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年,港大同學會小學又收到逾3000份小一入學申請,到校採訪,例必要問其特色、威水史;然而,黃桂玲校長先亮出的不是學校的學科有多強、課外活動獲得多少獎項,而是學校為照顧低年班而設的愛心小天使,還有帶學生做義工,她深信,除了學術,要同時培育出有愛心、懂關懷及負責任的學生,才是真正的全人教育。
以長帶幼學責任 服務社區建同理心
港大同學會小學的教育理念,是希望透過提供愉快學習,培育出活潑、好學、思辨、創新的學生,而在學習知識之上,黃桂玲校長補充,希望學生能成為一個有愛心、懂關懷及負責任的人。為推動這一方面,學校設立愛心小天使,由四年級的學生擔任,他們的職責是照顧一年級的新生,在開學初期,每逢小息都會帶領他們去操場玩耍、上洗手間、一起吃零食等,又會教他們收拾自己的儲物櫃,「目的是讓高年班的學生學習關懷及服務身邊的人,同時亦令小一生更易適應校園生活」,黃校長說﹕「小一生有被學兄學姐照顧的回憶,將來到他們四年班,也會更樂意擔起照顧低年班的責任。」
服務亦延伸至校外,學校設有社區服務單元,由二年級起,學生就會開始服務社會,例如到老人院、傷健服務中心等。早前學生到過香港盲人輔導會,參與口述影像,了解盲人生活的情况,「透過實際經驗,建立同理心,學生對別人的需要會更敏感」,黃校長說。
走出課室 體驗中學習
而學校課程設計的一大特色,就是帶領學生走出班房,讓他們從體驗中學習。黃校長說,大部分學校視參觀為一種課外活動,但他們就將之配合課程,變成一種教學法,並應用於不同科目。例如英文科講述Park的一課,會帶學生到鄰近的柴灣公園上課;到中上環一邊認識香港歷史,一邊學習中文寫作技巧;當常識科讀到有關服務大眾的職業,會帶他們到消防局;要他們認識大自然時,就會到地質公園等。黃校長稱,學校一直在擴展校外學習,包括海外考察,「從前比較少到外地,但現在幾乎每級都會到外地考察,例如四年級會到台灣認識火山」。除了帶學生外出,學校亦經常邀請不同團體到校,例如英文科學習Pets,便請來愛護動物協會的工作人員以英語講解他們的工作,「當日學校有很多小狗,學生能近距離接觸,他們都十分興奮!」她又提到,這些參觀活動,學生不單用眼看,之前更要做多番準備工夫,例如三年級認識社區服務,學生要帶着平板電腦到社區中心做問卷調查,看看該區有什麼設施,居民又想要加添什麼;他們也要拿着筆記本,隨時摘錄資料,「非只由教師單向講課,我們將學習交給小朋友作主動,會更加深刻」。
為了令學生有足夠時間建立關係,學校每兩年才會分班一次。另外,學校注重基礎底子,雖不設精英班,但為照顧差異,會因應學生能力將全級分成3至4組,每周分開上兩堂中文、英文、數學課,穩固基礎。學校亦特別注重語文,中文以普通話授課;小一生更全由外籍老師教授英文,「6歲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黃金期,因此才有這樣的安排」,黃校長說,二至六年級每周亦有至少兩堂為外籍老師授課。
文﹕鍾家寶
協力:陳詩雅
圖﹕黃志東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