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育有Say﹕「正向教育」之我見長青網文章

2014年10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10月14日 06:35
2014年10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正向教育」(Positive Education)是教導學生得到幸福的途徑。現今世代抑鬱症氾濫,幸福感愈來愈少。傳統學校太注重遵守規則,測考又多,創意思考和學習新事物的機會太少。幸福理論(Well-Being Theory)是以「正向教育」為基礎,提出幸福感乃生命擁有下列五大元素﹕


1、正向情緒

2、全心投入

3、意義

4、正向人際關係

5、成就

澳洲吉蘭小學(Geelong Grammar School)為首間系統性推行「正向教育」之學府,老師透過教導、滲入課程和實際體驗,將「正向教育」滲入學科、運動場、輔導、音樂等,強化了原有的課程,並加上服務學習讓學生找到生活意義。學生更懂得抓緊及發揮個人的性格強項,以致他們更投入學習,更喜歡上學,提升社交技巧,並充滿成就感。再加上正向健康這重要一環,更見完備。


指導學生尋性格強項

我校全體老師一同探究,並結合學校現時的文化和優勢,同心推展「正向教育」。因為我們深信「正向教育」是現實社會的荒漠甘泉,能造就自己和下一代有更幸福的生活。開學後,老師指導同學找出自己的性格強項,在展示、應用和開拓個人強項時,同學是充滿活力、熱情、積極和快樂的。在生活中成人盡量鼓勵孩子展現他們的長處,而非只指摘他們的缺點。繼而,努力培養孩子的正向情緒如喜樂、彈性、感恩、樂觀、希望、寬恕、積極等態度。


要令學生全心投入學習,必須將學習任務設計得具挑戰性,有明確的目標,具明顯的進度,以及即時的回饋,當中要有一定程度的技巧配合。當學生進入「神馳」(全心投入)的狀態,學習便成為享受,也毋須太擔心學習的成效了。


賦予學習積極意義

正向人際關係對孩子成長影響至為重要,根據一份進行了三十二年追蹤性研究(註1),發現少年人社交聯繫和學術成就,對他們長大成人的幸福感的關連分別為0.62和0.12。顯示前者的重要性,代表教育界須摒棄凡事以學生成績為教育主要任務的觀念。


「正向教育」讓學生對學習賦予積極意義。為何要學習?學習有何意義?我校近年積極推行「讓愛傳出去」單元課程,這服務學習是很值得推展的,同學透過計劃、服務、反思、慶祝,讓自己和別人得到祝福,改變自己對事物和別人的想法,在實踐中體味人生。全球首富如蓋茨和巴菲特把前半生所賺來的錢,用在文化、教育、醫療、科學、滅貧上,在後半生創造了意義。讓孩子建立清晰目標,鼓勵努力不懈朝着目標邁進,最終必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士。


學校極為重視正向健康,因為是關乎個人身、心、社、靈各方面的福祉,也是孩子應享的權利。因此,學校致力提供健康的校園,在設施、課程、領導管理、專業培訓、校風、學生支援及家校合作上,提供優良的教育。


我深信幸福是掌握在我們手中,讓大家一起步上這美麗的路徑。


註1:A 32-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athways to Well-Being in Adulthood by Craig A Olsson•Rob McGee•Shyamala Nada-Raja•Sheila M. William

文﹕救恩學校校長 陳梁淑貞

■下期預告﹕英華小學校長林浣心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