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班城市人,幾年前因為反高鐵護菜園運動而走在一起,在元朗八鄉種田賣菜,追求自主生活。
新的生活,不僅是憑雙手創造了食物,更因為農田、食物和社區及村民,漸漸產生了微妙關係,「新界唔起眼,但住了很多有趣和充滿人情味的人」他們說。
菜園新村居民會來幫手種田,新搬來的村民得閒就來傾偈、陌生人專程來買菜支持,農作物豐收他們會分給街坊,村民的大小事也記在心裏……如農夫周思中所言, 食物不止是給人營養,「是最原始和人拉近距離的方式。」
他希望,香港每塊田都能照顧附近的人就最好。
理念﹕拉近城鄉、食物和人之關係
大藍天,秋風吹過一片翠綠的農田,周思中手起刀落,割下親手栽種的雲南芥菜,大大棵,滿有生命力。周思中是錦上路謝屋村生活館的農夫,生活館來自二○○九年反高鐵護菜園村運動,當年啟發了一班年輕人如何過自主生活,這塊田就是他們探討、實踐新生活價值的實驗場。
四年過去,這裏依舊看到一片廣闊的鄉郊景色,不同的是,農地上,小小的帳篷下,多了很多互不相識的人在閒聊。採訪那天,是生活館成立以來辦的第一個農墟,幫襯的人來自附近新搬來的鄰居,亦有從九龍遠道而來,有人問,這個冬瓜是怎樣種?怎樣煮才好吃?「加蝦米、冬菇煮已很好吃」周思中搭嘴。農田運作了一段時間,周思中認為,農場作為生產者,能拉近和消費者的關係,「在出面買菜好少可以咁吹水!」
農夫與消費者交流
香港面積細小,從市區到鄉郊,坐車一會便到,雖然距離不遠,事實上是兩個不同的世界。住在城市,或是鄉郊,對食物生產、土地運用、城市規劃,或許有不同概念。重視社區關係的農場,擔當了拉近人與人、人與食物、城市與鄉郊的角色。在馬寶寶社區農場未出現之前,香港大概沒幾人有社區農場的概念。
粉嶺馬屎埔村,曾經是一片出產果菜數以噸計的農業重地。可惜,過去十多年,因政府的新市鎮計劃,引來地產商囤積農地。馬寶寶社區農場在二○一○年誕生,定期舉辦農墟、導賞團、工作坊及耕種班,推廣本土農業及自主生活,提供新鮮本地有機出產,希望城市與鄉郊不再斷絕,反而互相支持。馬寶寶的農墟,就在菜田不遠處,農夫收割後便拿出來賣,附近住高樓大廈的市民也會來買菜。馬寶寶的經營模式,周思中直言「令人流晒口水,因為他們就近市區,容易吸引人來,也因此容易游說附近農民改以有機生產」。
透過耕田 建立社區
在新界另一邊的生活館,生於反高鐵護菜園運動。高鐵強調「中港融合」,以經濟實利為主軸。周思中說:「 我們想自主,想自食其力,如果畀塊田我哋,我們能不能夠生活?透過耕田,建立一個社區,大家互相幫助,一路行到現在。」在菜園村的村民幫助下,他們覓得這塊田,由周思中、麗麗、Jenny、James、阿汶,還有每星期義務來幫手的飛鴻哥,負責生產、銷售、導賞等不同事務。當年新來乍到,要融入當地生活,與村民建立關係,周思中變成親善大使,「對村民來說,我們是陌生人,多打幾個招呼,幫吓人,慢慢可以friend,之後見面就會多了微笑」。
周日食乜菜? 生活館農墟有得揀
馬寶寶生活墟因靠近市區,方便去到,生活館的農田位置頗為隔涉,他們思前想後,還是在農田上辦農墟,「我哋唔識做生意,收割太多怕賣不出,在農田擺檔就放心得多。生產食物應該以社區為基礎,食物是一種最原始和人拉近距離的方式,也是認同一個地方的因素。例如去到外地,會想念家鄉食物,有些人可能掛住雞蛋仔的味道,這些是香港本土食物,但和香港水土無關。」今後每個星期日,生活館農墟也會在生活館農田上舉行,市民買菜,他們才在田裏收割。雲南芥菜、茄子、洛神花、通菜、豆角,樣子跟街市看到的內地菜沒兩樣,卻藏着周思中常掛在口邊的,本地水土氣息。他們辦的導賞團,諗過度過,有針對高中地理科、高中通識科的,介紹八鄉一帶的氣候、農業活動,食品安全等知識,也有城鄉發展導賞團,導賞員帶你從城市邊緣走進鄉郊農地。
支持﹕地產地銷 農業社群新策略
去超市買菜,還是幫襯本地農夫,一個簡單舉動,背後影響很多。跟人說減少食物里程和能源消耗?很多人依然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談食物新鮮和安全最實際,沒什麼途徑,相比在本地農墟或農場買菜新鮮。日本、台灣推行「地產地消」運動,簡單說就是農產品「當地生產,當地消費」,好處是縮短農產品運送距離,確保農產品新鮮。而且整個生產過程幾乎在消費者眼底下進行,能讓消費者了解生態環境與食物安全。
合作社模式 助農夫銷售
農夫市集(Farmer's Market)和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都是支持「地產地銷」的農業策略。外國推行的CSA,是由社區鄰區共同經營的農業社群,農夫替會員種菜,大家承擔風險,這種概念,對農業落後的香港來說,短時間說難以實行。銷售渠道和形式狹窄是小農的困難之一,生活館現在有了農墟,但往日主要渠道是透過人脈,銷售菜包,周思中想出解決方法,但未有機會實行。「以前的合作社,農夫收割的菜會送去附近菜站,菜站再運到菜市場轉售,雖然要付行政費用,但農夫不用煩腦銷售問題,如果八鄉有一定數量的有機農夫,可以辦自己的合作社,以這個方式運作。」
農作物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有數得計,農場面積有限,種出來的菜有限,可做到的也有限制吧,「如果香港每塊田都能照顧到附近的人就最好。」周思中是文化研究哲學碩士,務農之餘,也探討農業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農民不斷被推向邊緣,許多農民資不抵債,當我們有錢消費其他地方的農產品時,有沒有關心農夫的狀况?」他們打算年底舉行放映會,在香港不同地方播放,讓更多人了解農業,認識農夫。
生活館臉書:生活館 Sangwoodgoon
馬寶寶社區農場臉書:馬寶寶社區農場Mapopo Community Farm
新聞市集﹕台灣上下游News&Market
台灣很多有心人推動台灣農業,上下游News&Market是一個關心農業的社會企業,由六位分別來自媒體、農業、生產等範疇的人創辦。他們建立網站,邀請作者發表關於食物、耕作、農地保存、食物教育、綠色生活文章,也開發農產品。任何人也可透過網站了解台灣農業的資訊,行內也可交流信息,香港能不能也做一個?
網址:www.newsmarket.com.tw
■Q&A
1. 復興香港農業的意義?
周思中:十九世紀古巴民族獨立革命詩人 José Martí 曾經說過,「a people that cannot produce their own food are slaves」,即是人不能為自己生產食物就是奴隸,因為要求人嘛!當我們以「美食天堂」之名為榮時,別人笑我們是傻仔,因為是別人賣食物給我們呀!復興香港農業很有意義,農場可以消化各區的廚餘,美化整個新界景觀,最重要是使人對一個地方產生歸屬感,試想想,例如將素菜餐廳的廚餘送去農場,農場再種農作物賣出市區,整個過程循環不息。
2. 希望農業政策訂立什麼內容?
周思中:最基本是要訂自給率,如不設自給率,其他的根本不用說。希望政策能幫助農民復耕農田,訂立機制,協助農民解決銷售問題和做好農業基建。
文/ 李佩雯
圖/ 陳淑安
編輯/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