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幼稚園篇﹕鼓勵參與 表達自己長青網文章

2014年10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10月28日 06:35
2014年10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說起幼稚園推行戲劇教學,很多人會問:「細蚊仔得唔得架?」香港天主教教區學校聯會幼稚園組去年申請優質教育基金,在旗下17間幼稚園推行戲劇教學。天主教聖瑪加利大幼稚園陳紫雯校長及天主教聖安德肋幼稚園劉賢美校長均表示,他們看到推行後,學生在自信心、表達能力、創意思維等各方面都有顯著進步。


兩園的教師去年開始接受中英劇團的培訓並進行試教,今年9月開始正式推行。兩園均把戲劇教學投放在全科學習上,而每月一次劇團會派專業導師到學校跟教師一起上課,讓教師加以改進。


聖安德肋幼稚園的趙淑賢及林嘉麗老師解釋,戲劇教學跟傳統教學的不同:「戲劇教育不是要做一台戲,而是在戲劇中抽出一些元素滲入教學當中。」戲劇教學講求以學生為主體,互動性較高。「而且鼓勵全部同學都有份參與,不再是只有最主動舉手的才有機會表達自己。」


陳校長舉了一個例子:「例如我們有一個主題名叫『冒險王』, 教師會化身冒險王和學生一起到不同場景冒險,例如沙漠。遇上沒有食水了,該怎麼辦好呢?『冒險王』會邀請小朋友一起運用已有知識,去想想如何解決。」她解釋,由於教師模仿了「冒險王」的語氣及身體語言去扮演,小朋友會投入更多。


她又認為,戲劇教學可讓課堂變得更有趣味,提高學生的專注力。由於有更多互動,學生因而有更多機會表達自己,促進其表達能力。另外,學生很多時需要跟組員一起商量解決問題,亦可提升其社交能力。聖安德肋幼稚園的葉鳳琪老師補充道,由於學生要投入角色去思考,因此可培養他們多角度思考的能力。由於戲劇教學並沒有既定劇本,也可訓練同學的創意思維。


教師扮角色 克服心理關口

至於困難,陳校長認為教師先要克服心理關口:「戲劇教學講求教師的投入程度,例如扮演冒險王時,語氣、動作也要豪邁一點,跟平日的自己可能很不同。」聖安德肋幼稚園的彭詠妮老師及曾佩賢老師認為,教師最大的挑戰在於,需要因應同學的反應去調整教學內容,教師需要有迅速的反應。他們之前有個「上學去」的主題,問同學如何說服長頸鹿上學,有同學說因為有茶點。老師在追問茶點時間有什麼吃,有同學回應說「有頭髮食」。老師便要立即反應過來,把原本的教學內容變成討論有什麼東西可以吃和不可以吃,以及什麼是髮菜等。


不同級別教法有異

另外,被問及低班學生會否較難掌握戲劇學習模式,陳校長表示,他們會分階段為不同學齡的小朋友安排課程。例如對K1的學生,他們只會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有勇氣站出來表達自己的想法。K2的學生開始要演繹角色。到K3,教師才會要求學生參與劇情的創作,例如小老鼠遇上某場景,會有怎樣的反應?而聖安德肋幼稚園的劉賢美校長則表示,例如在幼兒班時,教師要較多示範,指令也要非常清晰,熱身時間也要長一點,讓同學可以更容易進入角色。另外,他們只會要求學生至少學懂如何表達情感,例如開心會怎樣,傷心又會怎樣。到了高班,則要求學生跟其他組員合作,而學生也要學會以整句句子去表達意思。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