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觸木﹕大澳棚屋 幼木方撐起一間屋長青網文章

2014年11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11月02日 06:35
2014年11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今期由佔領現場返回家居系列的最後一回,介紹除了漁船以外,另一香港特色的木構居所,這居所是和漁業同樣有關係的大澳棚屋。


大澳棚屋,除了是攝影發燒友們熱中的拍攝主題、本地旅遊團必到的景點之一,以及不少學生專題研習的探討課題外,其實,還是見證着香港居住問題的活生生例子。


與漁業鹽業同源

大澳,有着「東方威尼斯」的美譽,以漁村水鄉風情特色吸引本地及來港遊客,根據漁農自然護理處及長春社的網上資料,大澳位處本港最西面,和南中國海及伶仃洋毗連,是珠江的淡水河及鹹海水交匯之處,地理環境優越,而且有着良好避風位置,故此一度曾是漁業發展極為蓬勃的港口。除此之外,早於北宋時期,大澳範圍內已有一個官營鹽場,直到清朝乾隆年間,大澳仍是重要的鹽田,因此漁業和鹽業同樣曾是大澳最重要的兩個行業,然而兩個行業雖各有不同的際遇,最後卻是同樣的走向式微,因今期集中以棚屋為主角,故其衰落原因不贅了。


棚屋:陸上漁船

大澳最早出現建於水上的棚屋,據歷史學家考證,約是二百多至三百年前,即清初至清中葉左右,因着漁民的生活需要應運而生;既是一所生活和工作結合的場所,有如一艘陸上的漁船般,亦是用來照顧未適合在漁船上生活的老幼而設,沿着河道的兩旁興建,因着其建築年分的新舊、大小和半圓頂、平頂及斜頂等不同,形成一道獨特而錯落的風景。唯一相同之處,是所有棚屋必定建於潮漲時水位最高的位置上,並於屋下置有小梯伸延至水面,方便上落停泊在棚下私人碼頭般的小船。


結構:主棚 頭廠 棚頭

棚屋的結構若仔細點劃分的話,可分為主棚、頭廠和棚頭,而「主棚」又包括前段的廳房、中段的神位和後段的長輩房間三部分;「頭廠」簡單一點,即廚廁部分,而類似露台的「棚頭」,既是日常作息的地方,也是棚屋間的主要通道及居民聚會之處,形成戶戶緊扣,帶來睦鄰關係的一道橋樑;有時更可以是作業區域,包括修補魚網、買賣、交收魚獲、或者是曬晾醃製海產的地方,視乎棚屋大小和天台是否已有合適位置曬晾而定。一般較早期的棚屋只有一層,約十五至二十呎長,呈拱形半圓頂,五六十年代左右才興起兩層的棚屋。


物料方面,棚屋初期的用料包括:葵葉、木板和石柱等等,所以早期棚屋又叫做葵棚。葵葉和木板等用作空間間隔上,石柱則是負責支撐結構部分,撐起整間棚屋的重量,讓棚屋得以穩定地站立於水上。後來改以密度極高、一種尺寸多為小至中的喬木科硬木,連龍舟和漁船都用以作底部龍骨的「坤甸」木,替代石柱作支撐,加上木柱接地處的水泥鞏固,然後加上鋅鐵蓋頂和外牆,一所基本的棚屋,由三名熟練的大澳棚屋師傅主理,約可在廿多天左右的時間落成。


棚屋的遭遇

大澳棚屋雖是香港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也是悠久漁港歷史的活標本,在香港未成為殖民地前已經紮根,但其遭遇卻一直甚為坎坷。由當年港英政府和不太識字的漁民簽下含糊文件開始,便一直把棚屋視為僭建的寮屋一類,並曾進行了部分清拆。直至回歸後的特區政府,也曾嘗試取締棚屋,並曾提出着眼於旅遊發展多於居民生活條件的方案,欲將之改建成馬來西亞式度假村,在居民和輿論極力反對下才擱置;至二○○○年一場無情的四級大火燒掉近百間棚屋,顯示出消防問題亟待改善(可惜去年一場重蹈覆轍的三級火再次證明預防火災的問題並未解決),直至到了二○○二年,政府終定下保留棚屋的意向,卻仍不願將棚屋合法化,使到居民仍要面對最基本的供水和排污問題。直到本年初,城規會才正式公布大澳市中心的分區計劃大綱草圖,將棚屋納入規劃建議之內,有機會將部分棚屋劃為「住宅(丁類)」的地帶,但細節上的規限對該處居民而言仍是禍福難料。


參考資料:

大澳文化生態綜合資源中心:cerc.ywca.org.hk

長春社:www.conservancy.org.hk/conser/nature/class02.htm

香港旅遊發展局:www.discoverhongkong.com

漁農自然護理署:www.afcd.gov.hk

後記

從小時候念書開始,直到現在政府的官腔口脗,同樣以「地少人多」或「山多平地少」等理由去概括論述香港的居住和房屋問題,然而這是否就是事實的全部?多年來我們有否質疑過這種說法?明明香港的出生率持續下降,為何房屋會不足夠?但同時又一直存在「有樓無人住、有人無樓住」的情况?發展商手上又為何能有這麼多的土地儲備?

身為小市民究竟在居住問題上還有何選擇?當歷史悠久的大澳棚屋也只被政府視為寮屋,我們實在無法再對本地的房屋作任何想像,或任由地產霸權擺佈,或眼白白看着盛極一時的各項產業被政策淘汰,或看着政府只着眼經濟效益,把一切收編到旅遊業和服務業等可計算利益的範疇之內,面對這種種無奈,我們有能力改變嗎?

欄目簡介

英文「Touch Wood」,有驅散噩運的意思,有說和廣東話的「大吉利是」意思相近。無論如何,木頭和人類的關係可說是唇齒相依,由原始人鑽木取火,到用木搭建房屋,利用木筏渡河,製作家具,及至各種藝術設計等,木都是不可或缺的材料,故此本欄目命名為「觸木 Touch Wood」,正希望把一些和木有關的人、事和地方,以至簡單的DIY創作和各位讀者分享。


作者簡介

王天仁,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以回收木卡板創作卡通動物雕塑超過十年,活躍於不同類型展覽、跨界合作和項目策劃,亦積極擔任教育工作,近來透過不同平台,以文字分享所見所想。


www.facebook.com/junkwoodsculpture

文/ 天仁

圖/ 天仁、資料圖片

編輯/ 方曉盈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