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海外教育﹕芬蘭教育 重思考互信長青網文章

2014年10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10月21日 06:35
2014年10月2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一說起芬蘭,大家第一時間想起的,可能是聖誕老人的家鄉,又或者諾基亞、憤怒鳥遊戲的誕生地。但其實最教芬蘭人引以為傲的,是他們的教育,官方甚至因此籌辦了Future Learning Finland機構,向世界各地推廣他們的教育模式。


在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舉辦的PISA測試(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中,芬蘭學生在閱讀、數學、科學及解難能力,多年來均躋身全球前列。但有趣的是,芬蘭教師及學生的課時都比其他國家平均為低。究竟芬蘭教育背後有什麼秘密?原來一切源於「信任」﹕政府信任教師的專業水平,信任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學生可自訂學習進度,教學相長,互相信任,此乃芬蘭教育成功的原因。


◆教師篇

名師出高徒,芬蘭的學生學術表現如此傑出,背後有賴一班高水準的教師團隊。曾任職芬蘭教育部門的Niko Lindholm及曾留學芬蘭的本地準教師Christine,從三方面分析為什麼芬蘭教師能教育出一班優秀的學生﹕


教師培訓完整 實習期長

芬蘭政府要求所有任教小學及中學的教師,均需至少考獲碩士學位。曾在芬蘭Tampere大學教育學系作交換生一個學期,現就讀香港教育學院中文教育學士課程的Christine(圖),認為芬蘭的師資培訓非常完整。例如當地規定教師最少到學校實習一個學期,相對而言,本港部分師資文憑課程只需學生實習4至8個星期。另外,所有教育系畢業生必須完成一份研究論文,這令準教師有機會建立更整全的教育理念。在芬蘭,師資培訓一般長達5年,部分學生會修讀6至7年,以修讀更多課程,增加教學專業知識。


教學方式學校自決 省行政時間

Niko和Christine均表示,教師在當地有很大自主度。Niko說,主管芬蘭基礎教育的全國教委會,只會提供不同科目的教學目標與內容大方向,實際教學方式完全下放至學校自決。當地沒有督學,亦沒有一連串的自評報告要學校撰寫,不會有統一指標評價各間學校。每學期完結後,老師只需與校長檢討之前訂下的教學目標能否達到,並規劃下學期的教學計劃。Christine作為準教師,很欣賞芬蘭的做法,她認為只有前線教師才最清楚學生的需要,而且不用花大量時間撰寫各類報告,也令教師可以更專注於教學上。


專業受尊重 工作壓力輕

由於芬蘭教師均受過多年專業訓練,因此在當地被視為專業人士,社會地位跟律師、醫生看齊。另外,芬蘭教師的工作壓力亦相對較輕。根據OECD的研究顯示,芬蘭教師的教學時數平均每年只有589小時,較其他OECD的國家平均要低100小時之多。難怪在2013年一項國際調查(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Survey)中,有高達95%的芬蘭受訪初中教師表示滿意自己的工作。


◆學生篇

芬蘭學生學術表現傑出,但他們卻毋須為應付形形式式的考試而疲於奔命。現分別於本港中學就讀中四及中五的芬蘭交換生Axel及Emma,以及曾在芬蘭留學的香港中學生Boris及大學生Christine,均認為芬蘭的學校鼓勵學生思考,教師的工作是幫助學生自行找尋答案,而並非單向灌輸知識。


不排名 自訂學習計劃考試時間

在芬蘭,中小學生的成績表上並沒有顯示名次,目的是讓學生集中在個人學習進度,而不是與其他同學競爭。Christine認為,這做法讓學生有更好的心理質素學習,而Axel及Emma則認為令學習氣氛更好,因為同學間不會視對方為競爭對手。


去年曾在芬蘭留學一年、現正就讀中五的香港學生Boris說﹕「在芬蘭,學生可自訂學習計劃,就連大學入學試,學生也可自行選擇考試時間。例如學生對自己較有信心的,可以選擇在同一個月內考完所有科目,或分開幾次參加也可以。」另外,芬蘭學生的上課時間,要較其他OECD國家低15%。學生有更多時間去享受閒暇、參加活動及按個人進度去複習。


讓學生專注自己的學習進度,而不是與同學比較,反而令芬蘭學生的整體學術能力更為平均。OECD的報告顯示,整體芬蘭學生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只有4.7%,較英國、澳洲等發達國家(分別高達23%及19.8%)為少。


教師啟發學生自找答案

Christine認為,芬蘭教師着重學生自行尋找答案,教師在課堂上扮演的是faciliator(促進者),並非單向傳授知識。她以自身作例子﹕「自己起初也怕舉手發問,但當地老師很鼓勵學生表達想法,經常強調知識是共構出來的。」


另外,她又指,芬蘭老師很鼓勵學生打破框框,認為求學並不是只求一個答案。相對而言,她認為香港的風氣是較傾向考試為本。Boris亦認同芬蘭的老師傾向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自行找尋答案。他舉例說,上物理課時教師只會提供器材,讓同學自行思考怎麼樣的實驗步驟可以找出他們需要的答案。另外,當地學生亦慣於挑戰老師,不會認為老師是權威就不敢質疑對方的說法。


師生比例低 關係密切

根據OECD的數據顯示,芬蘭的師生比例非常低,中學階段是1:14,而小學階段更只有1:13。Boris指出,在一些選修課上,更可能每班只有5至6名學生。他認為學生對課堂的注意力會提高,而且同學間、師生間的關係更為緊密:「芬蘭學生相約老師一起午飯是很平常的事。」


芬蘭學生Axel笑言,自己剛到本港中學辦理入學手續時,便已經遇上第一個文化衝擊﹕他獲發了一個學生編號!他說﹕「在芬蘭我可沒有什麼『學生編號』!老師都認識學校裏的每個學生,因此不會用『編號』去代表一個學生。」Emma亦認為在芬蘭,師生關係比香港要緊密得多。


文﹕梁淑英

圖﹕陳淑安、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