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剛收到曾是大摩的地產星級分析員、現是Portwood Capital主席卓百德傳來的一份研究報告,指雖然近期股市大幅波動,也仍可視為正常的調整,反而現時最令人擔心的是歐洲國家主權債的不穩定。筆者看罷報告,覺得卓百德的分析,一定程度對香港的房地產市場有參考意義。
卓百德指出,歐債的最大問題是價格過高,或是孳息太低,比如經濟極差的法國,其10年期國債孳息竟可低至1厘!而失職率極高,經濟也同樣是慘不忍睹的西班牙,國債息率竟也可低至與美國相同水平!
現價買樓 租金回報偏低
卓氏認為,能接受到如此低的息率回報的投資者,可以是預期通脹會長期低企,但有一個更重要的大前提,是要假定發行這些債券的國家,其違約機率是接近零。這樣的話,如有關國家一旦被市場懷疑可能出事,債價便會勁跌,亦即孳息會勁飈,如希臘債息便可在短短數日間由6.6厘升至9厘!
筆者覺得,如套用卓百德的分析架構,在現水平仍覺得香港住宅抵買,覺得賺取僅2厘多一點或更低租金回報,仍是較將錢存放在銀行有着數,似同樣是假定了樓市會一直會向好,低息會永遠維持,經濟不會有任何出事的機率,而這樣的預期合理嗎?
環球經濟數據差 引通縮憂慮
息率低企,很多時是因為經濟放緩,甚至有通縮危機所造成。事實上,中國日前公布的9月份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升幅只有1.6%,為近5年新低,工業品價格指數(PPI)更連續31個月負增長,加劇市場對中國以至全球,隨時陷於通縮的憂慮。
除了中國的CPI低於市場預期,英國9月CPI也僅有1.2%,是2009年9月以來最低;法國及意大利的最新CPI更加是負增長。而反映上游通脹的PPI,中國9月份錄得按年下跌1.8%,是第31個月負增長;美國則下跌0.1%,為去年8月以來首度下降,紐約期油最近更一度跌穿80美元水平,都增加了全球通縮的壓力。
中國房地產暴跌 增通縮壓力
雖說香港最近的CPI也有3.9%,距離通縮即CPI低於零仍有頗大距離,但勿忘香港屬於外向型經濟,近年常要面對輸入通脹的問題,如有朝一日要面對輸入通縮,那便不是可以開玩笑的事。為什麼﹖因通脹代表價格不斷向下,即持有現金,愈遲花費,稍後的購買力便會愈增加,如此人們便不願意消費,也不利資產價格,如日本因出現長期通縮,其經濟便也衰足20多年。
如果大家不善忘,便應該記得香港的通脹率在1997年急跌,在1998年更開始出現通縮,直到2004年香港才走出通縮困局。而香港的樓價,亦相應在1997年中以後大跌六年多,跌足了接近七成,於2003年SARS後樓價見底,而在香港2004年通縮完結,香港樓價亦展開了10年以上的大升浪(圖1)!
內房雅居樂(3383)主席被「軟禁」和供股觸礁,令內房債息急飈。評級機構穆迪在其最新的經濟前景展望中警告稱,「中國房地產暴跌可能讓全球經濟復蘇脫軌。」《金融時報》引述穆迪的報告指出,今年第二季度中國住宅銷售同比下降9.3%,為自2008年底以來最嚴重的萎縮。而中國國家統計局(NBS)的資料顯示,今年8月,在70個大中城市中,房價環比下降的城市有68個。
穆迪估計,一個悲觀但合乎情理的場景是,中國房地產交易和價格若平均出現10%的下跌,那麽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將會比當前預測的低1.5到2個百分點,即下降至5%至6%之間。穆迪警告稱,中國經濟增長率下降將會「抑制」全球貿易,打擊信心,「並可能對全球增長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
筆者覺得,如穆迪的評估正確,大家便要多留意中國樓市的走向,因一旦內地房價崩潰,便會大大不利內地的經濟,從而對全球增長也構成負面影響,而香港更可能會首當其衝,增加了通縮的可能性。
同時提供A餐(住宅連同商場發展)和B餐(只發展住宅)供發展商競投的大圍站項目,最終由新世界(0017)奪得住宅部分的發展權。有分析指是新世界放棄了商場部分,為的是能夠支付較少的補地價,可減發展風險。
其實,新世界同時都入了A餐和B餐的標書,與其說是「放棄」了商場,不如換個角度思考,可能只是港鐵想要大型商場權益所帶來的租金收入,所以只批出住宅部分予新世界,讓自己付75億元才換取發展大圍大型商場的權益。
商場租金收入豐厚 買港鐵股代磚頭
大家要知道,港鐵近年的收益,除了來自鐵路的營運和從與發展商合作的項目得到賣樓分紅,其擁有大量沿鐵路的商場項目,也帶來極龐大的租金收入。所以,其實港鐵股票也可視為其中一種代替「磚頭」的投資項目。
在2003年SARS剛過時,港鐵股價低見接近8元,近月則曾高見接近32元,不計收息的股價升幅接近3倍,絕不遜於同期的樓價升幅(圖2)。對沒首期買樓又或怕收租麻煩的人,可考慮買入港鐵對冲沒有樓的「風險」。
明報記者 陸振球
卓百德指出,歐債的最大問題是價格過高,或是孳息太低,比如經濟極差的法國,其10年期國債孳息竟可低至1厘!而失職率極高,經濟也同樣是慘不忍睹的西班牙,國債息率竟也可低至與美國相同水平!
現價買樓 租金回報偏低
卓氏認為,能接受到如此低的息率回報的投資者,可以是預期通脹會長期低企,但有一個更重要的大前提,是要假定發行這些債券的國家,其違約機率是接近零。這樣的話,如有關國家一旦被市場懷疑可能出事,債價便會勁跌,亦即孳息會勁飈,如希臘債息便可在短短數日間由6.6厘升至9厘!
筆者覺得,如套用卓百德的分析架構,在現水平仍覺得香港住宅抵買,覺得賺取僅2厘多一點或更低租金回報,仍是較將錢存放在銀行有着數,似同樣是假定了樓市會一直會向好,低息會永遠維持,經濟不會有任何出事的機率,而這樣的預期合理嗎?
環球經濟數據差 引通縮憂慮
息率低企,很多時是因為經濟放緩,甚至有通縮危機所造成。事實上,中國日前公布的9月份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升幅只有1.6%,為近5年新低,工業品價格指數(PPI)更連續31個月負增長,加劇市場對中國以至全球,隨時陷於通縮的憂慮。
除了中國的CPI低於市場預期,英國9月CPI也僅有1.2%,是2009年9月以來最低;法國及意大利的最新CPI更加是負增長。而反映上游通脹的PPI,中國9月份錄得按年下跌1.8%,是第31個月負增長;美國則下跌0.1%,為去年8月以來首度下降,紐約期油最近更一度跌穿80美元水平,都增加了全球通縮的壓力。
中國房地產暴跌 增通縮壓力
雖說香港最近的CPI也有3.9%,距離通縮即CPI低於零仍有頗大距離,但勿忘香港屬於外向型經濟,近年常要面對輸入通脹的問題,如有朝一日要面對輸入通縮,那便不是可以開玩笑的事。為什麼﹖因通脹代表價格不斷向下,即持有現金,愈遲花費,稍後的購買力便會愈增加,如此人們便不願意消費,也不利資產價格,如日本因出現長期通縮,其經濟便也衰足20多年。
如果大家不善忘,便應該記得香港的通脹率在1997年急跌,在1998年更開始出現通縮,直到2004年香港才走出通縮困局。而香港的樓價,亦相應在1997年中以後大跌六年多,跌足了接近七成,於2003年SARS後樓價見底,而在香港2004年通縮完結,香港樓價亦展開了10年以上的大升浪(圖1)!
內房雅居樂(3383)主席被「軟禁」和供股觸礁,令內房債息急飈。評級機構穆迪在其最新的經濟前景展望中警告稱,「中國房地產暴跌可能讓全球經濟復蘇脫軌。」《金融時報》引述穆迪的報告指出,今年第二季度中國住宅銷售同比下降9.3%,為自2008年底以來最嚴重的萎縮。而中國國家統計局(NBS)的資料顯示,今年8月,在70個大中城市中,房價環比下降的城市有68個。
穆迪估計,一個悲觀但合乎情理的場景是,中國房地產交易和價格若平均出現10%的下跌,那麽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將會比當前預測的低1.5到2個百分點,即下降至5%至6%之間。穆迪警告稱,中國經濟增長率下降將會「抑制」全球貿易,打擊信心,「並可能對全球增長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
筆者覺得,如穆迪的評估正確,大家便要多留意中國樓市的走向,因一旦內地房價崩潰,便會大大不利內地的經濟,從而對全球增長也構成負面影響,而香港更可能會首當其衝,增加了通縮的可能性。
同時提供A餐(住宅連同商場發展)和B餐(只發展住宅)供發展商競投的大圍站項目,最終由新世界(0017)奪得住宅部分的發展權。有分析指是新世界放棄了商場部分,為的是能夠支付較少的補地價,可減發展風險。
其實,新世界同時都入了A餐和B餐的標書,與其說是「放棄」了商場,不如換個角度思考,可能只是港鐵想要大型商場權益所帶來的租金收入,所以只批出住宅部分予新世界,讓自己付75億元才換取發展大圍大型商場的權益。
商場租金收入豐厚 買港鐵股代磚頭
大家要知道,港鐵近年的收益,除了來自鐵路的營運和從與發展商合作的項目得到賣樓分紅,其擁有大量沿鐵路的商場項目,也帶來極龐大的租金收入。所以,其實港鐵股票也可視為其中一種代替「磚頭」的投資項目。
在2003年SARS剛過時,港鐵股價低見接近8元,近月則曾高見接近32元,不計收息的股價升幅接近3倍,絕不遜於同期的樓價升幅(圖2)。對沒首期買樓又或怕收租麻煩的人,可考慮買入港鐵對冲沒有樓的「風險」。
明報記者 陸振球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