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小學雞媽媽﹕小息用來做什麼?長青網文章

2014年10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10月21日 06:35
2014年10月2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美國兒科學會去年刊出一篇文章,題目叫「The Crucial Role of Recess in School」(小息在學校的重要角色),說明小息提供的時間,可以讓小朋友「休息、遊戲、想像、思考、活動、進行社交」。


這個道理我家兩隻小學雞都懂得,但為何要勞煩兒科醫生們幫忙寫文章解答?原來是因為,在學業成績競爭激烈的今日,小息地位隨時不保,「有趨勢顯示,愈來愈多學校重新分配時間,側重學術科目,令上課日中這重要的一環(小息)變得危危乎」。而為了向大人力陳小息的重要性,文章裏還強調這一點﹕「放完小息後,兒童和青少年變得更專注,認知能力的表現更佳。」


孩子主導小息也是一種學習

「勤有功、戲無益」這句話已經深深植入我們的教養觀念。何况,香港小學生現在要學習的東西何其多,大量內容排着隊似的要躋身課程內,為了應付各種測試和評估,老師和同學都追趕得上氣不接下氣。至於看似空白的小息,則成為最便利的待宰羔羊,彷彿隨便用哪個理由都可以在它身上捅一刀。畢竟對很多大人來說,空白等於浪費,自由時間即是投閒置散。而在學校裏,孩子的自由往往又被解讀為失控和沒秩序。


其實由孩子主導的小息時間,也是一種學習經驗,而且具有無法在課室複製的獨特價值。因為,只有在自由時間裏,小朋友才可以稍稍脫離大人的嚴密監視,不必受制於由大人編配的座位,隨便挑個對象,自在地演練社交技巧,譬如邀請同學參與自己的遊戲、在友儕間發表意見、處理分歧、經歷被拒絕……


還小孩小息的自由

你或者會說,這種成長經驗本該自然發生,哪裏稀奇?但稀奇的是,此地小學雞的生活,往往被安排得異常緊密,令自由空間變得彌足珍貴﹕上學是全日制的,下課有各式各樣的興趣班,回家還有大堆功課等着。在擠得滿滿的時間表中,「被規劃」成為常態,不單無法進行自主自發的社交活動,就連「留白」都變得奢侈。


這個訴求來自朋友家中的小學雞﹕「我覺得很不公平。老師很喜歡教書,講不停嘴,常常聽到『叮噹』還繼續教。但是小息又要限定時間,一聽到『叮噹』,無論在玩什麼,小朋友都要立刻停止!」勤力的老師佔用小息時間教未完的書(如果要教的書不是那麼多)、手腳慢的同學被要求在小息做功課/抄手冊(如果功課量可以合理一點)、而「罰小息」也成為小學的常用語了(如果教導學生不必每每用「罰小息」這下策)……


請大人們也看到小息的價值,一起珍視孩子卑微的自由吧。


作者簡介﹕愛採訪愛孩子,出版作品包括《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合著)。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這個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


文﹕蘇美智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