積到一定程度才爆發開來,不若順水推舟,讓它充分暴露之後,徹底解決。從這個角度看,壞事可以變成好事。至於所謂外國勢力,網上流傳不少消息,不分真假,但國際活動在香港古已有之,或許於今為烈,沒有什麼奇怪。就如同黑社會勢力,全世界到處都有。攻擊個別政治人物,要某人下台,號召人們上街支持,甚至集體辭職變相公投,提出要與特區政府以至中央政府直接對話。這一切,在運動中有人渾水摸魚,在明眼人看來,一目了然。政客在其中抽水,招兵買馬,躲在學生和青年背後指揮策劃,個別報章熱烈鼓動以謀增加銷路,各類手法層出不窮,都不難理解,不算新鮮。


寄望於堅持不懈的80、90後

問題的關鍵是,這場運動應如何結束?結束後應從中取得什麼教訓,要採取什麼新的措施對應?這才是我們長遠來看要真正關注的問題。能夠對這些問題有初步的答案,才能夠轉過頭來,解決當前的緊迫問題。二者是互動的,並不矛盾,更難有先後之分。


現在看來,亂局既成,客觀的人們都會承認,在香港,民主真的很難一蹴即至,政制改革當然要循序漸進,一步一步來。2017年普選特首,將會是一大進步。不論8月31日的人大常委會決議有什麼不足之處,現在看來定出這框架好像只是一小步,多年後回過頭來看,我們會發覺這實在是一大步。對香港的民主選舉和對中國的民主憲政,都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如果青年學生們能平心靜氣,所謂見好即收,參與建立一個多方平台(或獨立委員會),為2017年的特首普選有關提委會民主化,提委會入閘低門檻化,和提委會出閘名單制這3方面努力爭取,盡量擴大民主成分,而且堅持這個多方平台(或獨立委員會)要廣納年輕人和學生組織的代表, 公開、透明、公平、公正、和平、有序、協商、互動地有商有量,做好政改餘下的三部曲,那就給予全港市民、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一個良好的印象,把危機轉化為無比的正能量和向良好方向轉變的契機,展示香港新一代年輕人和學生的氣魄和胸襟,則何事不可為?政客不行。我們為邁向「真普選」鋪墊,應寄希望於在這場雨傘運動中堅持不懈的80後和90後!


香港的成功得來不易。我們不要讓它壞在這一代人的手裏。我們絕對不能破壞法治。民主就是互相尊重和彼此包容。這才是我們熟悉的民主社會。怎樣漂亮地退場,如何有序地自首,這場運動如何推演下去,為建設民主香港,怎樣示範給中央政府和全國人民,如何在國際樹立文明形象,這些問題,是佔領運動的青年和學生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我在這裏重申,政客不行,寄希望於在這場運動中堅持不懈的80後和90後!讓我們牢記雙贏的立場、大愛的原則、和平的方法、協商的態度。這樣才是真正懂得民主真諦的年輕一代新人。


嶄新的青年政策

但是,這樣還不夠。沒有一個嶄新的青年政策,直面大氣候和小氣候形成的根本原因,香港的基層、青年和學生都不會接受。新的青年政策要能夠實際地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什麼是困擾基層、青年和學生的根本問題?這些根本問題,政府怎樣才能夠較好地解決?有什麼針對性的具體措施幫助他們?


筆者人在旅途揪心時,不斷深思以上這些問題,還沒有想得很清楚。這裏簡單列出一些政策範疇,包括如下各個方面,例如成立青年事務局,幫助青年創業,大力扶持社會企業,鼓勵並贊助青年北上加深對中國的客觀了解(筆者說過,香港的出路在中國;我們要維護好這個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國不是我們的敵人),設獎學金和助學金到歐美以及世界各地留學或遊學、首次置業可緩付地價、成立民主教室由青年人自主管理、鼓勵青年人參政、檢討通識教育、大力扶持創意產業和互聯網產業、復興文藝教育、加强體能訓練、鼓勵青年人加入紀律部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前特首董建華先生一把年紀,退休多年,現在重出江湖,要成立智囊團,為香港的未來出謀獻策,感激之餘,希望提醒一句,不能再以舊思維,用舊方法,試圖解決新時代下新一代人的問題。我們要多聽、多學。聽他們怎麼說,請他們共同參與。學習新的通訊工具和方式和新一代溝通。


最後,讓我們看看梁啓超是怎樣談民主的。中國民主何以區別於西方民主呢?西方民主主義之出發點在人權:為要保障人權,所以行法治;為要發展人權,所以行代議制。中國民主主義,其出發點在人性:為要盡性,所以提高人格,培養人治;先築基礎於自治,期收效果於德治、禮治,而法治有以輔之。我們要取長補短,融合東西方的長處。


胡適之說過,一個常態國家,政治的責任在成年人,年輕人的興趣都在體育、娛樂、結交異性朋友。在非常態的時候,政治不能充分代表民意時,那麼干涉政治的責任就落在青年學生身上。筆者學生時期當年也曾做過學聯的副會長,因而特別對青年和學生的看法和熱情深有認同。


一輩子都在研究民主的美國學者Robert Dahl在85高齡的時候,寫了《論民主》這本小書,為了要給大家一個清楚的定義,讓人們討論民主的時候,有個依據。他指出5種民主基本元素,分別是有效的參與、投票的平等、充分的知情、對議程的最終控制以及成年人的公民資格。有效的參與,是指可以參與和知情,投票的平等則保證票票等值,充分的知情可以確保資訊的流通透明,對議程的最終控制則意味人民可以自己決定什麼可以討論、什麼不要討論,而成年人的公民資格則是主權在民的具體展現。這5點元素,可以說是目前為止對民主最清楚、可操作而且容易理解的操作型定義。那末,要落實大規模的民主,需要利用什麼樣的制度配合?他提出了6點制度要求:選舉產生的官員;自由;公正;經常的選舉,表達意見的自由,多種的信息來源;社團的自律自主;以及包容性的公民身分。這6種制度可以確保民主在大規模實施時仍然得以持續,這也是目前世界上主要民主國家都有的或多或少的制度設計。這樣的制度,被稱做「代議制度」,僅供參考,但不成其為國際標準。


香港和中國的民主化的道路,長路漫漫,我們堅持着一起走。所謂即食式的國際標準,原來就是沒有的。


作者是香港大學名譽教授、13學者方案發起人之一、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