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今日是佔領運動滿一個月,歷經所謂廣場公投的大轉折之後,運動陷入進退維谷困境。如何走下去,不單關乎今次運動成敗,也涉及民主運動的前景;期望運動持份者在狂飈激情過後,事態沉澱下來之際,停一停,檢視佔領運動的初衷。思考前路,在認知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的情况下,應以收割今次成果,延續新世代爭取民主的生命力為現階段運動目標。是進是退,都要以這個目標為考慮,以免再犯主觀錯誤而更陷於被動。
佔領運動偏離原旨
侵擾市民策略不對
佔領運動發端於佔領中環,雖云佔中三子策劃了約一年半,不過運動之誕生由偶然因素促成。在9月26日罷課最後時刻,學生衝進政府總部東翼前地(俗稱公民廣場)而起,兩日後警方施放87枚催淚彈,本來要驅散大批聚集群衆,反而激發更多市民上街支持學生。佔中發起人在壓力下,宣布提前佔中行動,但是佔領地點並非中環,而是就地佔領金鐘,一些人則佔領銅鑼灣和旺角鬧市。佔領運動從一開始,就偏離佔中原本規劃。
佔領運動擴大之後,參加者良莠不齊。佔中最具道德感召力的愛與和平,不少參加者棄如敝屣,與警方對抗對打;佔中標榜遇到警方執法,參加者安靜躺下來,讓警員逐個抬走,以顯示公民抗命高尚情操的一幕,從未出現。佔領運動消耗道德光環,而且有加速之勢。因此,佔中發展出來的佔領運動,變得荒腔走板,整體社會未能適應。由於臨時改了劇本,警方應對也顯得亂套而引發爭議。
就博弈層面,佔領運動繼承佔中的假設:佔中認為癱瘓了中環金融區,可迫使中央讓步,讓香港實施有真正選擇的特首普選安排。不過,佔中發起人在佔領運動爆發不久,就承認這個想法不可行,認識到中央不會因此而屈服的現實。但是,現在看「雙學」(即是學聯、學民思潮)的公開發言,仍然堅信只要保持壓力、增加壓力,就會爭得他們的訴求。「雙學」憑什麼有這樣的判斷,由他們交代,但是從運動的主觀客觀條件、與權力當局的力量對比,許多人(包括支持學生的學者)都知道這是虛妄的一意孤行,「雙學」只是倚恃大家對學生的愛護與包容,堅持己見而已。
佔領運動改變了佔中的初衷,由佔領中環改為佔領港九主要幹道之後,為運動帶來難以承受的變數。港九幾條幹道被封堵,打擊面太大了,數以百萬計市民生活,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嚴重衝擊小企業生計、業界營運,部分連生存也出現問題。可以說,佔領運動出現了與民為敵的效果,民怨沸騰,運動獲得市民的支持急速流失。佔領運動認為「犯小惡、立大功」的策略,當市民愈來愈看清楚中央不會因此讓步的時候,就會遭到反噬,承受着市民要求「還我路權」的巨大壓力。一個失去大多數市民支持的運動,若要持續下去,或需另闢蹊徑。
另外,佔領運動對經濟造成的影響,開始浮現。內地旅客減少,酒店訂房大跌三成,信用卡簽帳額下挫二成,籌備多時的滬港通開通無期等,具體影響,短中期將在各個行業、商號、公司企業的營運情况反映出來,這是人人都要承受的惡果。業界向高等法院申請禁止封堵旺角與中信大廈的禁制令,已獲批准延長繼續有效,有佔領人士聲言不會遵行,抗拒法庭裁決不單涉嫌藐視法庭,更是衝擊司法制度和司法機構的權威,若香港賴以成功的基石──法治因而動搖,將是不可承受之重。
學者各方善意勸退
學生勿再一意孤行
從佔領運動的初衷,一個月來運動的影響和事態,對運動各方持份者而言,現在是讓事態沉澱、思考,再謀前路的時候。特別是學生,不能封閉在自我認定的思維,要看看社會發生了什麼事,聽聽市民的欲求;搞政治、社會運動,僅從主觀出發,脫離現實,難以修成正果事小,因而要市民、社會付出不必要代價,造成遺憾事大,這種情况絕對要警惕和避免。
廣場公投夭折之後,各方持份者冷靜下來,這是正面積極發展,因為學聯代表與政府對話之後,持份者一度頭腦發熱,要加強對政府施壓進逼,使人擔心事態會推向絕境。撤銷公投,讓大家有空間思考,是好事。過去,對運動潑些冷水的言論,都會招來批評,許多人因而噤聲不語。不過,隨着事態惡化,這幾日,學德兼備的學者、校長,曾經協助學聯與政府對話的學者,對學生群體有影響力的年輕學者等,紛紛發言,期望學生知所進退。這是知識分子負責任做法,學生對愛護之言,應該積極回應。
佔領運動持份者反思之後,會採取什麼行動,尚待揭曉。從對民主運動有益、符合市民利益的角度,無論後續怎麼做,首要不應再侵擾市民的生活。挽回民心、佔領人心,應該是現階段佔領運動的目標,而非挾持市民的利益,隔着特區政府向中央叫陣。學生有自由選擇回不回家,但交通回復暢通、社會回復秩序、市民回復正常生活,事關日後爭取民主的動力;期望持份者,特別是學生掌握時機,創造空間。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佔領運動偏離原旨
侵擾市民策略不對
佔領運動發端於佔領中環,雖云佔中三子策劃了約一年半,不過運動之誕生由偶然因素促成。在9月26日罷課最後時刻,學生衝進政府總部東翼前地(俗稱公民廣場)而起,兩日後警方施放87枚催淚彈,本來要驅散大批聚集群衆,反而激發更多市民上街支持學生。佔中發起人在壓力下,宣布提前佔中行動,但是佔領地點並非中環,而是就地佔領金鐘,一些人則佔領銅鑼灣和旺角鬧市。佔領運動從一開始,就偏離佔中原本規劃。
佔領運動擴大之後,參加者良莠不齊。佔中最具道德感召力的愛與和平,不少參加者棄如敝屣,與警方對抗對打;佔中標榜遇到警方執法,參加者安靜躺下來,讓警員逐個抬走,以顯示公民抗命高尚情操的一幕,從未出現。佔領運動消耗道德光環,而且有加速之勢。因此,佔中發展出來的佔領運動,變得荒腔走板,整體社會未能適應。由於臨時改了劇本,警方應對也顯得亂套而引發爭議。
就博弈層面,佔領運動繼承佔中的假設:佔中認為癱瘓了中環金融區,可迫使中央讓步,讓香港實施有真正選擇的特首普選安排。不過,佔中發起人在佔領運動爆發不久,就承認這個想法不可行,認識到中央不會因此而屈服的現實。但是,現在看「雙學」(即是學聯、學民思潮)的公開發言,仍然堅信只要保持壓力、增加壓力,就會爭得他們的訴求。「雙學」憑什麼有這樣的判斷,由他們交代,但是從運動的主觀客觀條件、與權力當局的力量對比,許多人(包括支持學生的學者)都知道這是虛妄的一意孤行,「雙學」只是倚恃大家對學生的愛護與包容,堅持己見而已。
佔領運動改變了佔中的初衷,由佔領中環改為佔領港九主要幹道之後,為運動帶來難以承受的變數。港九幾條幹道被封堵,打擊面太大了,數以百萬計市民生活,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嚴重衝擊小企業生計、業界營運,部分連生存也出現問題。可以說,佔領運動出現了與民為敵的效果,民怨沸騰,運動獲得市民的支持急速流失。佔領運動認為「犯小惡、立大功」的策略,當市民愈來愈看清楚中央不會因此讓步的時候,就會遭到反噬,承受着市民要求「還我路權」的巨大壓力。一個失去大多數市民支持的運動,若要持續下去,或需另闢蹊徑。
另外,佔領運動對經濟造成的影響,開始浮現。內地旅客減少,酒店訂房大跌三成,信用卡簽帳額下挫二成,籌備多時的滬港通開通無期等,具體影響,短中期將在各個行業、商號、公司企業的營運情况反映出來,這是人人都要承受的惡果。業界向高等法院申請禁止封堵旺角與中信大廈的禁制令,已獲批准延長繼續有效,有佔領人士聲言不會遵行,抗拒法庭裁決不單涉嫌藐視法庭,更是衝擊司法制度和司法機構的權威,若香港賴以成功的基石──法治因而動搖,將是不可承受之重。
學者各方善意勸退
學生勿再一意孤行
從佔領運動的初衷,一個月來運動的影響和事態,對運動各方持份者而言,現在是讓事態沉澱、思考,再謀前路的時候。特別是學生,不能封閉在自我認定的思維,要看看社會發生了什麼事,聽聽市民的欲求;搞政治、社會運動,僅從主觀出發,脫離現實,難以修成正果事小,因而要市民、社會付出不必要代價,造成遺憾事大,這種情况絕對要警惕和避免。
廣場公投夭折之後,各方持份者冷靜下來,這是正面積極發展,因為學聯代表與政府對話之後,持份者一度頭腦發熱,要加強對政府施壓進逼,使人擔心事態會推向絕境。撤銷公投,讓大家有空間思考,是好事。過去,對運動潑些冷水的言論,都會招來批評,許多人因而噤聲不語。不過,隨着事態惡化,這幾日,學德兼備的學者、校長,曾經協助學聯與政府對話的學者,對學生群體有影響力的年輕學者等,紛紛發言,期望學生知所進退。這是知識分子負責任做法,學生對愛護之言,應該積極回應。
佔領運動持份者反思之後,會採取什麼行動,尚待揭曉。從對民主運動有益、符合市民利益的角度,無論後續怎麼做,首要不應再侵擾市民的生活。挽回民心、佔領人心,應該是現階段佔領運動的目標,而非挾持市民的利益,隔着特區政府向中央叫陣。學生有自由選擇回不回家,但交通回復暢通、社會回復秩序、市民回復正常生活,事關日後爭取民主的動力;期望持份者,特別是學生掌握時機,創造空間。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