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最近因為政改問題陷入社會衝突,以內戰政治理論著稱的美國耶魯大學政治學講座教授、「秩序、衝突和暴力研究計劃」總監卡利瓦斯(Stathis N. Kalyvas)恰好此時訪港,他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分析內戰成因及其暴力起源時,不應只關注階級、宗教和種族等社會表面的「主要分歧」(master cleavage),亦須觀察由地方利益瓜葛以至私人恩怨的「本地分歧」(local cleavage),而這套分析框架亦有助理解政治示威等社會衝突,除了表面的二分爭端,亦要觀察本地分歧的影響。
稱本地分歧造就衝突
卡瓦利斯接受嶺南大學社會學系和政治學系邀請,上周來港演講,其後接受本報專訪。他表示,外界喜歡以二分法簡單理解內戰(甲方vs.乙方),但若深入研究就會發現其性質十分複雜,故由上而下的觀察方式並不正確。他以近期在中東攻城掠地的武裝組織「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為例,解釋上述框架:主要分歧可沿用二分法,一是「政府vs.叛軍」(政府與自稱為「聖戰分子/伊斯蘭主義者」的叛軍交戰),二是「什葉vs.遜尼」(代表什葉派的政府與代表遜尼派的叛軍發生教派衝突);但在主要分歧以外,本地分歧可見諸於遜尼派本身亦按部族或地理位置陷入分裂,肇因包括爭奪地方資源和利益等因素,則非二分法可以解讀。
卡氏早在The Ontology of “Political Science”(2003)一文中指出,內戰的相互作用或動態「實質上由本地分歧塑造」,故主要分歧經常無力解釋衝突及其暴力的性質。
本地分歧的重要性,可體現於本地勢力的合縱連橫。他續以ISIS為例,儘管某些伊拉克村莊被指是由ISIS控制,但實際上或是由與其結盟的本地部族所控制,可見ISIS這種小組織得以迅速擴張,並非只靠意識形態灌輸,也靠與當地族群結盟,利用本地分歧招攬新血和爭取盟友,作為試圖最終兼併各路勢力的第一步。
上而下觀察不當 宜微觀至個人
「當年美軍長期佔領後才領悟到與本地勢力結盟的重要,開始重新收編叛軍勢力,但美軍撤出後什葉派以遜尼派為攻擊目標,形勢急變,故當ISIS冒起,部分遜尼派本地勢力隨即倒戈。」他強調上述本土分歧可微觀至個人,舉例指若某人想報復情敵,可刻意向武裝分子聲稱情敵是政府內應,令對方被殺,故私人恩怨等亦是內戰暴力的源頭。
談佔中:各類不滿的單一表現
近日適逢香港爆發「雨傘運動」,卡瓦利斯說自己也有到金鐘和旺角觀察情况。被問及上述框架是否適合分析政治示威,他回答指「主要分歧」和「本地分歧」之間或其內部的矛盾可見諸任何社會,「所有社會都是散碎的(fragmented)」。他形容全民示威的關鍵,在於凝聚大量不同類型的不滿,並以單一形式展現出來。「你在香港也可以看到這一點,部分人是因政治不滿走出來,質疑沒有民主,但也有論調指出,許多港人是出於經濟誘因,尤其是年輕人感到其未來前景和社會流動性有限,他們從政治前景看到機會表達對經濟的不滿,你可以從中看到政治抗議如何凝聚各種動機成為簡單聲音,但這不代表每一個人分享同一組的優先選項或政治目標」。
整合分歧還看個體聚集需求
卡瓦利斯形容,從整合各種分歧的角度來看,政治示威與內戰並無差別,故需要分析所有層面。「事實是所有事都有『大眾』(mass)的元素,大眾是(個體)聚集的過程。你可以借經濟學的供求理論思考,所謂『需求』其實是多個個人決定的聚集:一件產品暢銷,許多人去買,但他們買的原因不盡相同,例如有些人因貨品實用而買,有些人則為名聲而買。這就像市場學,去說一項產品有巨大需求並不足夠,(我們)需要去理解需求的各種來源。」
示威動員方式異於內戰
「但政治示威和內戰的整合分歧方式及結果並不相同。」卡氏提醒類似敘利亞政治示威演變成內戰的情况只是例外,形容政治示威的社會動員(social mobilization)與內戰的社會動員完全不同,內戰主要關乎號召人們去作出叛亂的長期承諾,其過程非常分散(decentralized),即會有大量不同來源的分歧造成暴力或衝突,一旦走向游擊戰或叛軍四起,情况會更明顯。相反,政治示威的過程則非常集中(centralized),重點在於整合各種分歧,以「製造焦點」。
明報記者 周宏量
稱本地分歧造就衝突
卡瓦利斯接受嶺南大學社會學系和政治學系邀請,上周來港演講,其後接受本報專訪。他表示,外界喜歡以二分法簡單理解內戰(甲方vs.乙方),但若深入研究就會發現其性質十分複雜,故由上而下的觀察方式並不正確。他以近期在中東攻城掠地的武裝組織「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為例,解釋上述框架:主要分歧可沿用二分法,一是「政府vs.叛軍」(政府與自稱為「聖戰分子/伊斯蘭主義者」的叛軍交戰),二是「什葉vs.遜尼」(代表什葉派的政府與代表遜尼派的叛軍發生教派衝突);但在主要分歧以外,本地分歧可見諸於遜尼派本身亦按部族或地理位置陷入分裂,肇因包括爭奪地方資源和利益等因素,則非二分法可以解讀。
卡氏早在The Ontology of “Political Science”(2003)一文中指出,內戰的相互作用或動態「實質上由本地分歧塑造」,故主要分歧經常無力解釋衝突及其暴力的性質。
本地分歧的重要性,可體現於本地勢力的合縱連橫。他續以ISIS為例,儘管某些伊拉克村莊被指是由ISIS控制,但實際上或是由與其結盟的本地部族所控制,可見ISIS這種小組織得以迅速擴張,並非只靠意識形態灌輸,也靠與當地族群結盟,利用本地分歧招攬新血和爭取盟友,作為試圖最終兼併各路勢力的第一步。
上而下觀察不當 宜微觀至個人
「當年美軍長期佔領後才領悟到與本地勢力結盟的重要,開始重新收編叛軍勢力,但美軍撤出後什葉派以遜尼派為攻擊目標,形勢急變,故當ISIS冒起,部分遜尼派本地勢力隨即倒戈。」他強調上述本土分歧可微觀至個人,舉例指若某人想報復情敵,可刻意向武裝分子聲稱情敵是政府內應,令對方被殺,故私人恩怨等亦是內戰暴力的源頭。
談佔中:各類不滿的單一表現
近日適逢香港爆發「雨傘運動」,卡瓦利斯說自己也有到金鐘和旺角觀察情况。被問及上述框架是否適合分析政治示威,他回答指「主要分歧」和「本地分歧」之間或其內部的矛盾可見諸任何社會,「所有社會都是散碎的(fragmented)」。他形容全民示威的關鍵,在於凝聚大量不同類型的不滿,並以單一形式展現出來。「你在香港也可以看到這一點,部分人是因政治不滿走出來,質疑沒有民主,但也有論調指出,許多港人是出於經濟誘因,尤其是年輕人感到其未來前景和社會流動性有限,他們從政治前景看到機會表達對經濟的不滿,你可以從中看到政治抗議如何凝聚各種動機成為簡單聲音,但這不代表每一個人分享同一組的優先選項或政治目標」。
整合分歧還看個體聚集需求
卡瓦利斯形容,從整合各種分歧的角度來看,政治示威與內戰並無差別,故需要分析所有層面。「事實是所有事都有『大眾』(mass)的元素,大眾是(個體)聚集的過程。你可以借經濟學的供求理論思考,所謂『需求』其實是多個個人決定的聚集:一件產品暢銷,許多人去買,但他們買的原因不盡相同,例如有些人因貨品實用而買,有些人則為名聲而買。這就像市場學,去說一項產品有巨大需求並不足夠,(我們)需要去理解需求的各種來源。」
示威動員方式異於內戰
「但政治示威和內戰的整合分歧方式及結果並不相同。」卡氏提醒類似敘利亞政治示威演變成內戰的情况只是例外,形容政治示威的社會動員(social mobilization)與內戰的社會動員完全不同,內戰主要關乎號召人們去作出叛亂的長期承諾,其過程非常分散(decentralized),即會有大量不同來源的分歧造成暴力或衝突,一旦走向游擊戰或叛軍四起,情况會更明顯。相反,政治示威的過程則非常集中(centralized),重點在於整合各種分歧,以「製造焦點」。
明報記者 周宏量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