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高中通識教育科的開展已踏入第6個年頭。事實上,就通識教育的理念,大家均舉腳贊成。不過,就具體操作而言,大家也有不同觀點。舉例,參考9月25、30日及10月15日《明報》觀點版內容,陳岡博士、何滿添校長、李王瑋考試總監,以及佳美教師,分別就通識科公開考試有否過分重視「政治」主題作出討論。
那麼,通識老師及學生每天在課堂所經歷的,究竟是什麼?
通識公開試與政治題
陳岡博士引用數據資料,指出通識公開試「偏重本地政治議題」。接着,有人會問︰所謂「本地政治」,如何定義?
有人以較具焦點的方式為「政治」作出定義,指出政府管治、政黨分佈、議會運作、集會遊行,就是「政治」。如果上述定義為主要思考方向,陳岡博士的觀點有其道理。事實上,連續3年通識公開試佔分最多的必答題主題為「政治組織」、「立法會運作」、「全港性社會運動(示威遊行)」,自然予人這種觀感。
不過,也有人認為「政治」題目,難以避免。舉凡社會民生主題,大部分與政治相關。如果考試當局表明只會「有限度地」就政府管治、立法會運作、全港性社會運動等政治主題出題,除了被質疑政治干預外,也難以具體執行。舉例,以「機場第三跑道的興建」為例,表面這個主題為「環境題」或「經濟題」,學生仍能夠藉這些所謂「政治」角度回應提問,例如質疑政府處事的政治手法,探討法治精神在事件中的角色,或引用某立法會政黨的觀點或某示威團體的想法。
通識老師所面對的「政治題」現實
即便如此,陳岡博士所討論的狀况某程度上仍反映了一些教學現實。老師的確「不敢不教」陳岡博士所定義的「本地政治議題」。
可是,這也不代表老師只會一窩蜂地偏重教授某一類別時事議題,甚至某一角度政治立場。筆者嘗試提出近日一些事實觀察,分享學生學習經歷。
舉例,就近日「佔領」議題︰
•老師會教,因為這是全城及國際熱話,且與部分通識單元主題、概念相關,也有可能成為考評焦點。
•老師也須重視其他議題,因為各校仍需就「各大單元教學進度」教學,且沒有時間就某一議題花過多教學時間。
•老師不會做出給予學生壓力的表態行為,因為老師須持守專業,以中立、理性態度,討論事實。
•老師會為學生蒐集不同角度資料,且提醒學生不要只集中瀏覽網絡資訊,更不會就某一角度立場,影響學生。
•老師會堅拒支持學生參與非法、違紀、不尊重他人行為,因為通識科同樣重視正面價值,所有多角度討論必會於「堅守正面價值」的前提下進行。
•全港各大報章通識版在這些日子仍就「六大單元」框架提供教材,分佈平均,以免學生焦點過分集中「佔領」討論。
•近日不止一間電視台新聞報道中的「通識」環節反倒多番播放「佔領」以外的通識單元知識,讓學生接觸近日其他重要社會議題。
其實,縱然老師明白通識公開試題目有「政治題」。一方面,老師不會因此放棄教授其他重要「非政治」主題,另一方面,老師必會打擊偏鋒立場,務求學生能夠客觀應對事件。
既是如此,以另一角度來分析,通識老師反倒致力用正規課堂時間教導學生在「必要時刻」持平回應事件,甚至有學生將「佔領」事件脫離政治層面討論,將事件聯繫「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單元,思考家庭及朋輩關係,避免撕裂與傷害。
重視考評的香港傳統
就通識科公開考評運作,除了定義有沒有「過多政治題」外,不少人並非擔心題目會否影響學生的政治取態,而是擔心這些題目對中學生而言會否過於深奧。不過,若然擔心過於深奧而逃避,也有人會作出批評,認為中學生沒有理由對政府施政不聞不問,或立法會運作一概不知,任由社交網絡或某些主流傳媒主導。通識科只考了3次公開試,就上述討論,個人認為仍有討論及提供意見的空間,局方也正進行課程檢討,期望局方繼續收集更多建議性建議,並作出解釋及改善,釋除坊間疑慮。
有人謂︰「中國傳統社會,尤其是香港人,一直重視考試制度。」回顧自己中學時代,當時高中學科學習,包括授課內容、功課模式、評估方法,很大程度被公開考試主導。現時,就香港高中通識教育的發展,也反映出這一種「重視考試」現實,未有任何人物、機構能夠阻止。
因此,若然有老師、學生受公開試主導,會教他們所定義的「政治題」,的確難以阻止。不過,即便如此,在繼續優化各科公開試題目質素,釋除坊間疑慮的同時,我們仍要了解課堂事實︰通識老師一直努力做好專業本分,就算老師不敢忽視「政治題」,仍會以持平、理性、多角度教學,並同時重視其他六大單元議題(因為公開考試同樣會就其他單元出題),持守正面價值觀。
作者是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
那麼,通識老師及學生每天在課堂所經歷的,究竟是什麼?
通識公開試與政治題
陳岡博士引用數據資料,指出通識公開試「偏重本地政治議題」。接着,有人會問︰所謂「本地政治」,如何定義?
有人以較具焦點的方式為「政治」作出定義,指出政府管治、政黨分佈、議會運作、集會遊行,就是「政治」。如果上述定義為主要思考方向,陳岡博士的觀點有其道理。事實上,連續3年通識公開試佔分最多的必答題主題為「政治組織」、「立法會運作」、「全港性社會運動(示威遊行)」,自然予人這種觀感。
不過,也有人認為「政治」題目,難以避免。舉凡社會民生主題,大部分與政治相關。如果考試當局表明只會「有限度地」就政府管治、立法會運作、全港性社會運動等政治主題出題,除了被質疑政治干預外,也難以具體執行。舉例,以「機場第三跑道的興建」為例,表面這個主題為「環境題」或「經濟題」,學生仍能夠藉這些所謂「政治」角度回應提問,例如質疑政府處事的政治手法,探討法治精神在事件中的角色,或引用某立法會政黨的觀點或某示威團體的想法。
通識老師所面對的「政治題」現實
即便如此,陳岡博士所討論的狀况某程度上仍反映了一些教學現實。老師的確「不敢不教」陳岡博士所定義的「本地政治議題」。
可是,這也不代表老師只會一窩蜂地偏重教授某一類別時事議題,甚至某一角度政治立場。筆者嘗試提出近日一些事實觀察,分享學生學習經歷。
舉例,就近日「佔領」議題︰
•老師會教,因為這是全城及國際熱話,且與部分通識單元主題、概念相關,也有可能成為考評焦點。
•老師也須重視其他議題,因為各校仍需就「各大單元教學進度」教學,且沒有時間就某一議題花過多教學時間。
•老師不會做出給予學生壓力的表態行為,因為老師須持守專業,以中立、理性態度,討論事實。
•老師會為學生蒐集不同角度資料,且提醒學生不要只集中瀏覽網絡資訊,更不會就某一角度立場,影響學生。
•老師會堅拒支持學生參與非法、違紀、不尊重他人行為,因為通識科同樣重視正面價值,所有多角度討論必會於「堅守正面價值」的前提下進行。
•全港各大報章通識版在這些日子仍就「六大單元」框架提供教材,分佈平均,以免學生焦點過分集中「佔領」討論。
•近日不止一間電視台新聞報道中的「通識」環節反倒多番播放「佔領」以外的通識單元知識,讓學生接觸近日其他重要社會議題。
其實,縱然老師明白通識公開試題目有「政治題」。一方面,老師不會因此放棄教授其他重要「非政治」主題,另一方面,老師必會打擊偏鋒立場,務求學生能夠客觀應對事件。
既是如此,以另一角度來分析,通識老師反倒致力用正規課堂時間教導學生在「必要時刻」持平回應事件,甚至有學生將「佔領」事件脫離政治層面討論,將事件聯繫「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單元,思考家庭及朋輩關係,避免撕裂與傷害。
重視考評的香港傳統
就通識科公開考評運作,除了定義有沒有「過多政治題」外,不少人並非擔心題目會否影響學生的政治取態,而是擔心這些題目對中學生而言會否過於深奧。不過,若然擔心過於深奧而逃避,也有人會作出批評,認為中學生沒有理由對政府施政不聞不問,或立法會運作一概不知,任由社交網絡或某些主流傳媒主導。通識科只考了3次公開試,就上述討論,個人認為仍有討論及提供意見的空間,局方也正進行課程檢討,期望局方繼續收集更多建議性建議,並作出解釋及改善,釋除坊間疑慮。
有人謂︰「中國傳統社會,尤其是香港人,一直重視考試制度。」回顧自己中學時代,當時高中學科學習,包括授課內容、功課模式、評估方法,很大程度被公開考試主導。現時,就香港高中通識教育的發展,也反映出這一種「重視考試」現實,未有任何人物、機構能夠阻止。
因此,若然有老師、學生受公開試主導,會教他們所定義的「政治題」,的確難以阻止。不過,即便如此,在繼續優化各科公開試題目質素,釋除坊間疑慮的同時,我們仍要了解課堂事實︰通識老師一直努力做好專業本分,就算老師不敢忽視「政治題」,仍會以持平、理性、多角度教學,並同時重視其他六大單元議題(因為公開考試同樣會就其他單元出題),持守正面價值觀。
作者是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