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陶國璋﹕釋迦與金鐘長青網文章

2014年10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10月21日 06:35
2014年10月2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筆者不是佛弟子,這裏只是借助佛教的緣起觀,描述「佔中運動」此因緣運會。


據說,佛陀在菩提樹下悟得世界的如相:世間一切的事物都不是獨立自存的,他稱之為「空」,世界事物是由因緣和合而有。


「因」是主因,「緣」是助緣的意思。例如一朵玫瑰花在花園裏盛放,玫瑰花的種子是它的主因,而陽光、雨水、泥土……則是助緣。所以玫瑰花並非獨立自存物(thing),而是一緣起事(event)。


再進一步,佛家《阿含經》區別因果與因緣。因果是「異時依生」,例如太陽出來,冰雪便融化,太陽的熱力是因,冰雪融化是果,物理事件屬於因果範圍;因緣則是「同時並起」,人間世的事件,屬於因緣和合,所以「佔中事件」是同一時刻,是由多因多果交互交織衍生。


佛家認為人類一旦認知世界,即有價值判斷,稱為「苦受」、「樂受」,喜歡或不喜歡;例如佔中人士看到梁振英在電視講話,無論他說任何內容,即有「不喜歡」之感。


我們對事物有不同的價值判斷,是由於內心有不同的價值信念。這些價值信念是怎樣形成的?例如學生認為「佔中運動」是保衛香港的民主、自由;「反佔中」人士認為運動破壞了民生秩序,佔中人士認為警察粗暴,而警察卻覺得受盡委屈……我們首先不作任何價值判斷(其實很難),依佛家的緣起觀,任何的價值信念並非天造地設必然如此的,它是受到社會風俗、家庭教化、經濟條件、政治體制、自然環境以至遺傳因素所制約。每一種因素又各自有其獨立的作用,同時又交互起來,產生複合的緣起作用。


因緣、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

更深刻的是,緣起的條件可以無限多,因中有,緣中有緣,無限伸延,有些重要的,有此偶然的,緣起如鏡中之鏡,互相反映,倒影無盡,但是,大家受了情意所渲染,已遺忘了現時信念的來龍去脈,還以為自己的價值信念是必然如此。


後來,大乘佛教的唯識宗興起,將佛陀初說的因緣,擴展為「四緣」:因緣、增上緣,所緣緣和等無間緣。


因緣是總說。凡事情的形成,都有因緣。例如我們將「佔中運動」視為一緣起事,人大通過行政長官的選舉方式為主因(任何主因仍可有因中之因),而佔中三子鼓吹佔中行動、大學生罷課等等為助緣(任何的緣又可以有緣)。


增上緣,指事情演化的催化劑。政府宣布政改方案,初期的反應並不太激烈,相信當時沒有人能想像佔中運動會如此壯大。但,催淚煙一出,催淚煙就是增上緣,此一時,彼一時,事情便滾球效應,一發不可收拾。


所緣緣,可理解為攀緣,事情一旦發生,不斷滾動下去,即有種種後果或副作用,所以佛家強調業力(Karma),「業」是行為的後果效應,可以是善業,也可以是惡業,它們好像種子般,等待適當的時機便引發出來:現時,明顯的所緣緣就是:香港人的兩極化對峙,年輕人與成長人士的爭論,家庭分裂為兩派,facebook中大量的unfriend,朋友間熱烈討論政治或避而不談政見,佔中人士認為警察粗暴清場,而警察則感到成了磨心,被家人親友歧視,有冤無法外訴。


等無間緣,是指事情的演化無止息地發展,「無間」就無間斷之意。本來世間的事情是剎那生滅,緣聚而有,緣散則滅,現時佔中仍在等無間中演化,而各種增上緣(例如警察打人事件),大家每天仍為電視畫像所牽引,心思仍然躍動,故事情將怎樣發展,是無法預計的。


佛家稱緣起的人間世是「業力不可思議」,小小的業力種子可以牽一髮而動全身,其影響不可以用思想或語言來說清楚: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由於塞爾維亞族學生普林西普開槍打死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引發(增上緣),也可以是由一人的甘地發動絕食抗議,印度走向獨立,跟着骨牌效應,引發全球反殖民運動,甚至結束了英國日不落帝國之夢(所緣緣)……

緣起的條件無盡:年長的港人曾親涉文化大革命、天安門事件、中國改革開放,他們曾經恐共,反共,甚至曾經千辛萬苦移民外地,首經排「長龍」領BNO護照,卻被外國歧視,所以他們會希望平穩安定,甚至對香港的現况感恩,以較寬容的態度看待「一國兩制」。較年輕的港人,自從保衛皇后碼頭事件,年輕人對香港這公共空間,普遍貫入了感情,所謂本土意識抬頭。任何的立場都有其背景,任何立場都有理可說,依佛家的解讀,都是緣起而有。


佛家的人生態度好像很抽離,對政治運動並不投入,因為佛教是宗教,其立場並不在於肯定人間世,只希望眾生放下自我偏執,放下自以為是,出世間而清淨無染。因緣是釋迦的體悟,背後的智慧是實踐其慈悲心,慈者予愛,悲者憐眾生苦之深,此悲心令人感動。


追求開放的社會體制

筆者重申不是佛弟子,如果人類是活在全知無知之間,我們不能全知緣起的所有條件,不輕易判斷催淚煙是引起佔中運動的因果,那麼我們就需要開放,承認緣起的不可思議。亞里士多德說人是理性的動物,理性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接受自己的判斷有錯誤的可能。正如Karl Popper在論《開放社會與它的敵人》一書提到,封閉社會的特點是權力集中在獨裁者手中,而獨裁者自信掌握了絕對真理,他們拒絕接受意見。而開放社會的開放性是基於沒有人知道完美的政府是什麼樣子,於是次優的選擇是一個可以和平更替權力的政府。


英國政治家洛克(John Locke)說:民主是避免少數人犯上不可逆轉的惡。所以我們要為民主奮鬥,制衡極權。但,另一方面,他又說:人類需要合群生活,所以政治就是我們不可避免的惡。他的意思政治中的權力鬥爭,利益集團操控資源分配,都是政治中可避免的副作用,人要為民主政治奮鬥,同時要提防理想主義者在追求民主所帶來種種說不清的「惡」。


追求民主,其實是追求一開放的社會體制。開放就是接受多元性,多元性不是我說了算數的個人主義,多元性是不斷改善,只有真正的胸懷能寬廣包容,正是佛陀所說:慈者予愛,悲者憐對方苦之深也。


作者是中文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