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萬眾期待的滬港通是否能在月底前開通,成為市場焦點。從種種迹象顯示,滬港通不會胎死腹中,不過,要符合市場預期的時間表開通,難度愈來愈高。有論者認為可能跟當前社會政治因素有關,但筆者傾向相信可能跟兩地監管機構執行細節有關。
筆者認為,投資者不應貪圖滬港通所帶來的短期利益,而是花時間探討它對中國宏觀經濟及金融層面的長遠正面影響,當中有兩大重點﹕(一)人民銀行為資本帳開放定出路線圖的一部分;(二)提升內地金融資本市場的標準和質素。
終極目標﹕人民幣國際化
從開放資本帳的角度,過去QDII/QFII是以機構投資者為基礎,滬港通以交易場所為基礎,之前的前海等地是以地理位置為基礎,在這些不同的基礎上,授以配額。
事實上,滬港通的歷史任務是希望透過上海和香港股市的交流合作,讓兩地投資者的基礎擴大,增加資本的流動性,刺激流動性資金上升,最終達至資本市場開放,以及人民幣國際化。因此,我們可見滬港通採取的政策有別於以往,參與者不再限於機構投資者,而是開放零售層面,隨着合資格的散戶加入,讓局面百花齊放。
另外,過去十年中國經濟急速起飛,GDP(國內生產總值)年均保持增長7%以上,但A股表現卻悶悶不樂,甚至不如人意。通俗的講法,就是中國錢以「罷炒」行動拒絕中國股市,這歸根究柢是因為內地企業(國企和民企)的管治文化均需作出根本性的質素提昇。
A股捱過改革陣痛 始見曙光
本港有不少老行尊說,現時A股恰似20年前的港股,市場操作充斥老鼠倉、莊家股等,可見它必須渡過企業及投資文化的改革陣痛期,才可見到曙光。滬港通容許機構投資者的加入,一定有助內地股市更趨向理性和成熟,過濾上市企業的質素,從而推動金融整體改革。
最後,當滬港股市深化融合的同時,筆者亦關心港股身為自由市場的獨立性能否堅持?當發生問題時,兩地監管機構是否能互相配合執法,使股市的監管標準不受到影響?這些都值得大家深思。
[黃元山 經管人語]
筆者認為,投資者不應貪圖滬港通所帶來的短期利益,而是花時間探討它對中國宏觀經濟及金融層面的長遠正面影響,當中有兩大重點﹕(一)人民銀行為資本帳開放定出路線圖的一部分;(二)提升內地金融資本市場的標準和質素。
終極目標﹕人民幣國際化
從開放資本帳的角度,過去QDII/QFII是以機構投資者為基礎,滬港通以交易場所為基礎,之前的前海等地是以地理位置為基礎,在這些不同的基礎上,授以配額。
事實上,滬港通的歷史任務是希望透過上海和香港股市的交流合作,讓兩地投資者的基礎擴大,增加資本的流動性,刺激流動性資金上升,最終達至資本市場開放,以及人民幣國際化。因此,我們可見滬港通採取的政策有別於以往,參與者不再限於機構投資者,而是開放零售層面,隨着合資格的散戶加入,讓局面百花齊放。
另外,過去十年中國經濟急速起飛,GDP(國內生產總值)年均保持增長7%以上,但A股表現卻悶悶不樂,甚至不如人意。通俗的講法,就是中國錢以「罷炒」行動拒絕中國股市,這歸根究柢是因為內地企業(國企和民企)的管治文化均需作出根本性的質素提昇。
A股捱過改革陣痛 始見曙光
本港有不少老行尊說,現時A股恰似20年前的港股,市場操作充斥老鼠倉、莊家股等,可見它必須渡過企業及投資文化的改革陣痛期,才可見到曙光。滬港通容許機構投資者的加入,一定有助內地股市更趨向理性和成熟,過濾上市企業的質素,從而推動金融整體改革。
最後,當滬港股市深化融合的同時,筆者亦關心港股身為自由市場的獨立性能否堅持?當發生問題時,兩地監管機構是否能互相配合執法,使股市的監管標準不受到影響?這些都值得大家深思。
[黃元山 經管人語]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