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超過一個月以來,香港只有單一議題,就是佔領運動,政府以至社會各界都圍着這個議題團團轉。香港當然不止這個議題,而且佔領運動又不能當飯吃,此所以匯豐銀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王冬勝昨在公開場合提到,隨着人民幣發展,本港各界要研究港元的出路。實際上,除了政改、佔領,香港還有其他重要事項需要研究、商討和處理,特別是人民幣走向國際有提速之勢,面對世界貨幣秩序重整在即,香港如何自處?港元怎麼辦?已經是不能迴避,需要拿出辦法應對的時候。
檢視內因外部環境
31年聯匯必須改變
聯繫匯率政策由1983年10月起實施,至今31年,其間幾許風雲變幻;不過,聯匯政策一成不變,前朝港英政府、回歸後特區政府對這個政策的堅持與執著,有點不可思議。事實上,17年前亞洲金融風暴爆發,當時受影響東南亞諸國都把貨幣與美元掛鈎,穩定局勢之後,今時今日,除了香港,他們都已先後脫鈎。港府官員每逢遇到這個議題都是重彈老調,說什麼聯繫匯率行之有效,最適合香港,云云。不過,事態發展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檢視內因外因,政府不可能再把聯匯政策當作圖騰來膜拜,必須破解聯匯不可碰觸的迷思。
當年實施聯匯政策,是中英談判香港前途問題,人心虛怯,社會動盪不安,在港元兌美元一度跌至十算之後,港英政府把港元與美元掛鈎,此際聯繫匯率起到一個錨的作用,穩定了港元、金融和整體經濟情况。不過,此後香港與美國經濟周期愈來愈不同步,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香港出現通縮和經濟衰退,但是美國經濟好,使香港未能減息救市;2008年金融海嘯,美國以超低利率救市,三度推出量化寬鬆印銀紙政策,香港因為背靠中國,經濟向好,即使熱錢湧進,資金氾濫,仍不能以加息來壓抑樓市,致使樓市泡沫愈吹愈大。
另外,踏入新世紀以來,美元實質貶值超過三成,人民幣持續升值,港元購買力顯著下降,反映在民生,市民承受高通脹、高樓價、高租金之苦,都與聯匯直接間接有關。現實生活上,聯匯之於市民未見其利,先見其害。可以說,就本港內部情况,聯匯政策仍然是一個錨,不過這個錨已經不起穩定作用,而是下沉的錨,拖着香港沉落深淵。聯匯扭曲了香港社會,樓市泡沫衍生深層次矛盾,因此,要治理香港,聯匯是病源之一,必須消除。
外因則是人民幣走向國際而牽動的貨幣新秩序,香港要謀自處之道。不少權威研究機構已認定,只要中國經濟按目前的速度發展,預期10年內中國的GDP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之一,是國家戰略部署和既定政策;按「十二五」規劃藍圖,到2020年上海會成為與中國經濟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金融界人士認為,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確立之時,人民幣應該已經可自由兌換,完成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條件。
人民幣走向國際的步速,從幾個方面反映出來。包括:──
•中國與愈來愈多國家的貿易以人民幣結算,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資料,過去兩年中港以外地區使用人民幣結算,大升8倍;
•除了香港,新加坡、倫敦、巴黎、盧森堡、法蘭克福、等歐亞城市,都已開展離岸人民幣業務,肯定還有其他城市加入;
•今年首9個月,中國及香港境外確認的所有證券結算中,有28%使用人民幣,兩年前同期為16%,增幅顯著;
•人民幣目前為全球第七大支付貨幣,從2011年7月的第18名直線衝上第7名,佔全球付款由0.3%連翻超過四倍至今年9月的1.72%,為紀錄新高;
•另外,英國是先進經濟體率先把人民幣納入為儲備貨幣,歐洲央行亦已就此討論,歐洲與中國貿易額之龐大,歐洲已經成為中國最大出口市場,以人民幣為儲備貨幣是早晚的事。
人民幣在國際支付地位持續提升,世界銀行預估,到了2025年,人民幣、美元及歐元將成為三分天下格局。檢視情况發展,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並非遙遠的事。香港在全球金融格局之優勢,是作為中國與投資者的中介角色,然則在人民幣成為各方直接交易的貨幣之後,港元的角色在哪裏?事實上,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之後,港元的居中交易角色也會式微,屆時港元怎麼辦?港元出路已經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人民幣成國際貨幣
港元角色地位須調整
王冬勝提出5個可能,包括維持現狀、讓港元自由浮動、港元與一籃子貨幣掛鈎、與人民幣掛鈎、人民幣成為本地貨幣取代港元等。即將到來的貨幣新秩序,哪一種做法更適合香港,尚待官員專家學者研議,唯一知道的是現行聯匯政策一定要改變,才可以紓解內部問題、港元的存在以至香港的生存發展問題。從這個角度,期望佔領運動盡快結束,使各方可以集中精神,思考研議應對貨幣新秩序,香港飲頭啖湯的內地資本市場開放的滬港通,得以盡快開通,使香港更有經濟與財政能力,解決堆積如山的深層次矛盾。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檢視內因外部環境
31年聯匯必須改變
聯繫匯率政策由1983年10月起實施,至今31年,其間幾許風雲變幻;不過,聯匯政策一成不變,前朝港英政府、回歸後特區政府對這個政策的堅持與執著,有點不可思議。事實上,17年前亞洲金融風暴爆發,當時受影響東南亞諸國都把貨幣與美元掛鈎,穩定局勢之後,今時今日,除了香港,他們都已先後脫鈎。港府官員每逢遇到這個議題都是重彈老調,說什麼聯繫匯率行之有效,最適合香港,云云。不過,事態發展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檢視內因外因,政府不可能再把聯匯政策當作圖騰來膜拜,必須破解聯匯不可碰觸的迷思。
當年實施聯匯政策,是中英談判香港前途問題,人心虛怯,社會動盪不安,在港元兌美元一度跌至十算之後,港英政府把港元與美元掛鈎,此際聯繫匯率起到一個錨的作用,穩定了港元、金融和整體經濟情况。不過,此後香港與美國經濟周期愈來愈不同步,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香港出現通縮和經濟衰退,但是美國經濟好,使香港未能減息救市;2008年金融海嘯,美國以超低利率救市,三度推出量化寬鬆印銀紙政策,香港因為背靠中國,經濟向好,即使熱錢湧進,資金氾濫,仍不能以加息來壓抑樓市,致使樓市泡沫愈吹愈大。
另外,踏入新世紀以來,美元實質貶值超過三成,人民幣持續升值,港元購買力顯著下降,反映在民生,市民承受高通脹、高樓價、高租金之苦,都與聯匯直接間接有關。現實生活上,聯匯之於市民未見其利,先見其害。可以說,就本港內部情况,聯匯政策仍然是一個錨,不過這個錨已經不起穩定作用,而是下沉的錨,拖着香港沉落深淵。聯匯扭曲了香港社會,樓市泡沫衍生深層次矛盾,因此,要治理香港,聯匯是病源之一,必須消除。
外因則是人民幣走向國際而牽動的貨幣新秩序,香港要謀自處之道。不少權威研究機構已認定,只要中國經濟按目前的速度發展,預期10年內中國的GDP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之一,是國家戰略部署和既定政策;按「十二五」規劃藍圖,到2020年上海會成為與中國經濟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金融界人士認為,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確立之時,人民幣應該已經可自由兌換,完成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條件。
人民幣走向國際的步速,從幾個方面反映出來。包括:──
•中國與愈來愈多國家的貿易以人民幣結算,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資料,過去兩年中港以外地區使用人民幣結算,大升8倍;
•除了香港,新加坡、倫敦、巴黎、盧森堡、法蘭克福、等歐亞城市,都已開展離岸人民幣業務,肯定還有其他城市加入;
•今年首9個月,中國及香港境外確認的所有證券結算中,有28%使用人民幣,兩年前同期為16%,增幅顯著;
•人民幣目前為全球第七大支付貨幣,從2011年7月的第18名直線衝上第7名,佔全球付款由0.3%連翻超過四倍至今年9月的1.72%,為紀錄新高;
•另外,英國是先進經濟體率先把人民幣納入為儲備貨幣,歐洲央行亦已就此討論,歐洲與中國貿易額之龐大,歐洲已經成為中國最大出口市場,以人民幣為儲備貨幣是早晚的事。
人民幣在國際支付地位持續提升,世界銀行預估,到了2025年,人民幣、美元及歐元將成為三分天下格局。檢視情况發展,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並非遙遠的事。香港在全球金融格局之優勢,是作為中國與投資者的中介角色,然則在人民幣成為各方直接交易的貨幣之後,港元的角色在哪裏?事實上,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之後,港元的居中交易角色也會式微,屆時港元怎麼辦?港元出路已經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人民幣成國際貨幣
港元角色地位須調整
王冬勝提出5個可能,包括維持現狀、讓港元自由浮動、港元與一籃子貨幣掛鈎、與人民幣掛鈎、人民幣成為本地貨幣取代港元等。即將到來的貨幣新秩序,哪一種做法更適合香港,尚待官員專家學者研議,唯一知道的是現行聯匯政策一定要改變,才可以紓解內部問題、港元的存在以至香港的生存發展問題。從這個角度,期望佔領運動盡快結束,使各方可以集中精神,思考研議應對貨幣新秩序,香港飲頭啖湯的內地資本市場開放的滬港通,得以盡快開通,使香港更有經濟與財政能力,解決堆積如山的深層次矛盾。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