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佔領運動何時退場,對於市民業界而言,關乎生活不再受侵擾,營運復常,生計不再受損害;對於佔領運動,則是面臨與主流社會扞格矛盾日深,持續流失支持,會否民氣潰散的問題。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的民意調查結果,反映佔領運動民意逆轉,現在應是退場時候,否則佔領效益沉降,對長遠爭取民主普選會帶來負面影響。
怪責官方顯著減少
矛頭指向搞手參與者
理大最新民調,在剛過去的周末期間(1日至2日)進行,隨機抽樣以電話訪問了554名市民,在佔領運動已經持續超過一個月的情况下,結果顯示73.2%受訪市民傾向認同現在就退場,結束佔領,26.8%則表示不同意。調查結果懸殊,認同退場的佔壓倒性優勢,反映了社會的主流民意。
大多數人認同結束佔領,原因十分淺顯,就是港九多條幹道被封堵,全港市民都受到不同程度影響,更遑論損害了業界生意、部分市民生計,甚至影響了營商環境和危害法治根基。佔領運動曠日持久,無以為繼,是客觀現實。近日,佔領組織者學聯、學民思潮和佔中三子,拋出立法會議員辭職引發「公投」、去北京見領導人、立法會否決政改方案後特首梁振英解散立法會重選等議題,可行性成疑,在社會上也沒有太大迴響,相信目的只為佔領運動添柴加火,盡量維持下去。
不過,中央對全國人大常委會8.31決定的不動如山,看不到繼續佔領會爭得什麼成果。以佔領運動的頹勢,只要當局不再犯錯誤,否則組織者的一廂情願想法,無論用多大力氣推動,都難以號召更多人支持。反之,因為師老兵疲,而一些迹象顯示,某些場地的佔領者品流愈趨複雜,運動變質風險愈來愈高,硬撑下去,只會流失支持。事態反映佔領運動愈來愈脫離民情,社會運動不考慮群衆因素,甚至堅持與市民為敵,這樣的運動難以成功。
理工的調查,發現運動組織者在受訪市民心目中,光環迅速褪色,反映的情况更值得注意。調查一條題目,問受訪者哪一個人或哪一個團體,最需要為佔領運動負責,結果38.4%認為特首梁振英/特區政府/政府官員最需要負責,佔中發起人為31%,學聯/學民思潮為9.5%,參與佔領市民/示威者為5%。受訪者認為官方最需要負責佔最多,其他3方加起來為45.5%,多過官方。
同一條問題,9月29日問過,當時理大的調查發現57.2%受訪者認為官方最需要負責,認為佔中發起人、學聯/學民思潮、參與佔領市民/示威者3方加起來為31.5%,遠低於官方。最新數字,反映認為最需要為佔領運動導致的局面負責的民意已經逆轉,怪責官方的人顯著減少,矛頭指向組織者和參與市民,則大幅增加。
這條題目的民調結果,前後比對極具意義。民意之轉變,不應解讀為受訪者、市民唾棄民主普選訴求;結合受訪者認同退場的原因,主要是4方面,包括影響經濟民生,例如交通、做生意與日常生活(47.6%);佔領運動沒有實質作用/再佔領意義不大(17.5%);目的已經達到/社會已經知道訴求,應該見好就收(13.8%);影響社會秩序/搞亂香港(7.4%)。
佔領定型顏色革命
調查反映官方誤判
綜合理大的調查結果,認為應該退場的民意已經清晰無誤,主要原因就是侵擾了市民的生活和生計。這種民意逆反的性質,再逆反的可能性極微,顯示佔領運動難再持續不下去;只要認同爭取民主普選難以畢其功於一役,現在應該是階段性收割成果的時候,保留有生力量,徐圖後計。運動組織者要拿出勇氣,從大處着眼,呼籲佔領者退場,循其他途徑繼續爭取民主普選。
關於佔領運動,除了理大的調查結果,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一名博士候選人在幾個佔領場地做的調查,探討市民參與佔領的目的,結果也值得注意。調查訪問了755人,分別是金鐘301人、旺角289人、銅鑼灣165人,發現參與者的訴求,在非常同意/同意兩個選項,爭取有真正選擇的普選有94.9%,不滿政府在政改的做法有94.6%,不滿警方的行動有77.2%,保護學生有73.1%,香港獨立有11.9%(刊A36觀點版)。
佔領運動先後被定型為「港版顏色革命」。其實,以實際行動參與佔領的人都是行動派,一貫取態較進取,調查顯示認同港獨的只有一成多一點,與其他訴求差距懸殊,另外在不同意/非常不同意選項,更有高達75.1%受訪者不同意港獨。這個調查結果,確切反映佔領者於港獨選項,只有極少數是期望可以匡正對佔領運動的認知,減少誤判,使朝野回歸爭取民主普選的框架互動,不至因為錯誤定性而把中央與香港的關係推向險境。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怪責官方顯著減少
矛頭指向搞手參與者
理大最新民調,在剛過去的周末期間(1日至2日)進行,隨機抽樣以電話訪問了554名市民,在佔領運動已經持續超過一個月的情况下,結果顯示73.2%受訪市民傾向認同現在就退場,結束佔領,26.8%則表示不同意。調查結果懸殊,認同退場的佔壓倒性優勢,反映了社會的主流民意。
大多數人認同結束佔領,原因十分淺顯,就是港九多條幹道被封堵,全港市民都受到不同程度影響,更遑論損害了業界生意、部分市民生計,甚至影響了營商環境和危害法治根基。佔領運動曠日持久,無以為繼,是客觀現實。近日,佔領組織者學聯、學民思潮和佔中三子,拋出立法會議員辭職引發「公投」、去北京見領導人、立法會否決政改方案後特首梁振英解散立法會重選等議題,可行性成疑,在社會上也沒有太大迴響,相信目的只為佔領運動添柴加火,盡量維持下去。
不過,中央對全國人大常委會8.31決定的不動如山,看不到繼續佔領會爭得什麼成果。以佔領運動的頹勢,只要當局不再犯錯誤,否則組織者的一廂情願想法,無論用多大力氣推動,都難以號召更多人支持。反之,因為師老兵疲,而一些迹象顯示,某些場地的佔領者品流愈趨複雜,運動變質風險愈來愈高,硬撑下去,只會流失支持。事態反映佔領運動愈來愈脫離民情,社會運動不考慮群衆因素,甚至堅持與市民為敵,這樣的運動難以成功。
理工的調查,發現運動組織者在受訪市民心目中,光環迅速褪色,反映的情况更值得注意。調查一條題目,問受訪者哪一個人或哪一個團體,最需要為佔領運動負責,結果38.4%認為特首梁振英/特區政府/政府官員最需要負責,佔中發起人為31%,學聯/學民思潮為9.5%,參與佔領市民/示威者為5%。受訪者認為官方最需要負責佔最多,其他3方加起來為45.5%,多過官方。
同一條問題,9月29日問過,當時理大的調查發現57.2%受訪者認為官方最需要負責,認為佔中發起人、學聯/學民思潮、參與佔領市民/示威者3方加起來為31.5%,遠低於官方。最新數字,反映認為最需要為佔領運動導致的局面負責的民意已經逆轉,怪責官方的人顯著減少,矛頭指向組織者和參與市民,則大幅增加。
這條題目的民調結果,前後比對極具意義。民意之轉變,不應解讀為受訪者、市民唾棄民主普選訴求;結合受訪者認同退場的原因,主要是4方面,包括影響經濟民生,例如交通、做生意與日常生活(47.6%);佔領運動沒有實質作用/再佔領意義不大(17.5%);目的已經達到/社會已經知道訴求,應該見好就收(13.8%);影響社會秩序/搞亂香港(7.4%)。
佔領定型顏色革命
調查反映官方誤判
綜合理大的調查結果,認為應該退場的民意已經清晰無誤,主要原因就是侵擾了市民的生活和生計。這種民意逆反的性質,再逆反的可能性極微,顯示佔領運動難再持續不下去;只要認同爭取民主普選難以畢其功於一役,現在應該是階段性收割成果的時候,保留有生力量,徐圖後計。運動組織者要拿出勇氣,從大處着眼,呼籲佔領者退場,循其他途徑繼續爭取民主普選。
關於佔領運動,除了理大的調查結果,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一名博士候選人在幾個佔領場地做的調查,探討市民參與佔領的目的,結果也值得注意。調查訪問了755人,分別是金鐘301人、旺角289人、銅鑼灣165人,發現參與者的訴求,在非常同意/同意兩個選項,爭取有真正選擇的普選有94.9%,不滿政府在政改的做法有94.6%,不滿警方的行動有77.2%,保護學生有73.1%,香港獨立有11.9%(刊A36觀點版)。
佔領運動先後被定型為「港版顏色革命」。其實,以實際行動參與佔領的人都是行動派,一貫取態較進取,調查顯示認同港獨的只有一成多一點,與其他訴求差距懸殊,另外在不同意/非常不同意選項,更有高達75.1%受訪者不同意港獨。這個調查結果,確切反映佔領者於港獨選項,只有極少數是期望可以匡正對佔領運動的認知,減少誤判,使朝野回歸爭取民主普選的框架互動,不至因為錯誤定性而把中央與香港的關係推向險境。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