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三日,許多人一覺醒來,才發現一道嶙峋的鐵絲網牆,把德國硬生生撕裂成東西兩邊。
自此,家人血親相隔兩地、坐落邊線的房子被迫拆除、挺而走險逃向西德的人被無情射殺。
轉眼間,下周日將是柏林圍牆倒下二十五周年的日子,我們請來分別在東德及西德長大的德國人分享,圍牆是怎樣築起的、以及是怎樣被推倒的。
讓我們慶祝那邊的自由空氣不再為高牆所阻;也毋忘香港當下搭建的高牆,為的也是推倒不可見也更可怕的圍牆。
香港歌德學院院長Dr. Gabriele Gauler,在物質豐饒的西德長大,還記得第一次見到東德人的印象:「他們穿的衣服很不同,店裏的衣服也是不知名的品牌。」同樣曾為西德人的德國領事Andres Otto補充道,因為東德禁制入口,所以所有物品皆由當地工廠所生產,所以品質也沒有保證。
東德物資匱乏 西德親友接濟
在東德出生及長大的Holger Nürnberg當然記得物資是如何匱乏——唯一可以購得外國貨品的機會是聖誕節時可買到來自古巴的橙:「但是這種橙不好吃,只能用來榨汁。」每年,來自西德的親戚都會到東德探望他們一家,為他們帶來咖啡、朱古力、麵粉、絲襪;還有聖誕時收到他們寄來的禮物:「他們送的不過是洗衣粉,但對我們來說經已是珍稀物資,我還記得我多麼喜歡它的香氣!」
「報紙只寫人民有多高興」
除了物資匱乏外,Holger還記得在東德的高壓統治下,新聞自由及言論自由也被褫奪。「報紙只會報道人民有多高興、節慶有幾多人參與。來自西德的書本及雜誌一律被禁止。我們在學校裏只准讀經典文學以及符合蘇聯意識形態上要求的書籍。」Holger說。但Holger稱東德人深明自己活在一個怎樣的社會:「因為我們會和西德的朋友家人通信,也會收看來自西德的新聞、聽西德的電台。」
幸運的Holger透過合法申請移民西德。自一九八六年起,他就不停向政府申請移居西德。因為如此,他受聘的公司受壓而需把他辭退,他唯有不停的打散工。但終在一九八九年四月,他的申請獲批。「我還記得到西柏林的一天是我人生最愉快的一天。我的親戚帶我到市中心的廣場閒逛,人們散坐在噴泉旁,輕鬆傾談。一切都是這麼的放鬆、自由,不似東德段每個街角都有警察駐守,我終於呼吸到自由的空氣。」Holger說。
但並不是每人都像Holger般幸運;二十八年來,超過五千人成功逃到西德、但也有約一百三十六人在逃脫間不幸死亡。著名的故事有:Bernauer Strasse區的房子剛好落在東、西德的邊界上,居民於是嘗試跳窗落入西德邊界、由西德的消防員在窗外打開氣墊營救;也有人曾自製熱氣球飛過圍牆,結果卻不幸墮下身亡;而最大型的一宗逃脫在地下發生:有人從東德一間廢棄麵包店挖隧道到西德,結果五十七人成功穿越隧道並逃出東德。
「星期一示威」東德蔓延
一九八九年九月,東德人民長久抑壓的憤怒終於壓抑不住——由Leipzig人民在馬克思廣場示威開始,揭開了東德的Monday Demonstrations的序幕;並蔓延到東德多個城市。然而當時東德民眾並非要求拆除柏林圍牆,而是希望容許更大的出入自由、言論自由、政治改革等等。一九八九年十月,時為蘇聯總書記的戈巴契夫對當時東德領袖Erich Honecker留下一句名言:「Life punishes those who come too late」,勸喻他放棄高壓統治,推行改革。十一月,東德官員Günter Schabowski舉辦記招,在席間回應一名記者提問時回答東德人可申請出境、永久離境,而且即時生效(有傳為他誤解上級命令)。剎那間全國民眾激動沸騰、衝到柏林圍牆去,在群眾力量壓迫下邊境士兵打開門讓人們出入。維持二十八年之久的無理禁制終被擊潰。不過,柏林圍牆的倒下並不代表東西德的統一。當時大家對兩德的命運仍看不透,需經過後來的商議及選舉才作出統一德國的決定。
柏林東邊畫廊 繪出歷史傷痛
德國分裂成東、西兩德期間,柏林圍牆有着兩張截然不同的臉孔。東德的一面只得一片茫然灰白,因為高壓的邊境禁制不容任何人靠近;而西德的一面是「花哩碌」的塗鴉、簽名、字句。柏林圍牆倒下後,一九九○年,兩個藝術組織VBK和BBK的藝術家決定以塗鴉的方式在前東德的一面無情高牆上表現歷史傷痛。
現在這面高牆是聞名遐邇的East Side Gallery,一共有一百○五張繪畫,包括著名的The Kiss:前蘇聯總書記Leonid Brezhnev及前東德領袖Erich Honecker擁抱舌吻的畫面,已成九十年代最震撼的影像之一。
東德建圍牆防人口流失
二次世界大戰後,戰敗的德國,分為由英國、美國及法國勢力影響的西德以及受蘇聯管治的東德。然而因受到西德的自由及經濟環境所吸引,大量東德的年輕人及知識分子移居西德。為了防止人口流失,東德於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三日凌晨在一夜之間建成了四米高的鐵絲網,封鎖邊界。後來鐵絲網以石屎加固,還加建圍欄和地雷區,由哨兵看守,限制大部分東德人進入西德。
德人寄語香港——改變有賴萬眾一心
Gabriele記得,一九八九年在東德的Monday demonstrations是一次主張和平的示威,示威者們手執「No Violence」的標語,並叫喊口號:「Wir sind das Volk!」(We Are The People)。「這跟香港學生們的雨傘運動一樣,都很和平。」她說。還記得早前德國總領事蘭布斯多夫在林鄭月娥面前以德語道:「我不宜公開評論香港政治發展,但借鑑德國歷史,相信香港人能為年輕一代而自豪。」故問兩位該如何借鑑德國經驗?Gabriele指東德的自由當然不是一步達到的;一九五三年東德的工人示威曾被暴力鎮壓,到一九八九年圍牆開放總共經歷了三十多年。Holger道:「我也曾受過共產黨統治,我明白共產政治有多討厭。但我想如果香港人希望有改變,應讓更多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參與這次運動。當年的Monday Demonstrations的示威者,有學生、教會、工人、主婦等等,大家萬眾一心才可成功。」
Berlin Fest——慶祝圍牆倒下二十五年
為慶祝柏林圍牆倒下二十五周年,香港歌德學院與德國駐香港總領事館將於十一月八日(星期六)舉行一個名為Berlin Fest的免費公眾活動,包括兩個德國音樂會、兩個有關柏林圍牆倒下前後techno音樂發展的展覽、戶外電影放映、本地藝術家活動及「重建」的柏林圍牆、塗鴉藝術表演等——讓公眾感受圍牆倒下後,柏林人的喜悅以及文化圈的百花齊放。當天將會有柏林特色食物及飲品供應,而觀衆於活動尾聲時可以一起參與打破「圍牆」,帶走一片「圍牆」的「碎片」作為紀念。
日期:11月8日(星期六)
時間:16:00- 21:30
地點:土瓜灣牛棚書院
網址:www.goethe.de/hongkong
文/ 吳世寧
圖/ 陳淑安、由受訪者提供、Panorama Photo Stock Co., Ltd.、資料圖片
編輯/ 何錦源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自此,家人血親相隔兩地、坐落邊線的房子被迫拆除、挺而走險逃向西德的人被無情射殺。
轉眼間,下周日將是柏林圍牆倒下二十五周年的日子,我們請來分別在東德及西德長大的德國人分享,圍牆是怎樣築起的、以及是怎樣被推倒的。
讓我們慶祝那邊的自由空氣不再為高牆所阻;也毋忘香港當下搭建的高牆,為的也是推倒不可見也更可怕的圍牆。
香港歌德學院院長Dr. Gabriele Gauler,在物質豐饒的西德長大,還記得第一次見到東德人的印象:「他們穿的衣服很不同,店裏的衣服也是不知名的品牌。」同樣曾為西德人的德國領事Andres Otto補充道,因為東德禁制入口,所以所有物品皆由當地工廠所生產,所以品質也沒有保證。
東德物資匱乏 西德親友接濟
在東德出生及長大的Holger Nürnberg當然記得物資是如何匱乏——唯一可以購得外國貨品的機會是聖誕節時可買到來自古巴的橙:「但是這種橙不好吃,只能用來榨汁。」每年,來自西德的親戚都會到東德探望他們一家,為他們帶來咖啡、朱古力、麵粉、絲襪;還有聖誕時收到他們寄來的禮物:「他們送的不過是洗衣粉,但對我們來說經已是珍稀物資,我還記得我多麼喜歡它的香氣!」
「報紙只寫人民有多高興」
除了物資匱乏外,Holger還記得在東德的高壓統治下,新聞自由及言論自由也被褫奪。「報紙只會報道人民有多高興、節慶有幾多人參與。來自西德的書本及雜誌一律被禁止。我們在學校裏只准讀經典文學以及符合蘇聯意識形態上要求的書籍。」Holger說。但Holger稱東德人深明自己活在一個怎樣的社會:「因為我們會和西德的朋友家人通信,也會收看來自西德的新聞、聽西德的電台。」
幸運的Holger透過合法申請移民西德。自一九八六年起,他就不停向政府申請移居西德。因為如此,他受聘的公司受壓而需把他辭退,他唯有不停的打散工。但終在一九八九年四月,他的申請獲批。「我還記得到西柏林的一天是我人生最愉快的一天。我的親戚帶我到市中心的廣場閒逛,人們散坐在噴泉旁,輕鬆傾談。一切都是這麼的放鬆、自由,不似東德段每個街角都有警察駐守,我終於呼吸到自由的空氣。」Holger說。
但並不是每人都像Holger般幸運;二十八年來,超過五千人成功逃到西德、但也有約一百三十六人在逃脫間不幸死亡。著名的故事有:Bernauer Strasse區的房子剛好落在東、西德的邊界上,居民於是嘗試跳窗落入西德邊界、由西德的消防員在窗外打開氣墊營救;也有人曾自製熱氣球飛過圍牆,結果卻不幸墮下身亡;而最大型的一宗逃脫在地下發生:有人從東德一間廢棄麵包店挖隧道到西德,結果五十七人成功穿越隧道並逃出東德。
「星期一示威」東德蔓延
一九八九年九月,東德人民長久抑壓的憤怒終於壓抑不住——由Leipzig人民在馬克思廣場示威開始,揭開了東德的Monday Demonstrations的序幕;並蔓延到東德多個城市。然而當時東德民眾並非要求拆除柏林圍牆,而是希望容許更大的出入自由、言論自由、政治改革等等。一九八九年十月,時為蘇聯總書記的戈巴契夫對當時東德領袖Erich Honecker留下一句名言:「Life punishes those who come too late」,勸喻他放棄高壓統治,推行改革。十一月,東德官員Günter Schabowski舉辦記招,在席間回應一名記者提問時回答東德人可申請出境、永久離境,而且即時生效(有傳為他誤解上級命令)。剎那間全國民眾激動沸騰、衝到柏林圍牆去,在群眾力量壓迫下邊境士兵打開門讓人們出入。維持二十八年之久的無理禁制終被擊潰。不過,柏林圍牆的倒下並不代表東西德的統一。當時大家對兩德的命運仍看不透,需經過後來的商議及選舉才作出統一德國的決定。
柏林東邊畫廊 繪出歷史傷痛
德國分裂成東、西兩德期間,柏林圍牆有着兩張截然不同的臉孔。東德的一面只得一片茫然灰白,因為高壓的邊境禁制不容任何人靠近;而西德的一面是「花哩碌」的塗鴉、簽名、字句。柏林圍牆倒下後,一九九○年,兩個藝術組織VBK和BBK的藝術家決定以塗鴉的方式在前東德的一面無情高牆上表現歷史傷痛。
現在這面高牆是聞名遐邇的East Side Gallery,一共有一百○五張繪畫,包括著名的The Kiss:前蘇聯總書記Leonid Brezhnev及前東德領袖Erich Honecker擁抱舌吻的畫面,已成九十年代最震撼的影像之一。
東德建圍牆防人口流失
二次世界大戰後,戰敗的德國,分為由英國、美國及法國勢力影響的西德以及受蘇聯管治的東德。然而因受到西德的自由及經濟環境所吸引,大量東德的年輕人及知識分子移居西德。為了防止人口流失,東德於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三日凌晨在一夜之間建成了四米高的鐵絲網,封鎖邊界。後來鐵絲網以石屎加固,還加建圍欄和地雷區,由哨兵看守,限制大部分東德人進入西德。
德人寄語香港——改變有賴萬眾一心
Gabriele記得,一九八九年在東德的Monday demonstrations是一次主張和平的示威,示威者們手執「No Violence」的標語,並叫喊口號:「Wir sind das Volk!」(We Are The People)。「這跟香港學生們的雨傘運動一樣,都很和平。」她說。還記得早前德國總領事蘭布斯多夫在林鄭月娥面前以德語道:「我不宜公開評論香港政治發展,但借鑑德國歷史,相信香港人能為年輕一代而自豪。」故問兩位該如何借鑑德國經驗?Gabriele指東德的自由當然不是一步達到的;一九五三年東德的工人示威曾被暴力鎮壓,到一九八九年圍牆開放總共經歷了三十多年。Holger道:「我也曾受過共產黨統治,我明白共產政治有多討厭。但我想如果香港人希望有改變,應讓更多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參與這次運動。當年的Monday Demonstrations的示威者,有學生、教會、工人、主婦等等,大家萬眾一心才可成功。」
Berlin Fest——慶祝圍牆倒下二十五年
為慶祝柏林圍牆倒下二十五周年,香港歌德學院與德國駐香港總領事館將於十一月八日(星期六)舉行一個名為Berlin Fest的免費公眾活動,包括兩個德國音樂會、兩個有關柏林圍牆倒下前後techno音樂發展的展覽、戶外電影放映、本地藝術家活動及「重建」的柏林圍牆、塗鴉藝術表演等——讓公眾感受圍牆倒下後,柏林人的喜悅以及文化圈的百花齊放。當天將會有柏林特色食物及飲品供應,而觀衆於活動尾聲時可以一起參與打破「圍牆」,帶走一片「圍牆」的「碎片」作為紀念。
日期:11月8日(星期六)
時間:16:00- 21:30
地點:土瓜灣牛棚書院
網址:www.goethe.de/hongkong
文/ 吳世寧
圖/ 陳淑安、由受訪者提供、Panorama Photo Stock Co., Ltd.、資料圖片
編輯/ 何錦源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