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默書大法﹕從基礎學字不死記長青網文章

2014年11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11月04日 06:35
2014年11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各學校採用不同方式默書,但不論是傳統默書,還是創意默書,說到底都是測考中文組字與應用能力,想默書有好成績,就必須由基礎入手。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中文教育研究中心總監謝錫金教授(圖)建議,可就以下三點,逐步入手:


了解前文後理

先認識課文的整體,包括內容的意思和結構,例如是五言詩、說明文等,以及詞語的意思,有助加深記憶,若只抽出當中的部分溫習,不明白前文後理,這樣孩子只能夠死記,很快就會忘記。家長可嘗試遮蓋段落中的詞語,然後請孩子填充,讓孩子明白詞語的意思與應用,取代逐個詞語溫習。


拆開詞語的部件

認識了詞語的意思後,就可以深入拆解每個字詞。例如「明」由「日」及「月」組成,「章」由「立」、「日」、「十」組成,將字拆分成一個個細部件,讓孩子更易入手。


善用記憶法

保存記憶有不同方法,包括圖像記憶,例如想像百萬大道,聯想到「中文大學」四字;運用抄寫,留下字詞的印象;透過聲音,例如朗讀過的文章,亦會加深印象。家長可先了解孩子擅長哪個記憶法再加以運用。而感官刺激愈多,對記憶愈有幫助,例如學蘋果一詞,可先畫圖畫,再朗讀及抄寫,多管齊下。


謝教授認為,只要對中文字有興趣,認識多點詞彙,默書便會更得心應手。他主張從生活中識字,「課文內容與生活無關,孩子通常會死記硬背,這樣記中文字只是短暫記憶」,他說,要令其變成長期記憶,可將字義與生活連繫,例如有一間酒樓叫「聚福樓」,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點心,這樣孩子對「聚」字就更有深刻印象。謝教授說,日常生活中到處也是中文字,家長們可以好好利用,例如搭港鐵時認識站名;看卡通電影時,可調校靜音,看字幕配音;用WhatsApp溝通也要用字;超級市場亦有很多詞彙,單單是學習雪糕的口味就有很多種,「可以告訴孩子,假如他不懂這些口味的字,就只能看圖,或會選擇錯,就吃不到想吃的口味了,令孩子明白中文字的重要,與生活息息相關之餘,亦是生活必需的,就能提高他們的學習動機了」,他說,孩子從3歲起就可以接觸文字,例如到街市買水果,可以認識水果的名稱,圖文並茂更具體。


21種筆畫 口說寫法

提到認字,腦神經專科醫生黃震遐教授(圖)亦有心得,「之所以覺得中文字比英文字難,很大原因是英文字能逐個字母讀出來,用口講幫助記憶,而中文字則只可靠抄寫去記」,因此,他曾與教育工作者陳耀良合著《中文字母寫字口訣》一書,分析中文字的組件,並歸納出21種筆畫形狀,包括「點」、「十」、「 」、「目」等,讓中文字可以用口說出寫法,就如英文字以字母拼出串法一樣,例如「華」字,是「十十橫十十串」,「立」字是「點橫捺撇橫」,黃教授說,學多一點基本的字,便可以教孩子將不同單字組合,例如「立」加「日」是「音」,再加「十」是「章」,「首要令孩子不害怕中文,讓他們覺得中文字就如層層疊般的遊戲,他們覺得有趣味,自然肯學肯記」。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