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上周美股大幅波動,全球股市亦受到牽引,恒指波動指數升至20.4。環球投資氣氛欠佳,而比較令人擔心的是市場情緒很緊張,這種狀况比較容易發生意外。QE3雖成功令美國經濟復蘇,就業市場表現強勁,但同時亦令金融機構以至企業變得貪婪,大幅提升槓桿享受零息資金帶來的好處,但盛宴過後,槓桿處於歷史新高,估值同處高位,QE3卻即將結束,予人位高勢危的感覺。
美股三大股指在聯儲局公布會議紀錄前一天急挫,當日大幅反彈,翌日卻又跌逾300點,漲幅盡數回吐。一周內3次變幅逾1%,已超過此前5個月的總和,不用看芝加哥期權交易所波動率指數(VIX,俗稱恐慌指數)也知道市况明顯更波動了,QE3護航的效用已差不多完結。從歷史數據來看,標普500指數在金融海嘯後也曾多次出現這種「W」的市況,即大跌、大升後再大跌。
有趣的是,這全部發生在QE3之前,2009年、10年及11年每年各有兩次。在之後的一周,4次出現下跌,2次上升,但跌幅平均高達3.22%,上升兩次則只有0.05%和0.3%,6次合計平均跌2.09%。其後一個月情况好一點,升跌各3次,但變化各走極端,2009年兩次升3.5%及4%,2010年兩次跌6.3%及6.9%。
市場情緒緊張 美股大上大落
其實上周並沒有很重大的利淡消息,但債券以外的各類資產走勢均相當差,筆者還是傾向市場正為央行包底變得不確定,或至少力度不確定而進行調整,再配合當前一些客觀環境,令投資者情緒頗為緊張,沽壓較大。首先,過去幾年股債大漲,令金融市場變得相當貪婪,槓桿倍數急速上升。
根據經濟資訊及分析供應商Mauldin Economics的首席投資策略師Grant Williams提供的圖表,過去幾年大型金融機構槓桿上升得非常厲害,11年為55倍,12年為51倍,這兩年美股表現較為反覆,但QE3推出改變了一切,13年槓桿升至68倍,如此大幅度上升,資產市場表現強勁,3大指數升幅介乎26.5%至38.3%,在如此高的基礎上,14年再升至78倍,邊際效果已明顯減弱,標指和納指年初至今升幅不足5%,道指更只能大致持平。
分析師:槓桿倍數超海嘯前
筆者不知上述的槓桿倍數是如何定義,或許是全面反映了衍生工具,但重點是按其統計準則,08年僅29倍,當前的借貸比率已明顯更高,大家都在央行包底下,盡全力去賺取利潤。事實上,很多機構向散戶提供的孖展息率僅1厘或以下,動輒幾倍以上,這種流動性已可說是荒謬級別,更「狼死」的投行、對冲基金勢必更進取。
美股強勢 靠企業借錢回購
撇除金融機構,近年美股強勢亦很依靠企業借貸進行回購,95%的盈利用於回購和派息,研發和資本性開支不多。花旗報告指出,QE3後股份回購處於歷史高位,而高評級企業的槓桿中位數接近兩倍,與金融海嘯時高位相若,再舉債回購空間亦不大。
投資者和企業都借得很「盡」,以低息加大槓桿購買風險資產和回購,估值已處於06、07年水平,科技股則更高,但面對的卻是QE3完結、環球經濟欠佳,以及明年加息。暫時來看,只要流動性不收緊,美股雖位高但未有立即崩盤的危險,但大家都知潛在風險,故情緒都頗為緊張。
[江宗仁 還看今朝]
美股三大股指在聯儲局公布會議紀錄前一天急挫,當日大幅反彈,翌日卻又跌逾300點,漲幅盡數回吐。一周內3次變幅逾1%,已超過此前5個月的總和,不用看芝加哥期權交易所波動率指數(VIX,俗稱恐慌指數)也知道市况明顯更波動了,QE3護航的效用已差不多完結。從歷史數據來看,標普500指數在金融海嘯後也曾多次出現這種「W」的市況,即大跌、大升後再大跌。
有趣的是,這全部發生在QE3之前,2009年、10年及11年每年各有兩次。在之後的一周,4次出現下跌,2次上升,但跌幅平均高達3.22%,上升兩次則只有0.05%和0.3%,6次合計平均跌2.09%。其後一個月情况好一點,升跌各3次,但變化各走極端,2009年兩次升3.5%及4%,2010年兩次跌6.3%及6.9%。
市場情緒緊張 美股大上大落
其實上周並沒有很重大的利淡消息,但債券以外的各類資產走勢均相當差,筆者還是傾向市場正為央行包底變得不確定,或至少力度不確定而進行調整,再配合當前一些客觀環境,令投資者情緒頗為緊張,沽壓較大。首先,過去幾年股債大漲,令金融市場變得相當貪婪,槓桿倍數急速上升。
根據經濟資訊及分析供應商Mauldin Economics的首席投資策略師Grant Williams提供的圖表,過去幾年大型金融機構槓桿上升得非常厲害,11年為55倍,12年為51倍,這兩年美股表現較為反覆,但QE3推出改變了一切,13年槓桿升至68倍,如此大幅度上升,資產市場表現強勁,3大指數升幅介乎26.5%至38.3%,在如此高的基礎上,14年再升至78倍,邊際效果已明顯減弱,標指和納指年初至今升幅不足5%,道指更只能大致持平。
分析師:槓桿倍數超海嘯前
筆者不知上述的槓桿倍數是如何定義,或許是全面反映了衍生工具,但重點是按其統計準則,08年僅29倍,當前的借貸比率已明顯更高,大家都在央行包底下,盡全力去賺取利潤。事實上,很多機構向散戶提供的孖展息率僅1厘或以下,動輒幾倍以上,這種流動性已可說是荒謬級別,更「狼死」的投行、對冲基金勢必更進取。
美股強勢 靠企業借錢回購
撇除金融機構,近年美股強勢亦很依靠企業借貸進行回購,95%的盈利用於回購和派息,研發和資本性開支不多。花旗報告指出,QE3後股份回購處於歷史高位,而高評級企業的槓桿中位數接近兩倍,與金融海嘯時高位相若,再舉債回購空間亦不大。
投資者和企業都借得很「盡」,以低息加大槓桿購買風險資產和回購,估值已處於06、07年水平,科技股則更高,但面對的卻是QE3完結、環球經濟欠佳,以及明年加息。暫時來看,只要流動性不收緊,美股雖位高但未有立即崩盤的危險,但大家都知潛在風險,故情緒都頗為緊張。
[江宗仁 還看今朝]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