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關焯照﹕佔中的社會成本和效益 真相此中尋長青網文章

2014年10月1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10月18日 06:35
2014年10月1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上周六,嶺大何濼生於「觀點版」撰文(題為〈佔中的社會成本和效益〉),討論佔中運動的社會代價和益處。在文章中,何濼生引用兩個美國大學教授,Martin Gilens和Benjamin Page,的合著文章的一個實證結果: 「在美國政制下,大財團和精英分子對政策的影響力非常大,是主要的得益者。一般國民對政策的影響力則差不多完全測度不到。」他更以這結果批評佔中人士令香港人付出高昂的社會代價。即使成功學足美國符合國際標準的普選,最終仍是大財團和經濟精英壟斷香港的政策,這結果肯定不會為佔中者所接受。


何濼生又指出根據全球公義計劃(World Justice Project,WJP)依法指數(Rules of Law Index)的最新結果,香港在6個分項指數包括清廉度、社會安全和秩序、有效管理、民事公義、刑事公義和開放政府,所獲得的分數均高於美國,只有在政府權限和基本權利兩方面,美國的表現較香港出色。何濼生認為結果證明香港並不需要學習美國民主,反而美國應向香港學習。


看過何濼生的分析,筆者即時上網查閱Gilens和Page兩位學者的文章和WJP依法指數的資料。看過後,筆者對何濼生的分析有以下意見:


第一,何濼生只是抽取Gilens和Page文章中的部分實證結果,但沒有披露實證結果的弱點。為什麼筆者有這樣的看法?因為Gilens和Page在其文章中曾非常清楚地指出他們採用的統計模型只有相當低的解釋力(rather low explanatory power),而兩位學者也嘗試提出3個理由解釋這個「低解釋力」現象。無論如何,當統計模型缺乏足夠的解釋力時,統計學家便會質疑實證結果的可靠性。但非常有趣的是何濼生竟然沒有提出這方面的問題。這是否故意或疏忽?讀者自己判斷吧!


第二,香港和美國在WJP依法指數的表現並不代表西方的民主不值得參考。附表列出香港、美國和中國在依法指數和8個分項指數的排名。從附表,讀者看到在99個地區中,香港在WJP依法指數的排名位列第16位,較美國的第19位高出了3位,但較中國的第76位高出60位。如果採用何濼生的邏輯,既然香港在依法的表現優於中國,是否意味中國在民主發展上應該向香港多多學習呢?


港民主排名落後美國

再者,將民主與公義或依法作比較是不太適合的,最好的方法是比較民主排名。根據權威智庫機構經濟學人訊息社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制定的民主指數(democracy index)排名,美國,香港和中國在2012年的排名分別是21,63和142。從排名的結果來看,香港和中國明顯落後於美國。


最近筆者與港大王家富博士和政府首席經濟師均曾推算,佔中在短期內為香港帶來的經濟損失非常有限,也不會大幅拖低今年經濟增長。當然筆者不是說佔中暫時未為香港帶來太大的經濟損失而支持這行動永遠進行下去,因為佔中已令社會嚴重撕裂。要解決佔中問題是需要佔中參與者和特區政府雙方真誠地釋出善意展開對話,否則最終的受害者還是香港人。


作者是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