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惑﹕從前線的觀點看長青網文章

2014年10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10月24日 06:35
2014年10月2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陳岡校長在《明報》9月25日刊登一篇文章,題為〈抗爭是學習通識的成果?——探討「通識科偏重政治」的深層原因〉,指出通識科文憑試偏向考核政治題目的原因,並以科學化的手段分析論證題目的偏頗程度。我身為新晉的通識教師,經驗尚淺,對陳岡校長的幾項論點或論證方法大惑不解,希望陳校長能夠指點迷津。


首先,就校長回應學民思潮發言人劉貳龍的內容,我很大程度贊同,亦認為這對避免部分政治團體以劉同學之言攻擊通識科起關鍵作用。為此,身為通識教育界的同工,我對此深表感激。雖然如此,我仍然就陳校長其後針對考評局的指控有以下疑問:


一、考評局的通識試題真的偏向政治議題?

陳校長以課程文件的探究問題數量(51題)作為基礎,附以「政治參與」及「身分認同」兩大單元的探究問題(7題)及政治題所佔分數,作數量化的比較分析,得出「政治考題所佔百分比」高於「課程指引中政治問題所佔百分比」的結論。但我必須指出,這種分析方法,其實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若我們細看陳校長所羅列的「政治考題」,所涉獵的內容並不單單包括該兩大單元。以2014年卷一第1題丙部為例,「透過示威遊行表達訴求有助提升香港人生活素質」便已包括「今日香港」中的「生活素質」單元;若我們再參考考評局提供的考生答案範例,更會發現「以遊行示威爭取改善環境;例如將軍澳堆填區」是可接受答案。換言之,「能源、科技與環境」六大單元之一亦可包括在課程指引探究問題的計算之中;又以2013年卷二第2題乙部的「香港人參與與國家有關的重大事件會加強他們對國民身分的認同。」為例,「現代中國」的「改革開放」重要議題及事例,考生都可援引作答,身為「通識之父」的陳校長理應清楚,又何以會把這一大單元排除在計算之中?若未能充分解釋這明顯的遺漏,相信陳校長的論點絕對難以服眾。


而且,由於試題包括「政治參與」以外的其他單元,若陳校長把整條問題都歸納為「政治考題」,未免有失公允。較合理做法,是把考題總分乘以「政治參與」所佔考評內容的比重。以上述的2014年卷一第1題為例,若以我的分析重新計算,由於考生在作答時至少要花一半篇幅在「生活素質」相關的概念之上,政治考題佔整份試卷的比重應只有9/58-10/58,約10%,比陳校長的計算結果為低。其他考卷的比重分析,也存在同樣的嚴重漏洞。


最後,據我所知,甚少學校會按探究問題數量分配六大單元在3年高中各自所佔的課時,換言之,陳校長以各個單元的探究問題數量作為衡量出題或教學比例的準則,缺乏教學上的根據(例如,「生活素質」的探究問題數量與「可持續發展」一樣,但前線教學大多偏重前者)。較合適的做法,是以各單元的難度為準則,學生較易掌握及運用的單元(如生活素質)可在卷一多出,較難的(如可持續發展)可在卷二多出。由此可見,考評局出題時,考慮到能力較弱的學生,偏重考生較切身或常見的議題(例如立法會及遊行等議題),可說是無可避免,甚至是應有之義。


二、考評局的「政治傾向」真的會影響各前線教師的教學方向?

即使後輩以上分析有錯漏之處,考評局的「政治傾向」真的成立,這種傾向是否如陳校長所言的「倒流效應」,會影響前線教師的課程選擇,卻仍然存疑。根據後輩在前線的有限經驗及認知,真正影響前線教師的倒流效應並非「政治傾向」,而是「單元傾向」,甚至「題型傾向」。即使是課程改革較緩慢的學校,都逐漸傾向多教考評局多考核的單元(如今日香港),而少教少考核的單元(如全球化及公共衛生)。這種傾向,與政治傾向毫不相干,而是建基於考核內容的比例之上,實為香港中學傳統功利主義的傾向所致,對教學的影響遠遠比「政治傾向」為大。


較走得前的學校,則開始以「題型」為主,例如傳統的數據漫畫成因影響分析,以及各種各樣的評論題。他們的理念,大多以建立學生的思維框架為主要目的,期望學生無論面對怎樣的議題,都能根據題目的類型,作適切的分析及解答。這種傾向,可說是把傳統「知識為本」的教學模式改為「技能為本」。因此,即使考評局當真經常考核「政治知識」,對這些學校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


由此可見,所謂「教師為了照顧學生考試的需要,倘有偏教政治議題,完全可以理解」,很有可能是建基於陳校長個人的猜想,與現實情况並不相符。


三、通識科應為政治而去政治?

陳校長在文中尾段提到「若這個法定機構擬卷過程不能按專業水平自律,最終要由外在力量因政治因素或誤判來他律……這後果是沒有人希望見到的。」,實在說中了一眾通識教師的心聲及憂慮。但即使我們不願見到通識科受某些政治力量操控,也不代表我們在通識科的考評上要有「政治潔癖」,在出卷上故作「政治中立」,故意限制政治考題在當中的成分與比重,要求考評局「預防及調整文憑試試卷出現政治上的偏頗」。身為通識教師或出卷員,理應以學生的政治啟蒙或公民素質為優先,裝備他們成為他朝香港民主社會中的良好公民,而非左顧右盼地,為防止通識科受政治干預,而使她出現「去政治化」的傾向。


畢竟,政治是眾人之事,我們無可退避,社會如是,通識教育,也應如是。


作者是中學通識科教師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