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八十年代初,活動教學(Activity Approach)的理論在香港教育界廣泛被提倡,其主要精神是「以兒童為中心,從活動中學習」,讓兒童能從活動中獲取經驗,從而建構所需的知識。在活動教學的課堂中,老師由傳统的講授知識者轉變為學習的推動者,老師要把書本上的硬知識轉化成有學習目的及具趣味的活動或情境,引導兒童從做中學習(Learning by doing),這樣不單令課堂氣氛活潑,激發學習動機,也能使兒童對所學的知識印象深刻,並促進延伸學習。
從體驗中學習
今天,「活動教學」已廣為社會熟悉,也是不少家長為兒女選校時作為其中的考慮,大家都彷彿認同了「從做中學習」的需要。在筆者的學校,讓兒童從做中學習的精神已滲透在正規及隱藏的課堂中,並發展成體驗式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在個人成長課中,老師們為了培養學生尊重及關心長者,就安排學生戴上厚厚的眼罩使自己視力模糊,彎着腰兒走一段路和戴上手套來寫字,使學生體驗老年人身體的限制,從而了解長者的需要,反思個人應有的態度和責任。又如舉辦「體驗日」,讓學生親自負責家務、擔任老師等,使他們嘗試真實的工作。在體驗過後,學生們一方面對不同崗位的工作和技能增加認識,另一方面也培養出體諒、欣賞和尊重的態度。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為孩子創設有意義的體驗學習。
曾經在網上看過一段短片﹕一個八、九歲的小女孩想把家中自製的冰棒賣給路人,為家人掙一點錢,她的母親也是靠擺賣為生的,不懂教導女兒如何做才算是成功,她只是讓女兒一次又一次嘗試,並請女兒到市場去觀察,找出成功的方法;她,面對女兒沮喪的時候,還是溫和地鼓勵。小女孩在母親的鼓勵、信任及給予機會實踐下,終於售出了冰棒,並且生意「蓬勃」起來。我相信,這一次真實的經歷不但讓小女孩累積了售賣的經驗和技巧,更讓她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日後會有信心面對挑戰。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卻不時看見孩子的體驗教育被身邊的成年人剝奪了……
一個周日下午,快餐店的兩張桌子坐了七位成人和一位九歲至十歲的男孩,從商量吃什麼、喝什麼到要不要加衣,大家都七嘴八舌說不停,男孩子也曾多次發出厭煩的語句。不久,男孩的爸爸端來了食物盤子,男孩急不及待去取汽水,怎料一碰,杯子就翻了;男孩正想伸手把杯子放好,身旁已有「十四隻手」為他揩抹和打點,男孩馬上把雙手放在腿上,如「大王」一般的享受七位成年人,包括已身軀佝僂、頭髮斑白的祖父母的照顧;更甚的,那位爸爸已趕緊去再買一杯喝的了。我想﹕備受照顧的男孩在這次的經歷中體驗了什麼?他學會自理的技能嗎?他會相信自有能力處理困難嗎?他學懂負責任嗎?他,會感激身邊對他百般呵護的照顧者嗎?我恐怕答案是「不會」。
家長勿事事代勞
愛護孩子是父母的天職,然而過分照顧及事事代勞,會使孩子失去了從生活中學習,從做中學習的機會。生活中常常都有問題要解決﹕兄弟姊妹間的紛爭、遺忘了要交的課業、粗心大意的過失、個人生活的自理、朋輩相處的挑戰、成功失敗的壓力……等,其實都是讓孩子上一課人生課堂的時機,是孩子鍛煉心智、獲取技能、建立解難及抗逆力的黄金機會。我們願意把學習還給孩子嗎?
文﹕港大同學會小學校長黃桂玲
(五位校長輪流執筆,說出教育心底話)
■下期預告﹕中華基督教會全完第二小學 校長鄧依萍。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