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4年前,台灣有一個好問的小男生在公車上問父母:「為什麼我們坐車時,車窗外的景物會往後移呢?」父母這樣回答:「你這個問題問得真好,爸爸媽媽也不肯定答案,待會回家我們一起翻書找答案好嗎?」
14歲執導紀錄片 海外獲獎
9年後,當台灣莘莘學子在埋首升高中考試時,當年公車上的小男生楊逸帆卻轉往思考﹕「學習就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嗎?」他以14歲之齡執導紀錄片《學習的理由》,反思教育的本義,影片獲得多個海外影展獎項。「教育,應該是讓人學會思考。」現年19歲的楊逸帆如是說。
他本身念的中學及小學都屬非傳統學校:宜蘭人文國民中小學,學校不設考試,只憑學生提交的學習報告了解進度。故楊逸帆本來對考試也沒什麼感覺,一切的觸發點來自他的堂姊。堂姊希望考好試,順利升讀心儀高中,每天都被「讀書」填滿時間表﹕「她由起牀一直讀到深夜,考試的巨大壓力令她身體出了很多毛病。」不單如此,為了想追上學習進度,她常在課上舉手發問,結果招惹同學不滿,被視為拖慢上課進度。堂姊的一句話更令他重新思考教育的本義:「我不想考得不好讓父母擔心,但讀這些書有什麼意義呢?」
背20萬債務 追求理想
考試,讓一個原本該享受大好青春的少女,失去健康、失去自我。目送着堂姊跌入人生低谷,楊逸帆大為震驚。碰巧當時自己要為紀錄片課程交功課,便想到以此作為拍攝主題。拍攝過程同樣讓他非常訝異:「看到了原本有創意的、有想法的學生,都變了一個個倒模,因為考試只有一個答案。」
後來他的拍攝計劃成功入選台灣公共電視資助計劃,其他9個入選者都是資深導演,但這名學生導演卻一鳴驚人,製作團隊更擴展至有15名同學,每人負責不同職務,如推廣、網絡營運等。到最後,他卻選擇放棄資助,一手背上約20萬港元的債務。他解釋覺得與公共電視的理念不符,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他沒有回家伸手問父母拿錢還債,而是自己接些翻譯工作去幫補,並且聯繫幾十家基金會洽談資助,最後成功獲得3間支持。他說﹕「從小父母就教導我要學習面對自己選擇的後果,遇上困難,他們會陪伴我一起去面對,而不會幫我去解決。」
楊逸帆現時就讀東吳大學,他自言只花了一個月時間準備大學入學試,不覺得自己在分數上跟花上整個高中去應試的同學相差很遠。他認為,拍攝紀錄片本身就是一種學習:「例如我做資料蒐集時,當中涉及跨學科、跨主題的大量閱讀,知識面擴闊了許多。」而最重要的,是學會思考。
紀錄片早已拍成並揚威海外多個影展,楊逸帆下一步目標,是希望以實際行動去改變社會,他創立了awakening網上刊物,希望連結家長、老師、學生,一起去探討教育的多元性。
眼前這名19歲的少年,談吐大方得體,思想縝密,最讓人難忘的,是他眼中閃耀着對未來充滿夢想的灼灼目光。香港的莘莘學子花去大好青春年華,完成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校內校外試,眼中的,又是怎樣的一種目光呢?
◆教育大同
若你想多了解不同的教育模式,可瀏覽ediversity.org「教育大同」網站。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