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翻看網上日記,看到從前三歲八個月的兒子說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太陽呀……好熱呀,小朋友咁就好驚喎,咁就走咗啦……跟住有豺狼嚟食咗個小朋友喎……然後,豺狼仲食咗小朋友個爸爸同媽媽啦。」
至於兩歲半那時的女兒,是這樣說故事的——
「從前喎,有一個肥媽媽叫蘇美智。有一個小妹妹喎……佢跌親啦﹗媽媽話﹕哦……咦……wo……er……ar……講完故事啦。」
孩子比成年人更愛故事
今日翻看,媽媽再次在電腦屏幕前笑翻——小小時候的孩子實在叫人懷念。至於故事,說穿了我們人人都愛——神話傳說、宗教典籍、新聞人物專訪、法庭案件案情、臉書上交織的動態……哪一樣不是廣義的「故事」?不過孩子確實又比我們多愛一點點,他們是真真正正活在故事裏的小動物。我家兩小比起當時雖然又長大了一點,但依然生產大量故事。女兒愛把一堆恐龍玩偶排到地上,喃喃自語逐一編排;兒子則用油性畫筆把文具一一變成飛龍、怪獸、鱷魚,上演連番惡戰。
近日在讀的科普書叫The Storytelling Animals,意圖用演化生物學和心理學等科學為故事解魅——人類為何迷戀故事?我們之所以是現代人類而不是猿人,跟這種迷戀有多少瓜干?這裏容我引用作者寫閱讀的一段——「我們在書裏讀到一名『英俊瀟灑』卻『目露凶光』,而且顴骨『像刀片一樣銳利』的男子,從這些細微的線索中,創造出一個形象……閱讀故事的時候,大量深具創意的工作幾乎隨時隨地都在進行,在我們的意識底下轟轟作響。」
讀故事激發腦袋震蕩
故事結合書本這個載體,吸引孩子一頁接一頁的翻下去。請不要錯過這時候的孩子,因為他們都變得格外漂亮——從外表看來,除卻翻書的小指頭外,一切都是靜態的,可是我們看不到的卻是小小腦瓜子上億個神經元迸發出來的信號,正在瘋狂翻滾接連,不斷在作者鋪陳的故事架框當中,添加關連、意義和幻想,至於色彩、紋路、陰影等細節,一樣不缺。
所以閱讀的價值,遠遠大於識字。
今日孩子都上小學了,但是我們每晚的共讀時光依舊。不是因為他們自己讀不來,而是因為我們由始至終都受到故事魔力的牽引,而且珍惜一起在幻想裏出生入死的經驗(上回才與狐狸爸爸一起成功拯救家人,這個禮拜卻又引來一個恐怖女巫,教孩子們抓着被角驚呼)。孩子熱愛故事,本身已經是一個動人的故事。請為他們的生活留點空白,讓這個故事可以長長久久地寫下去。
作者簡介﹕愛採訪愛孩子,出版作品包括《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合著)。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這個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
文﹕蘇美智
「從前有一個太陽呀……好熱呀,小朋友咁就好驚喎,咁就走咗啦……跟住有豺狼嚟食咗個小朋友喎……然後,豺狼仲食咗小朋友個爸爸同媽媽啦。」
至於兩歲半那時的女兒,是這樣說故事的——
「從前喎,有一個肥媽媽叫蘇美智。有一個小妹妹喎……佢跌親啦﹗媽媽話﹕哦……咦……wo……er……ar……講完故事啦。」
孩子比成年人更愛故事
今日翻看,媽媽再次在電腦屏幕前笑翻——小小時候的孩子實在叫人懷念。至於故事,說穿了我們人人都愛——神話傳說、宗教典籍、新聞人物專訪、法庭案件案情、臉書上交織的動態……哪一樣不是廣義的「故事」?不過孩子確實又比我們多愛一點點,他們是真真正正活在故事裏的小動物。我家兩小比起當時雖然又長大了一點,但依然生產大量故事。女兒愛把一堆恐龍玩偶排到地上,喃喃自語逐一編排;兒子則用油性畫筆把文具一一變成飛龍、怪獸、鱷魚,上演連番惡戰。
近日在讀的科普書叫The Storytelling Animals,意圖用演化生物學和心理學等科學為故事解魅——人類為何迷戀故事?我們之所以是現代人類而不是猿人,跟這種迷戀有多少瓜干?這裏容我引用作者寫閱讀的一段——「我們在書裏讀到一名『英俊瀟灑』卻『目露凶光』,而且顴骨『像刀片一樣銳利』的男子,從這些細微的線索中,創造出一個形象……閱讀故事的時候,大量深具創意的工作幾乎隨時隨地都在進行,在我們的意識底下轟轟作響。」
讀故事激發腦袋震蕩
故事結合書本這個載體,吸引孩子一頁接一頁的翻下去。請不要錯過這時候的孩子,因為他們都變得格外漂亮——從外表看來,除卻翻書的小指頭外,一切都是靜態的,可是我們看不到的卻是小小腦瓜子上億個神經元迸發出來的信號,正在瘋狂翻滾接連,不斷在作者鋪陳的故事架框當中,添加關連、意義和幻想,至於色彩、紋路、陰影等細節,一樣不缺。
所以閱讀的價值,遠遠大於識字。
今日孩子都上小學了,但是我們每晚的共讀時光依舊。不是因為他們自己讀不來,而是因為我們由始至終都受到故事魔力的牽引,而且珍惜一起在幻想裏出生入死的經驗(上回才與狐狸爸爸一起成功拯救家人,這個禮拜卻又引來一個恐怖女巫,教孩子們抓着被角驚呼)。孩子熱愛故事,本身已經是一個動人的故事。請為他們的生活留點空白,讓這個故事可以長長久久地寫下去。
作者簡介﹕愛採訪愛孩子,出版作品包括《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合著)。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這個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
文﹕蘇美智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